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觀點 中國經濟

化債與通膨:財政政策如何積極

徐瑾:股市熱潮中,央行先行一步,市場期待財政邁出第二步。中國式化債意味著什麼?化債是否意味著大通膨?財政政策如何積極?

「化債會導致大通膨嗎?」

經濟政策的變化,普通家庭最關心的是它對自己的直接影響是什麼,而不是宏大敘事,不少徐瑾經濟人讀者也頻繁提到化債與通膨的問題。對此,好訊息是,大通膨在未來不太可能,壞訊息是,通膨一般都是伴隨著經濟週期上行而來,通膨消失也許是一個經濟下行的信號。

所謂化債,字面意思就是化去債務。具體在中國當下政策語境下,本質其實是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顯性化的過程。中國政府債務風險往往被認爲集中於地方,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不僅在於債務多,更在於很多債務是隱性的。也正因此,所謂中國式化債,未必是直接還債,更多是將之前隱性的地方政府債務顯性化,這涉及到延長債務期限、債務置換、債務整合、債務重組等一系列政策。近期政策對此也頻繁吹風,比如財政部10月發佈會上表示,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9月以來的股市熱潮中,央行先行一步,市場期待財政邁出第二步。但是目前來看,市場期待的驚喜可能沒那麼多也沒那麼快,更多還是遵循舊路。雖然有各類專家吹風預測,未來化債規模仍舊沒有明確。官方數據表示,2024年安排財政赤字4.06兆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3.9兆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發行1兆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達到28.55兆元。

過去十年,化債其實一直在談,至少有過三次化債行動。按照中信固收團隊的梳理,2015-2018年進行了首次大規模化債,發行共約12.2兆置換債置換存量政府債務;隨後不久,在2019年展開了第二輪化債,規模較小,發行1579億置換債置換隱性債務;第三輪,在總結改進的基礎上,2020年12月-2022年6月再次化債,發行1.13兆特殊再融資債。

今年的化債可以算成第四輪,規模也比第三輪有較大幅度上升。

可以看出,中央對化債問題一直十分重視,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問題是,爲什麼需要多輪化債而化債任務並未減輕?目前看,財政的第二箭還是存在遲疑。這種遲疑未必是壞事,如果還是走地方花錢中央兜底的老路,不僅沒有解決風險,反而容易造成新的問題。

在中央政策要求之下,各地城投原本和地方財政關係密切,最近幾年卻很流行出臺「退平臺」聲明,強調發行人不屬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承擔政府融資職能,不會新增地方隱性債務。2023年全年「退平臺」聲明達到721家,今年有所降低,約300多家。

當然,退平臺聲明僅僅是一個姿態,市場是否買單是一個問題,以後舉債路徑能否改變是另外一個問題。

與化債問題緊密相關的,是地方政府財力緊張。如果把中國經濟看作一個大集團公司,各個地方其實就是各地的分公司,有的盈利,有的虧錢,集團公司有時候就需要從中平衡,這就有了各種轉移支付。這種轉移支付,本質是經濟財政先進地區,主要是沿海爲主,對於經濟財務滯後地區的補貼。

在過去,經濟繁茂,先進地區財力雄厚,後進地區不願意坐等,如果本地財力不夠,就透過大手筆的隱性債務來增強幹大事的能力,也導致了過去十年中國二三線城市的舊貌換新顏,他們和一線城市在硬體層面區別日漸縮小。如今,經濟增速放緩,先進地區自身也面臨各類問題,逐漸有些自顧不暇,上海等地消費甚至出現大滑坡,所謂「地主家也沒有餘糧」;落後地區依靠轉移支付,反而有些滯後效應,一些地方雖然口頭上過苦日子,但是對於市場經濟下降並不敏感,只要體制內工資還在照舊發,其實不少人經濟體感也許沒那麼差,最近幾年流行的縣城貴婦、縣城文學其實也是這種滋潤生活的溢位。

債多不愁,成爲一些地方的常態。這也有點類似華爾街有一句俗語:「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銀行1億美元,那就是銀行的問題。」制度的核心是激勵問題,正確的激勵應該是獎勵正確的行爲,懲罰錯誤的行爲,而不是相反。一些地方債務的問題看起來是某些地方管不住的手,其實核心還是在於預算約束機制的缺位。比起運動式的化債,更重要是形成舉債還債的規範博弈機制,即借錢花錢的規範與問責。

債務不會憑空消失,要麼徵收到足夠的收入還債,要麼從地方政府身上轉移到中央政府。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需要一些地方有所改變,短期內的緊日子再所難免。當然,惡性赤字財政和直接賴賬也是一個思路,但這絕對是下下策,已經太多案例證明這樣的處方將動搖社會信用與經濟運行的根基。

對於深諳政經潛規則的一些地方而言,能發債的時候就拼命發債,不能發債的時候就變著法子增加不規範收入。2024年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059億元,同比下降2.2%,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1779億元,同比成長2%。收入方面,今年前9個月稅收收入131715億元,同比下降5.3%;非稅收入31344億元,同比成長13.5%。可見,稅收收入下降,非稅收入卻有上升態勢,這對企業營商環境意味著什麼,顯然不言而喻。這樣的對策,對地方來說短期或有所得,但是長期看,卻是竭澤而漁。

不論是約束地方政府的發債之手,還是約束地方政府的非稅收入之手,需要的都是可信的約束。如果單靠自上而下的規矩,地方政府總是能夠發明足夠聰明的方法,繞過中央政府的死規定,等中央發現的時候,損失已經造成。

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7.1%,2024年1—9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40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0.4%。在企業利潤和外資流入雙雙降低的時候,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不一定是積極發債,或許反而應該是減稅放權讓利。畢竟,有了企業的繁榮,才能真正解決就業,纔有穩定稅源,纔有未來的信用。切實解決激勵問題是長久之策,更現實、更及時的邏輯還是以發展解決問題,也許重新到了「拼經濟」的時刻。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徐瑾爲公號徐瑾經濟人助理,讀者微信jjr19001900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讀者評論

用戶名: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用戶名
密碼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微信公衆號:徐瑾財經 讀者微信號:jjr19001900

中國經濟

相關話題

Lex專欄:Meta和微軟透過季度理智檢查

科技巨擘今天吹捧真正的勝利,以證明明天的鉅額投資是合理的。投資者對此是支援的,但程度有限。

FT社評:英國工黨預算——雄心勃勃,前景不明

財政大臣蕾切爾•裏夫斯現在必須兌現她的投資計劃,否則稅收還將進一步增加。

Lex專欄:福斯汽車很難走出死衚衕

儘管這家汽車製造商計劃裁員和關閉工廠,但投資者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安謀如何成爲人工智慧投資熱潮中的意外贏家

這家由軟銀控股的英國晶片設計公司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上漲了兩倍。但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美國企業的鉅額稅款等待大選一錘定音

研究表明,川普的減稅政策將導致企業投資擴大,股票回購激增。

德國執政聯盟嚴重分歧引發解體猜測

越來越多的人猜測,蕭茲的執政聯盟可能很快就會因內部矛盾而分崩離析。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