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FT中文網爲高階會員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活動。FT中文網的出版人張延、總編輯王豐分別主持「重返生動世界:文化與藝術市場前瞻」、「強AI時代的新商業浪潮」兩場精彩對話。6位跨界嘉賓們分享了他們在實踐中的經驗,以及對市場前瞻性的洞察。
張延,FT中文網出版人
在FT中文網18歲生日之際,希望與讀者們共同領略科技與藝術更廣闊的市場,擁抱更多精彩突破。
王豐,FT中文網總編輯
FT中文網的力量來自於我們的專家,我們報導的人,還有我們讀者的力量,我們的報導是什麼樣,我們的讀者是誰,決定了我們是懷揣何種價值觀的媒體。
吳聲,場景實驗室創辦人
FT中文網是觀念的引領者,更是新知與智慧的發聲人,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空谷足音。在當下技術加速革新的週期之中,作爲AIGC時代的原住民,歡迎大家共聚首發空間,在交流中探尋全新的範式與認知。
張文卓,誇密量子CEO
隨著AI大模型的日益完善和全球範圍內的應用普及,邊際成本已經成爲固定成本。因此應從過往汲取經驗,將AI大模型當做一種操作系統,並且圍繞其去部署建立完善的「人機結合」系統業態佈局,以此激發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效益,這也許纔是邁向未來科技發展的解題邏輯。
熊偉銘,華創資本合夥人
伴隨強人工智慧時代的降臨,AI在技術發展進程中正逐漸展現出超越人類認知和計劃之外的特殊能力,並朝向擁有自主意識的矽基生命體演化演進。然而人工智慧技術強大算力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電力將成爲影響人工智慧完成階段性突破的關鍵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如何將技術進行大規模商業化演繹也是今後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另一熱點話題。
彭衆陽,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
中國正經歷從人口紅利到科技紅利的巨大轉型期,當科技被賦予了新功能時,它就會對社會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當然也會觸發就業,私隱安全,社會倫理等關注。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裏,科學技術的角色如同一把雙刃劍,至於其對行業以及人類思維所產生的變化和走向,往往取決於使用者。這就要求我們堅守初心,擁抱變化。
張延,FT中文網出版人
今天當我們坐在這裏,談藝術與文化生活的時候,我們已經是一個「重返生動世界的2.0版」,因爲一個話題、一場活動,讓我們重新與讀者、作者、合作伙伴們相聚,這就是最現實、最生動的世界,是充滿創意和活力的世界。當我們從香港Art Basel的熱鬧現場轉回北京,即將於月底開幕的「北京當代藝博會」也進入籌備的衝刺階段,五一期間還有很多文化活動在不同地點舉辦,這一切都讓人切實地感受到,在當下,文化與藝術活動已經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硃砂,設計師、策展人
今天討論新的創作方式還是數字藝術品,就說智慧生成的且容易被類型化的生產方式,可能目前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這樣的方法讓你驚訝,但是結果可能並沒有那麼理想。用數字和編程的思維去考慮影像創作固然沒什麼錯,但是不是必然就要打一個問號。我們只能知道,我們永遠不能缺少機器框架之外且真實的「生動世界」。
鮑棟,北京當代藝博會藝術總監、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中國當代藝術的創造力最終的發生地就是北京,北京是藝術生態最完整的城市,在這裏有數量最多的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藏家羣體,當代最早的藝術收藏也是起於北京。所以,北京當代所承載的使命就是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在此時此刻的活力,展現北京這座城市的藝術魅力,我們去吸收、汲取別人的優點,但是北京當代有它自己的氣質和底氣。
房方,星空間創辦人,FT中文網專欄作家
以網路跨屏、多媒體內容爲助推劑,青年藏家羣體數量快速成長,他們透過在線方式選擇購買藝術品,或者收藏數字藝術品……作爲畫廊主既要適應這種變化,增加多媒體的溝通管道,但是又要有耐心、持續地做青年藏家的教育工作,畢竟真正的藝術品收藏需要系統的知識,同時需要與藝術家、畫廊做交流,透過參與藝博會的方式更多地接觸藝術品,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品,藏家的成長對於藝術市場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內容根據現場發言速記內容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