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2 作者:吳心韜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證網訊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11月2日在北京表示,儘管自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七個季度放緩,但是不會像部分人士預測的那樣會出現經濟的崩潰,因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其城市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且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良好、負債率較低,擁有超過3兆美元的外匯儲備。
在英國《金融時報》舉辦的2012中國高峯論壇中,林毅夫發表主題演講稱,近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第一是中國外貿依存度較高,而發達國家作爲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其普遍出現成長停滯,導致出口貿易增速下滑;第二是中國投資速度出現下滑,從而使得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第二架馬車受到影響。
但林毅夫強調:「相信未來幾年中國靠自身有利條件維持8%的經濟成長,應該是沒有疑問。更重要的是,中國還有維持20年8%經濟成長的潛力。」
他指出中國經濟巨大的「後發優勢」是支援以上判斷的主要原因,如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人均收入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作爲衡量指標,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這一比率和1951年日本和美國的差距、1967年新加坡和美國的差距以及1977年南韓和美國的差距相當,而這些國家利用「後發優勢」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7.6%的成長。因此,以同樣的「後發優勢」跟同樣的發展軌跡,他認爲:「中國從潛力來講應該有20年年均8%的成長前景。」
關於國際經濟形勢,林毅夫以「全球經濟大衰退」作爲定調,指出歐洲、美國和日本都存在結構性問題,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但是從近幾個月的歐元區、美國和日本相繼競爭性貶值的舉措來看,發達國家的結構性改革很難推行下去,同時由於採取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短期投機和逃離活動被很大程度的激勵,造成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泡沫,給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他說:「這可能就是未來五年、十年或者是更長時間裏國際經濟的新常態,也就是投資的回報率不高、風險非常巨大、經濟成長非常緩慢、失業率非常高的新常態。」
至於解決對策,他主張「超越凱恩斯主義」,即認爲目前經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與發達國家產能利用率不足,尤其是房地產等領域產能過剩,可能會面臨10至20年的經濟低迷期,解決之道就是發達國家利用其貨幣是國際儲備貨幣,在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進行超越凱恩斯主義的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給發達國家創造結構改革的空間,讓他們恢復到經濟的正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