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塑造本世紀前十年的50人:商業篇

在本世紀前十年結束之時,英國《金融時報》在政治、文化、經濟、商業四個領域,共挑選出引領或塑造這10年全球變革的50人。這份名單也許頗具主觀性——這50人背景各異、譭譽參半——但是我們試圖找出的是在過去10年中,給全球或他(她)所在地區或行業帶來的影響最大、最深刻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

提示:滑鼠點擊圖片可翻頁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亞馬遜網站(Amazon.com)創辦人,首席執行長

這位亞馬遜網站的創辦人兼首席執行長用了十年時間來證明懷疑論者的錯誤。2001年,當網路泡沫破裂時,他的線上零售商關閉了多家分銷中心並且縮減規模。而9年後,亞馬遜已經成爲世界最大的網上零售商,業務遍及包括中國在內的7個國家,2009年銷售額預期成長25%,超過230億美元。

2008年,貝佐斯朝著他要做「世界上最以顧客爲中心的企業」的宏願又邁進了一步。他發佈了新產品Kindle電子閱讀器,並且拿可下載電子書的出現與1455年約翰內斯•古滕堡(Johannes Gutenberg)的第一本印刷版《聖經》相比較。

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執行長

來自紐約布朗克斯區的布蘭克費恩最早是作爲高盛子公司J.Aron的一名銷售人員開始他的華爾街生涯的。十年前,他掌管的是史上最成功的賺錢機器之一——高盛的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部(FICC)。這一部門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奠定了交易部門作爲高盛權力中心的地位,也讓它的領導人也得以進入銀行最高階主管理層。

2006年,時任首席執行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被任命爲美國新財政部長時,布蘭克費恩順理成章成爲繼任者。在他的領導下,高盛從7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走了出來,成爲全球最強大的投資銀行。不過,高盛耀眼的復甦卻加劇了公衆對它的神祕文化和令人乍舌的高薪的牴觸情緒。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

作爲當世最成功的投資人,他的名聲早已不可撼動。最近這十年,巴菲特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塑造一個政治家、慈善家和不知疲倦的美國經濟啦啦隊長的形象。不管是經常性的電視露面,還是在家鄉內布拉斯加舉辦年會時吸引的創紀錄的參與人羣,抑或是向比爾梅林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捐款310億美元的頭條新聞,全世界都比以往更多地聽到和看到這位「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的事蹟。

當經濟衰退影響到巴菲特的衆多業務時——管理著他各項投資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在2008年經歷了巴菲特投資生涯中裏最糟糕的年度——這位億萬富翁卻以他所進行過的幾樁最大、最冒險的交易爲這十年畫上了句號。

柳傳志
聯想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

由柳傳志於1984年成立的、創辦資金僅20萬元人民幣的聯想集團,在2005年以17.5億美元收購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個人電腦部,使聯想得以與惠普(HP)和戴爾(Dell)這樣的企業同臺競技,也改變了全球電腦工業的格局。透過這次收購,柳傳志也向中國企業展示瞭如何走向國際化——把公司總部搬出中國,吸引外籍人士進入管理層,並且用英語作爲董事會辦公語言。

併購完成後,柳傳志一度從聯想董事長職位上退休。但是2009年2月,65歲的他重執帥印。金融危機使得聯想出現虧損,而他用實幹和遠見卓識讓聯想扭虧爲盈。

安吉羅•莫茲羅(Angelo Mozilo)
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Countrywide)創辦人之一

如果說這場次貸危機有一張面孔的話,那它就是安吉羅•莫茲羅那張黝黑、褶皺的臉。莫茲羅曾一度被當成是白手起家的商業英雄來頂禮膜拜:這位來自紐約布朗克斯區的肉販之子領導了美國最大的一家抵押貸款機構。而如今,他卻變成了導致資產泡沫,進而引發金融動盪的寬鬆貸款的代名詞。莫茲羅於1969年與人合作創辦了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他堅信在那些被銀行信貸部門拒之門外的住房貸款申請人中,有一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在這一信念的激勵下,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影響力和利潤呈幾何級數成長。

而當本世紀初的那種廉價信貸狂潮消退,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發現他們已無力償還貸款的時候,這一信念卻成了莫茲羅及其公司的噩夢。2008年,在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兼併之後,莫茲羅離任。同年6月,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莫茲羅提起民事訴訟,稱他及另外兩名公司高階主管在2006-07年間在公司的財務健康上誤導了投資者。

莫•伊布拉欣(Mo Ibrahim)
電信巨擘

莫•伊布拉欣很早就在行動電話改變非洲的潛力上下了賭注。2005年他將手中的Celtel公司賣出,一舉賺了20億美元。曾是蘇丹共產黨黨員的伊布拉欣作爲企業家而功成名就,而最近又成爲慈善家,這使他成爲非洲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

Celtel表明,在非洲建立起一個聲譽乾淨的世界級公司也是可能的。雖然大多數非洲人都生活在貧困中,但是Celtel與另外少數幾家企業透過滿足公衆對服務業的潛在需求,還是撼動了投資者對非洲市場的看法。伊布拉欣的基金致力於改善非洲的政府治理狀況。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蘋果公司(Apple)首席執行長

