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書評

《知足經濟學》的知足與不足

FT記者克里斯•庫克:如果科伊爾撰寫《知足經濟學》的時間早上一年左右,某個英國政黨很可能會在大選造勢中將書中要點據爲己有。
2011年3月23日

爲「血汗工廠」辯護?

《商業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一書談到,「所謂的血汗工廠,肯定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對於那些缺乏技能的人來說,這些工廠是融入現代經濟的一個切入點。
2011年2月25日

美元霸權還能維持多久?

美國學者埃森格林的新書提出了一個問題:美國還是全球主導貨幣的「稱職管理者」嗎?如果不是,世界還有哪些選擇?
2011年2月1日

書評:《華爾街惡犬》

本書對1933年皮科拉聽證的重要性或許有些許拔高,但讀者看完此書後可能會發現,如今的調查不過是對皮科拉聽證的蒼白模仿。
2011年1月19日

評小布什回憶錄《決策點》

FT總編輯萊昂內爾•巴貝爾:在書中,布希以不顧文化、種族地推進民主爲功績,將自己置於歷史的正確方,與林肯、羅斯福等偉大總統平起平坐。
2010年12月13日

霸權輪迴:該輪到中國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爲何近現代西方一直主導世界,而中國則由強入衰?爲何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異軍突起?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莫里斯試圖重新解答這些至今迷惑世人的問題。
2010年12月3日

一位85後讀《活法》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任桑桑:稻盛和夫的話,比「每天都有很多事讓我們自殺」的想法更有說服力。但我依舊迷茫,看似機會多,卻不知所從。
2010年11月22日

《土街》:一個預言或預演?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土街》是一幅人性惡的核聚變示意圖。作者扮演了精神病理學家的角色,他讓我們看見什麼樣的元素碰到一起,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2010年11月18日

英語氣數已盡?

瀕危語言基金會主席奧斯特勒認爲,到2050年前後,世界將不再需要全球性的通用語言,而英語會淪爲尋常語言。
2010年11月12日

評布萊爾的《旅程》

布萊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當代政治家,展現給世人命運強者的形象,但他的判斷力受到公衆的質疑,特別是出兵伊拉克的決定。
2010年9月13日

書評:《亞洲有被美國孤立的危險》

新加坡學者戴尚志在其新書《亞洲有被美國孤立的危險》中全面詮釋了亞洲視角。他認爲,對於在中國車前燈照射下的亞洲,美國適度介入有好處。
2010年8月27日

書評:換個角度看中國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如今印刷出版關於中國的書籍,比廣東工廠生產iPad的速度還快。如果說全球金融危機前,世界就已沉迷於「中國崛起」,那麼,這種迷醉現在則變得更爲強烈。
2010年7月12日

華爾街憾事

FT專欄作家普倫德:經濟學家考夫曼是少數預言到這次危機的人之一,他曾在雷曼兄弟擔任董事,而雷曼CEO富爾德未能聽從這位經濟學智者的警告,實乃憾事。
2009年10月1日

教鳥兒飛行

巴勃羅•特里亞納在新書《教鳥兒飛行》中指出,定量金融學模型的發明者並不具備關於市場的實踐知識,但卻自認爲比交易員更懂得市場運作。
2009年8月5日

理性市場如何成爲「神話」?

FT投資編輯約翰•奧瑟茲:《理性市場的神話》一書回顧了有效市場理論從「假說」到「事實」再到「神話」的歷程。重要的是,金融家終於認識到,不能依賴自己的模型。
2009年6月12日
上一頁‹‹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