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8文章檔案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阿里注資訊息推升阿里影業股價

可能注入阿里影業的資產部門包含娛樂寶,阿里影業股價大漲37%

滬港通南向成交量激增

投資者急於從A股和H股間的差價套利,4月份不到3天滬港通南向成交量就達240億港元
2015年4月8日

一場或改變科技企業平衡的專利訴訟

谷歌對微軟摩托羅拉專利糾紛案提起上訴,一審裁決有利於專利應用方,若上訴維持原判將打破高科技產業的平衡,降低企業將技術納入業界標準的意願。
2015年4月8日

華爾街抱怨「審計美聯準」運動

運動推動者、共和黨人蘭德•保羅宣佈參加2016美國大選;華爾街擔心貨幣政策被政客干預
2015年4月8日

殼牌將以470億英鎊收購BG

雙方已確認這一規模爲470億英鎊的交易;油價低迷或促成石油業併購熱潮
2015年4月8日

中國行政壟斷的治理困境

中國法律學者楊俊鋒:行政壟斷與經濟壟斷不同,本質上是一種公權力違法。要反行政壟斷,不能僅完善反壟斷法,根本上要回到制約公權力的改革上。
2015年4月8日

中國地方債券置換效用有限

上海證券胡月曉:兆債券置換計劃能否改善城投債質量?債務工具形式變換並不會改變債項性質,該計劃的更大意義在於提高地方政府的槓桿承受力。
2015年4月8日

劉翔,從來不是遊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顏強:在雅典那個夜晚飛起來的劉翔,再也不可能降落凡塵。他曾經將體育稱作「遊戲」,到退役時卻無奈地發現,旁觀者們沒有了玩家心態。

亞投行的成功不僅是運氣

FT駐華記者米強:從英國到以色列,美國盟友爭相加入亞投行,這是中國在戰略上的徹底勝利。北京意識到,一味使用硬實力會造成地區緊張局勢,於是明智地改變了政策。
2015年4月8日

書評:氣候變化的解決之道

FT環境記者克拉克:《氣候衝擊》一書剖析了地球工程危險的誘惑力,對碳排放引發的氣溫升幅進行了預測,並主張從更爲政治化的角度應對氣候變暖問題。

日本需正視歷史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安倍執意從二戰歷史中挽回日本人的名譽,這種執意是錯位的。日本不應該在學校中美化這段歷史,日本兒童可以從學習這段歷史中得到極大的收穫。
2015年4月8日

美國須檢討「亞投行教訓」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自佈雷頓森林體系以來,沒有任何事件可與中國建立亞投行、而美國失去盟友支援相提並論。因此過去的一個月可能會被當作歷史性時刻載入史冊,它標誌着美國失去了全球經濟體系擔保人的角色。
2015年4月8日

中國金屬交易市場爭搶國際份額

隨著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金屬期貨種類及成交量不斷增加,很多交易商相信,該交易所如今已經與NYMEX旗下的Comex、以及LME並駕齊驅,成爲全球金屬交易的關鍵價格中心。

通縮真的可怕嗎?

FT專欄作家邰蒂:國際清算銀行的研究表明,成長過程中也會出現通縮。雖然資產價格崩盤會破壞成長,可商品與服務價格下跌卻會帶來好壞參半的結果。
2015年4月8日

歐洲QE首月購債525億歐元

良好經濟數據引發猜測,歐洲央行或在明年秋之前開始減少購債
2015年4月8日

希臘資金即將告罄

若不能與歐元區達成新的改革方案,有可能在下月發生主權債務違約
2015年4月8日

活在「中國式潛規則」

FT駐上海記者沃德米爾:搬來中國後,我教孩子們的第一條規則就是綠燈不意味著「行」。綠燈亮時不要走,紅燈亮時也別停。我想我們都覺得這樣非常自由。
2015年4月8日

最牛的縫紉機

當一些與日本同步崛起的大企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像Juki這樣低調的企業撐起了日本經濟。Juki縫紉機業務提供了一個瞭解全球紡織業演變的視窗。
2015年4月8日

Lex專欄:聯邦快遞收購TNT是否明智?

聯邦快遞堅稱,現在是收購總部位於荷蘭的TNT快遞的大好時機,但該公司其實是在押注歐洲復甦會把TNT快遞的盈利推至峯值。這把賭注風險過高了。
2015年4月8日

IMF:世界迎來「低成長時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金融危機可能長期降低經濟體擴張速度
2015年4月8日

新興開源軟體公司瞄準IPO

新一類開源軟體公司紛紛報出不斷成長的收入,並籌劃首次公開發行,投資者則排著隊,準備再次碰碰運氣。這一次,他們認爲能將開源軟體的人氣轉化爲利潤。
2015年4月8日

世行行長承諾與亞投行「創新」合作

金墉表示,要找到「創新」的方式,與亞投行合作。這位由美國任命的世行行長還表示,對亞投行這位「重量級新成員」表示歡迎。這一姿態標誌着華盛頓再次受挫。
2015年4月8日

日本擬告別加班文化

從缺少嬰兒到生產率低下,這種文化被指加劇日本的種種弊病
2015年4月8日

香港建築業陷入「用工荒」

因爲有多個通往中國大陸的高鐵、橋樑項目,加上本地預計建設的住房與新地鐵,香港的建築行業表面上看似乎很熱鬧,但唯獨缺少了重要主角——建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