本世紀初,當喬布斯發佈iPod時,蘋果公司正在從被市場漠視的邊緣返回主流。在這款依然佔據市場統治地位的數位音樂播放器之後,蘋果公司又推出了iTunes音樂商店。後者拯救了全球音樂產業,使其免遭盜版業的徹底摧毀。

2007年,喬布斯使用iPhone故伎重演,再次把還在蘋果電腦世界以外徘徊的顧客帶入了全新的數字時代。分析師稱蘋果的手機收益已經超過了其它任何公司。iPhone本質上已成爲一款掌上電腦,提供超過10萬款程式的它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數字生態系統。

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
監獄中的俄羅斯石油大亨

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曾經是俄羅斯首富,如今卻成爲那裏最出名的囚徒。

46歲的霍多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動盪的90年代,靠無情攫取大量國有石油資產,然後以尤科斯石油集團(Yukos)的形式組合這些資產而發家。他不斷成長的政治影響力——包括他也許會參加總統競選的暗示——激怒了當局。2003年10月,安全部門人員在新西伯利亞機場突襲了他的私人飛機後將其逮捕。在之後的審判中,霍多爾科夫斯基以詐騙罪被判刑八年,而他的支持者則宣稱這場審判是政治原因推動的。尤科斯石油公司隨即倒閉,其資產被國家沒收以充當稅款,而後出售給以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爲主的幾個國有企業。正當服刑中的霍多爾科夫斯基可獲假釋之時,他又以新的詐騙罪名被起訴,將再次面臨法庭審理。

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Moha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理、副總統

這位杜拜統治者將這個阿拉伯酋長國建設成了中東領先的商業樞紐,創造了一個阿拉伯世界罕見的經濟成功範例。以棕櫚樹形狀的人工棕櫚島(Pal Jumeirah)和世界最高建築哈里發塔(Burj Khalifa)爲標誌,杜拜變成了經濟迅速騰飛的典範。不過,在本世紀前十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杜拜夢」在堆積如山的債務的重壓下破滅。杜拜成了危機爆發之前金融過剩的又一個案例。

拉克什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
鋼鐵業巨擘

上世紀70年代的印度,米塔爾在父親的小型金屬公司裏起步創業。他透過在全球範圍內一系列規模越來越大的兼併,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2006年以269億歐元收購盧森堡的Arcelor是其中最大的一宗交易,米塔爾成爲重組後的ArcelorMittal的董事長及大股東。

總部設在倫敦的米塔爾近年來一直在擴張他的勢力範圍。他是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的董事,私交中包括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以及英國商務大臣彼得•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等。但是,由於鋼鐵行業目前看上去復甦乏力,他的2010年將不太好過。

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
百事公司(PepsiCo)首席執行長

百事公司2006年10月任命努伊爲首席執行長時,此舉被認爲凝聚了這十年的全球化精神,也象徵着新一代女性首席執行長的出現。

努伊在印度出生並接受教育,她的職業生涯是從在嬌生(印度)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和一家紡織企業Mettur Beardsell開始的。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後,她先後供職于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摩托羅拉(Motorola)和Asea Brown Boveri公司,1994年加入百事公司。在那裏,她率先推動了公司北美飲料業務的重振計劃。

拉里•佩奇(Larry Page)與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谷歌(Google)創辦人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的科技泡沫使得當「技術呆子」看上去很酷的話,那麼最近十年中,谷歌的創辦人更進了一步,證明技術呆子們果真能夠統治商業世界。他們對電腦技術高度敏感,輔以雄心壯志,使他們打破了從傳媒到通訊等許多行業中的傳統智慧和做法。

2004年穀歌在華爾街上市時宣誓,將「不作惡」,「要把世界建的更好」。這表明了他們特立獨行的決心,卻被競爭對手指爲天真和自傲。如今,雖然他們倆都已結婚且年近四十,但是絲毫沒有放棄宏偉抱負的跡象。

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斯通(Biz Stone),與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
推特(Twitter)創辦人

Twitter基於的概念看上去是如此之簡單,甚至連它的創辦人都是在數月之後才明白過來它的潛力有多大。他們中的多爾西是個軟體工程師,之前曾經爲計程車和快遞行業設計「派活兒」的軟體。他在2006年就草擬出了基於網路的、發送簡短訊息的資訊交換平臺這一概念。他的想法獲得了30多歲的、之前曾分別在矽谷創立數家小公司的威廉姆斯和斯通的支援。威廉姆斯早先曾經把他創立的部落格公司賣給谷歌,錯失了將其孵化成一個重要網站的機會。吸取了這樣的教訓,Twitter的創辦人們拒絕了來自Facebook的收購,決心在Twitter狂飆之路上一走到底。

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
eBay前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惠特曼是在本世紀之初的網際網路繁榮期,將企業從傳統商業世界推向網路的企業家中最成功的一位。這位舉止優雅的商業全才在寶潔(P&G)和迪士尼(Walt Disney)取得斐然成績後,於1998年加入eBay,當時eBay的收入只有500萬美元。十年後她卸任時,eBay的銷售額已經成長至80億美元。不過,她任期的最後幾年也並非沒有瑕疵。她對網路電話公司Skype的收購飽受爭議;此外eBay不得不改進其網上市場以追趕競爭對手。

現在,惠特曼正在爭取代表共和黨參加2010年的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競選。

1/7

讀者評論 評論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FT中文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