斯諾登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斯諾登

默克爾支援建立「歐洲版」網路

力求讓歐盟公民之間的電子資訊傳輸不再「繞道」美國
2014年2月17日

斯諾登促使甲骨文撤掉植入廣告

斯諾登爆料讓甲骨文在最後一刻從特工電影《一觸即發》中撤掉了植入廣告
2014年2月8日

FT社評:歐巴馬監聽改革並不輕鬆

有關情報監控的改革,歐巴馬上週講話採取的「開局讓棋法」比其他政府都領先,但意義不大。歐巴馬很快就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所提議的措施不只是裝飾門面。
2014年1月21日

斯諾登揭示出資本主義新隱憂

作家莫羅佐夫:斯諾登爲一場非常必要的全球辯論創造了契機,但這場辯論始終沒有到來。其實,他的爆料揭示出一種威脅資本主義與民主的新隱憂:個人資訊正取代金錢成爲新的支付手段。
2014年1月9日

FT社評:NSA監聽計劃遭遇翻盤

法官認爲,NSA收集美國人通話資訊的行爲「幾乎肯定」違憲。NSA抱怨改革將降低反恐行動的速度和效率,但留給它辯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2013年12月18日

美國法官裁定NSA電話監聽可能違憲

稱監聽行爲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相關內容,這讓NSA的監聽做法遭遇重大法律挫折
2013年12月17日

Wickr因監聽醜聞走紅

安全訊息應用Wickr在斯諾登事件後人氣激增,已爭取到新的投資
2013年11月29日

斯諾登提醒了所有人

FT專欄作家盧斯:歐巴馬曾呼籲約束日漸強大的美國影子政府,斯諾登的洩密,實際上是幫了歐巴馬。另外,斯諾登的出現,還從多方面提醒了我們。
2013年11月12日

斯諾登爆料引起德國企業警覺

調查發現,斯諾登事件後,德國企業相信,美國構成的工業間諜風險非常大。不少德國企業取消了使用位於美國的雲端計算服務的計劃。
2013年11月4日

美參議院官員要求全面審查情報活動

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聲明反對蒐集盟國領導人情報的行爲,並要求全面審查情報項目
2013年10月29日

美國情報機構「搞砸了」

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的一連串洩密事件,讓華盛頓不得不對監視行爲「停止虛僞作態」,開始思考如何在現實政治與其自由價值的說辭之間做出選擇。
2013年10月25日

斯諾登是怎樣煉成的?

電腦安全專家施奈爾:在外包盛行的當今時代,就連情報機構也不再提供鐵飯碗。斯諾登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對僱主有什麼長期指望。因此,僱主也不應對他們有什麼長期指望。
2013年9月17日

讓媒體擔任監督角色更靠譜

FT專欄作家加普:儘管斯諾登和相關記者有種種缺點,但《衛報》對NSA監聽活動的報導是有分寸和負責任的。與政府對情報機構的管控相比,我更相信媒體的監督。
2013年8月23日

英國官員曾因斯諾登向《衛報》施壓

《衛報》主編稱,兩月前英國政府高官曾要求該報銷燬涉及美國大規模監視計劃的檔案
2013年8月21日

《衛報》記者威脅公開英國間諜機密

曾採訪斯諾登事件的格林沃爾德因伴侶在倫敦機場被扣留而對英國政府不滿
2013年8月20日

美俄漸冷,中俄漸熱?

在G20聖彼得堡峯會召開在即之時,歐巴馬政府公開「降級」其對美俄關係的期待。這種做法的一個意外後果,是可能推動俄羅斯與中國以某種方式走得更近。
2013年8月9日

FT社評:網路監視不應違法

考慮到情報機構記錄並分析大量數據的能力,人們需要保持警惕,確保這一能力不被濫用。科技絕不能被用於繞開法律程式。
2013年8月8日

歐巴馬取消與普丁會晤

白宮表示,部分原因是「俄羅斯令人失望地」爲斯諾登提供臨時庇護
2013年8月8日

斯諾登遠非美俄問題癥結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歐巴馬取消與普丁會晤,斯諾登只是次要原因。美國之間存在許多重大分歧,從敘利亞到北約。兩人會晤不會取得什麼效果,取消或非壞事。
2013年8月8日

斯諾登事件加深中美戰略互疑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袁徵:網路安全早已是中美焦點之一。斯諾登事件揭示的美國網路監控和入侵問題將加深中美間的猜疑,迫使各國進一步審視本國網路安全問題。
2013年8月5日

別讓斯諾登掩蓋真正的網路威脅

Strategic News Service首席執行長安德森:斯諾登事件引發的喧囂掩蓋了對西方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智慧財產的保護。有兩類致富的國家:發明之國與竊取之國。日本是二戰後因竊取而致富的第一個國家。
2013年11月25日

斯諾登獲俄羅斯臨時庇護簽證

這一決策遭到白宮抨擊,將成美俄關係新的緊張來源
2013年8月2日

美國網路監控再被曝光

斯諾登披露了美國家安全域性收集網路數據的XKeyscore計劃,歐巴馬政府再遭批評
2013年8月2日

德國人厭惡監控的原因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施特爾岑米勒:「棱鏡門」事件在德國激起軒然大波,因爲這個話題觸到了德國在歷史上的敏感點。但德國人也需要思考自由與安全的分界。
2013年11月25日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