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FT商學院

寧德時代被列入涉軍清單將使華爾街銀行左右爲難

數家美國投行據悉有興趣參與寧德時代在香港的二次上市,然而五角大廈將該電池製造商列入涉軍清單給這件事帶來了懸念。

美國國防部本週將寧德時代(CATL)列入一份涵蓋其認爲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企業的清單,對於希望能參與一宗大型上市——香港近年規模最大的上市之一—的華爾街銀行來說,五角大廈作出這個決定的時機糟得不能再糟了。

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特斯拉(Tesla)的供應商寧德時代最近幾週一直在會見銀行業人士,商量有關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計劃。透過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尋求在海外擴張的寧德時代將能夠籌集境外資金。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其融資額可能高達77億美元。

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高盛(Goldman Sachs)、美銀(Bank of America)、摩根大通(JPMorgan)和摩根士丹利均已表示有興趣參與這起上市。其中一位人士稱,這家已在深圳上市的公司預計會在1月17日召開股東大會前挑選承銷商,股東大會上將討論IPO日期和規模。

但五角大廈此舉可能會促使華爾街銀行改變對風險收益的考量。五角大廈也將科技巨擘騰訊(Tencent)以及中國最大的航運企業之一中遠海運(Cosco)列入了該清單。

雖然此舉不會從法律上直接限制華爾街銀行爲清單上的企業提供服務,但這將迫使它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有關聲譽的難題:一家銀行能爲被美國指認爲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公司承銷股票嗎?

「遺憾的是,客戶的名字隨機地出現在黑名單上正在成爲銀行業一個更爲常見的特徵,這會增加風險。」美國諮詢公司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中國辦公室主任林漢升(Han Shen Lin)說道,「銀行能做的最多是調整自己的業務,並相應調整自己的客戶組合。」

被列入該清單「不會產生與制裁一樣的影響,但也差不多,可能會促使銀行預先對被列入清單的企業削減敞口,以防登上負面的頭條新聞,」林漢升表示。

目前不清楚在五角大廈採取此舉後這些美資銀行是否會繼續參與這起IPO。高盛、美國和摩根大通均拒絕置評,摩根士丹利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此事是美中關係緊張日益給金融交易帶來不確定性的最新跡象,這與前些年相比是一個顯著轉變,那時候,跨國銀行因協助快速成長的中國企業在境外——很多是在美國——上市而在香港賺取了鉅額利潤。

任何與該清單上的企業切斷聯繫的舉動都可能給這些銀行造成高昂代價。尤其騰訊更是美資機構最重要的中國客戶之一。

倫敦證交所集團(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的數據顯示,這家科技巨擘的母公司在2004年至2023年期間支付了5.24億美元的投行費用,騰訊是在2004年進行IPO的。摩根士丹利、美銀、高盛和花旗銀行(Citi)是該公司這些支出的主要受益者。

寧德時代不怎麼使用外國銀行,根據倫敦證交所的數據,其大部分投行費用支付給了中信證券(China Securities)和中金公司(CICC),不過從它那裏掙得第三多投行費用的是高盛。

寧德時代和騰訊表示,如果與美國國防部的談判失敗,他們計劃採取法律行動來挑戰被列入五角大廈名單的決定。

騰訊創辦人、董事會主席馬化騰(Pony Ma)表示,該公司「並非中國軍工企業,也不是中國國防工業的軍民融合企業」。寧德時代則聲明其「從未參與過任何涉及軍事的業務或活動」,而中遠海運表示名單上的3家公司均非「中國軍事公司」,並表示將與美有關方面溝通,澄清此事。

這一情況類似於2023年各大銀行面臨的兩難局面。當時,瑞士農業化學公司先正達(Syngenta)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進行90億美元的IPO,並試圖聘用銀行爲其管理此次IPO。

由於美國國防部當時已將先正達的所有者——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ChemChina)列入「中資涉軍企業」名單,各銀行糾結於能不能接這個生意。

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銀(UBS)和滙豐(HSBC)的銀行家都進行了爭取,但先正達最終取消了IPO計劃。

寧德時代向投資者表示,獲得美元資金是其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去年3月31日,該公司持有人民幣2890億元(約合400億美元)的現金。然而,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制度要求企業就超出一定金額的海外直接投資取得政府批准,而這一過程可能十分繁瑣。

一名未直接參與交易的顧問指出,強調寧德時代的電池被全球汽車製造商使用,可能有助於銀行家證明自己承接其業務的正當性,尤其是如果他們在上市檔案中加入「重大免責聲明」。

「我的意思是,他們的電池都用在福特(Ford)野馬(Mustang)上了。」該顧問說。

譯者/何黎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讀者評論

用戶名: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用戶名
密碼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