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泰勒:技術驅動中國的生產力發展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特別策劃

蒂莫西·泰勒:技術驅動中國的生產力發展

3月23日,美國經濟學家、《史丹佛極簡經濟學》作者蒂莫西·泰勒,做客View from the Top高階視點沙龍,探討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經驗。

首先,泰勒教授分享了從各國經濟發展中得出的經驗和教訓: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國家,人均GDP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1980年的中國受教育程度很低。與美國差距很大;到了2014年,雖然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但受教育年限顯著提升,這個過程就是中國在努力追趕的過程。

與日本和南韓相比,中國追趕美國的起點很低。1950年日本的生產率是美國的50%,在1975年就達到了美國的80%; 1965年南韓的生產率是美國的40%,1990年已經是美國的65%。反觀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告訴成長卻仍只有美國的20%,比日韓在1950甚至1965年的水準還要低。但這也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中國的生產率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圖:1980vs2014,不同國家間受教育程度與人均GDP的相關性

爲此,泰勒教授爲中國描繪出一條發展道路,第一步培養前沿人才,研發高尖端的技術;第二步,把這些技術滲透到整個經濟當中,不能僅在一小部分公司引進高階技術,必須要在整個實體經濟當中都有所運用;第三步,處理這種變革當中的不確定性和可能出現的混亂問題。

中國擁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已經反超美國。1995年至2014年,科研投入隨經濟的發展同步成長,並且超過了OECD的平均水準。這些都將爲中國的新經濟發展助力。

圖:研發強度對比

泰勒指出,由於有非前沿的公司拖了後退,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成長值不會迅猛上漲到預想趨勢。如果技術沒有完完全全在全球各個國家平衡分配,即使存在發展良好的前沿公司也不足以讓世界經濟發展到令人欣喜的地步。

人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怎樣讓技術能夠在更多的公司中得到運用,或者至少是意識到前沿技術正在帶來新的前沿的發展。

泰勒教授表示,技術驅動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改變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甚至改變中國製造業的整體面貌。此外還需要教育,需要思維方式的驅動。中國社會需要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持續地接受前沿技術的轉變。未來的技術進步就好像是魔法,三十年過後再回頭看,會覺得一切都不可思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阿里巴巴利用雲端業務成爲中國領先的AI投資者

電子商務巨擘向快速成長的新創企業提供計算資源,以換取股權。

「富可敵國」:馬斯克就X的「審查」問題對抗全球政府

億萬富翁平臺所有者對刪除請求提出質疑,但批評者認爲這種努力是不透明和有選擇性的。

弗里德里希•默茨最終會成爲德國下一任總理嗎?

前貝萊德高階主管以其保守形象重塑了默克爾的政黨。

在兒童和智慧型手機問題上是否存在中間道路?

社會心理學家索尼婭•利文斯通表示,除了禁止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還有其他選擇。

AI驅動的藥物研發需要投資者的耐心

機器智慧還不能替代支撐對疾病理解的實驗。

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梅爾:「我就在那聲音裏」

這位洛杉磯愛樂樂團的指揮講述了他與陷入困境的委內瑞拉祖國的關係,音樂改變社會的力量,以及凱特•布蘭切特和布萊德利•庫珀。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