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泰勒:技術驅動中國的生產力發展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特別策劃

蒂莫西·泰勒:技術驅動中國的生產力發展

3月23日,美國經濟學家、《史丹佛極簡經濟學》作者蒂莫西·泰勒,做客View from the Top高階視點沙龍,探討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經驗。

首先,泰勒教授分享了從各國經濟發展中得出的經驗和教訓: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國家,人均GDP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1980年的中國受教育程度很低。與美國差距很大;到了2014年,雖然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但受教育年限顯著提升,這個過程就是中國在努力追趕的過程。

與日本和南韓相比,中國追趕美國的起點很低。1950年日本的生產率是美國的50%,在1975年就達到了美國的80%; 1965年南韓的生產率是美國的40%,1990年已經是美國的65%。反觀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告訴成長卻仍只有美國的20%,比日韓在1950甚至1965年的水準還要低。但這也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中國的生產率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圖:1980vs2014,不同國家間受教育程度與人均GDP的相關性

爲此,泰勒教授爲中國描繪出一條發展道路,第一步培養前沿人才,研發高尖端的技術;第二步,把這些技術滲透到整個經濟當中,不能僅在一小部分公司引進高階技術,必須要在整個實體經濟當中都有所運用;第三步,處理這種變革當中的不確定性和可能出現的混亂問題。

中國擁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已經反超美國。1995年至2014年,科研投入隨經濟的發展同步成長,並且超過了OECD的平均水準。這些都將爲中國的新經濟發展助力。

圖:研發強度對比

泰勒指出,由於有非前沿的公司拖了後退,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成長值不會迅猛上漲到預想趨勢。如果技術沒有完完全全在全球各個國家平衡分配,即使存在發展良好的前沿公司也不足以讓世界經濟發展到令人欣喜的地步。

人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怎樣讓技術能夠在更多的公司中得到運用,或者至少是意識到前沿技術正在帶來新的前沿的發展。

泰勒教授表示,技術驅動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改變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甚至改變中國製造業的整體面貌。此外還需要教育,需要思維方式的驅動。中國社會需要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持續地接受前沿技術的轉變。未來的技術進步就好像是魔法,三十年過後再回頭看,會覺得一切都不可思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蘋果挖走谷歌員工組建人工智慧團隊

蘋果在祕密的蘇黎世實驗室招募了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家,準備反擊大型科技競爭對手。

氣候變化凸顯瘧疾死灰復燃的風險

疾病專家指出,氣候變化造成了蚊媒感染疾病的模式變化。

致命真菌感染率估計值翻倍,引起科學界關注

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每年有380萬人死於侵襲性真菌感染,其中250萬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真菌,醫學真菌學家預計氣候變化將加劇這一情況。

在俄羅斯的西方銀行去年向克里姆林宮納稅8億歐元

這一數字是戰前水準的四倍。與此同時,仍留在俄羅斯的歐洲銀行利潤大幅成長。

General Catalyst即將籌資60億美元以投資科技新創企業

融資活動在更大範圍內放緩,知名創投公司和小型創投公司之間的差距正在凸顯。

美聯準高利率迫使銀行向儲蓄者支付更多利息

在美聯準沒有降息跡象的情況下,美國各銀行不得不奮力阻止儲戶離開。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