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國官方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裏面提到「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爲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不過,對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職責究竟涉及哪些方面,方案中並未給出較爲全面、深入的回答。本文會對教師——尤其大學教師——的職責、使命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可以有多種解釋,包括規律、思想、方法等。《師說》中還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之所以爲師,固然因爲其在學校中的職位、扮演的角色,更因爲其自身爲「道之所存」。教師只有掌握「道」(如孔孟之道、老莊之道等),才堪爲人師表,學生才願聽講、請教。
而「道」之掌握,非一朝一夕之事。《老子》中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教師應如「上士」那樣,勤而「行道」。無論掌握孔孟之道、老莊之道還是西學之道等,都非易事,都需「終身行之」,並終身教人、引人、促人行之。
除「傳道」外,「授業」也屬於教師職責。《師說》中提到「術業有專攻」。教師應有其「專攻」之「術業」,並以此教尚未專攻此者或專攻此而有不足者。另外,韓愈《進學解》中有:「業精於勤,荒於嬉。」學業因勤奮而專精,因嬉樂而荒廢。教師專攻「術業」,乃至以其所專攻教人,都需勤奮——由勤學而精學,由勤學而博學,由勤教而廣教。還要指出的是,要做好授業,既需「有教無類」,又需因材施教。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此處《書》指《尚書》,中國古代重要經典。孟子認爲可以質疑經典。在傳道、授業中,教師不應迷信書本、拘泥於書本。列寧演說《青年團的任務》中有:「你們不僅應當領會你們學到的知識,並且要用批判的態度來領會這些知識,使自己的頭腦不被一堆無用的垃圾塞滿,而能具備現代有學識的人所必備的一切實際知識。」教師應該有批判的態度,並教會學生批判的態度。做到此並非易事,需要教師真正發揮其創造力。
教師還應對學生解惑。要成功完成解惑的任務,教師自己應力求「不惑」,至少在其熟識的學科領域,在其專攻的「術業」領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夫子四十而能「不惑」,其他人五十能「不惑」就非常了不起。對教師而言,「不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爲自己解惑而達致「不惑」,二是爲學生解惑而達成共同「不惑」。
關於解惑,教師不僅應解學生對書本知識之惑,還應解其對現實社會之惑。這樣,教師不應迴避與學生探討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包括近期熱點問題。就這些問題而言,教師應能爲學生提供較有說服力的觀點、答案,而這又與其所傳之「道」、所授之「業」一致。還要指出的是,教師有時也應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之惑,這更有利於教師成爲學生的「人生導師」。
如何做到「不惑」?如何做到使人「不惑」?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應將學與思、博學與深思(慎思)結合起來。而《中庸》又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做到「不惑」,除博學、慎思之外,明辨是重要的,篤行也是有益的。
《三國志•鄧艾傳》中記載:鄧艾年少時讀到陳寔的碑文中有:「文爲世範,行爲士則」,於是他改叫鄧範,字士則。北京師範大學校訓爲:「學爲人師,行爲世範。」「行爲士則」或「行爲世範」都非易事,但不可不以此自勉。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不僅應從「言教」角度理解,還應從「身教」角度認識。儒家重視「身教」,認爲它重於「言教」,其效果優於「言教」。宋代李呂《師正堂》詩中有:「算來身教易爲功」。
對「身教」來說,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非常重要。「滿口馬列主義、滿腹男盜女娼」者應該受到唾棄,不應在大學講壇上道貌岸然地教書育人。如果這樣的僞君子當上老師,教出的也會是言行相悖的學生。然而,目前中國大學裏幾乎充斥這種「兩面教師」。
2023大年除夕,西南大學一女博士生髮微博爆料,其導師、二級教授趙明利用職權脅迫她保持不正當關係長達三年,而她在透過論文答辯後仍未獲博士學位。有必要提及的是,除法理學外,趙明還研究儒家思想,出版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引論》等。他真可謂「滿嘴仁義道德」。而這樣的「教育蟑螂」,在我們這個時代貌似「象牙塔」的「蟑螂塔」中,密密麻麻。
教師必須以其「身教」,與「教育蟑螂」們劃清界限,使自己成爲「濁流」中的「清流」,這樣才能使自己影響下的學生真正實現「不惑」,使他們不致成爲新的「滿口馬列主義、滿腹男盜女娼」者。這是教師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聖職責。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最後一句話是:「我已經說了,我已經拯救了自己的靈魂。」教師需成爲拯救自己靈魂者,也成爲拯救其他衆多靈魂者——這正是教師職責的核心所在。《莊子•養生主》中有:「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教師作爲「傳火者」,雖然自身遲早會「窮於爲薪」,但火會傳而無盡,「道」會傳而無盡,被拯救的靈魂會傳而無盡。
(注:林原,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教育研究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