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業高速發展,資本消耗較大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銀行業也發展迅速。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餘額達88.4兆元,2008年至2010年間,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存款及貸款的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3.58%、23.83%和26.12% 。
高速的背後,是銀行對資本的渴求。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一直延續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諸多改革,但目前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來源仍然是靠放貸獲得的利差收入,2008年至2010年淨利息收入佔銀行業總收入的比重均達到了60% 以上。
當然,這種較高的信貸投放也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保持國內經濟平衡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波動的重要舉措。例如,2009年爲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造成的衝擊,拉動國內經濟成長,商業銀行全年新增大量信貸投放;2011年,在外圍經濟不景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遭遇了嚴峻的融資困境,中央及監管部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引導商業銀行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用於支援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因此,經歷了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和銀行業的高速發展後,我國商業銀行存在較高的資本消耗。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水準爲12.3%、核心資本充足率水準爲10.1% 。五家大型商業銀行中,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和交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2.51%、12.58%、11.85%、12.84%和11.89%,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0.03%、10.57%、9.36%、9.92%和9.24% 。
監管日益重視,資本充足率水準要求提高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高速擴張,信貸投向集中度有所上升,貸款期限趨長,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隱患。同時,隨著商業銀行跨業、跨境業務的逐步發展,面臨的新型風險不斷增加。借鑑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成果,銀監會參照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制定並下發了《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以及《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強化資本充足率監管。
指導意見和資本管理辦法進一步嚴格資本定義,並擴大資本覆蓋風險範圍;同時,將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分爲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三個層次,在最低資本要求(分別爲5%、6%和8%)基礎上,加上均需由核心一級資本來滿足的留存超額資本要求(2.5%)、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1%),正常條件下系統性重要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應分別不低於8.5%、9.5%和11.5%。該標準較現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明顯提高。
指導意見和資本管理辦法既符合第三版巴塞爾資本協議確定的監管新要求,增強了資本監管的審慎性。儘管資本管理辦法的終稿尚未出臺,但所體現的監管思路和意圖方向是不變的,銀監會對銀行的資本監管總體呈現趨緊趨勢,對銀行業的資本充足以及穩定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融資解決資本瓶頸,有利銀行持續發展
以最新出爐的交行非公開發行方案來看,根據發行方案,交行擬以每股4.55元人民幣及每股5.63港元向財政部、滙豐銀行、社保基金等境內外合格投資者定向增發,募集約566億元人民幣用於補充資本金。參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交行在2011年三季度,資本壓力就已經顯現,因此,市場對交行本次再融資早已有一定預期,當靴子最終落地的時候,市場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驚訝。
按照本文前述的兩點中國銀行業融資需求原因的分析,我們來看交行的例子。作爲全國五大商業銀行之一,交行兼具規模性和成長性,近年來,各項業務成長保持略快於同行的水準,境內外網路也在不斷地擴張,其中,海外機構建設快速擴張,胡志明市分行、英國子行、雪梨分行、舊金山分行於2011年先後掛牌。此外,交行旗下擁有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租賃、信託等衆多金融牌照,爲實現 「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設以財富管理爲特色的一流公衆持股銀行集團」的發展戰略,交行未來勢必繼續在國際化、綜合化經營等方面持續投入;同時,未來幾年各項業務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這些都將產生巨大的資本需求。本次融資到位後,預計交行2012年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將得到大幅提升,提高抵禦各類風險的能力,支撐各項業務持續健康發展。
當然,我國銀行業應該堅持內源性成長爲主、外源性融資爲輔的資本補充機制。不過,外源性融資也有其必要性,透過外源性融資,銀行盈利能力和風險補償能力得到成長,同時,透過科學規劃,持續推進業務結構轉型並積極發展中間業務等資本集約型業務,銀行的內源性資本的補充能力也能夠得到有力增強,以實現資本的長期增值,促進各項業務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