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債務

美國須儘快提高債務上限

布魯金斯學會副主席哈欽斯:美國有能力保持全球最具活力經濟體的地位,也能夠給未來幾代人創造出高薪酬的就業機會。但如果遭遇財政危機,一切都會化爲泡影。
2011年6月16日

歐盟:紓困希臘仍需鉅額資金

歐洲各國財長希望在新的紓困計劃中要求私人債權人作出犧牲
2011年6月15日

希臘主權信用評級降至全球最低

標普將希臘長期主權信用調降至CCC級,接近違約
2011年6月14日

歐元區解體對全球的影響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如果歐元因離心力而四分五裂,那麼其它地區可能需要許多年的時間,纔會再去嘗試類似雄心勃勃的計劃。
2011年6月13日

別指望希臘還債

經濟學家斯法基納基斯:希臘保守派施行植根於既得利益和腐敗的政策。他們目前正爲自己掩蓋赤字、任人唯親和管理不善的一貫做法而承擔惡果。
2011年6月10日

讓希臘和葡萄牙退出歐元區

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蒂爾福德:去年對希臘和愛爾蘭的紓困已經失敗,對葡萄牙的紓困也必然遭遇同樣的命運。希臘和葡萄牙體面地退出歐元區,未嘗不是明智選擇。
2011年5月16日

「四速世界」風險加大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達杜什和納伊姆:在一個世界、四種速度的情況下,發達國家必須負起調整責任,而第一步是恢復財政政策的理性。
2011年5月16日

美財政部敦促國會盡快提高債務上限

稱一旦發生違約,投資者將懲罰美國,從而導致經濟二次探底
2011年5月16日

歐元區的違約之路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歐元區的政策制定者們已決定拖延時間,以期希臘等陷入困境的國家恢復信譽度,但迄今爲止這種努力未能取得成功。
2011年5月13日

美國不可諱言「經濟規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美國的經濟規劃者們應改變思路,對經濟進行審慎合理的干預。
2011年5月11日

歐洲正陷入一場龐氏騙局

英國央行中央銀行研究中心主任布萊赫爾:「不紓困」的原則曾是歐元成立的支柱之一。主權債務危機襲擊歐元區時,這個原則被拋棄了。
2011年5月10日

標普:重組希臘債務將構成違約

該評級機構週一將希臘信用評級下調兩級
2011年5月10日

美國財政向右轉?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發表了極右自由主義的財政計劃——《通往富裕之路》。該計劃的真實影響:更重的稅負即將到來;未來將紛爭不斷。
2011年5月9日

如何應對歐元區的脆弱性?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歐元區的脆弱與生俱來。一個成員的脆弱會成爲所有人的問題。我有三種解決辦法:接受脆弱性;加強同質化;或更緊密的聯盟。
2011年5月6日

增稅才能解決美國預算難題

美國財政部長首席汽車顧問拉特納:如果不提高稅收,即便進行了合理的支出削減,美國政府還是無法提供民衆所需要的一系列優質服務。
2011年5月3日

在債務的風暴中前行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標準普爾宣佈將美國聯邦債務的長期評級由「穩定」調爲「負面」,提醒了我們所有人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世界經濟運行並不平穩。
2011年4月27日

歐洲必須儘快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

FT社評:鑑於希臘3年期債券收益率超過21%,如果歐元區政策制定者不能採取果斷行動,局面將會失控。
2011年4月25日

標普「降級」的政治意圖

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德隆:標普下調美國債務前景後,市場的反應有些異常。原因很簡單:這其實是一種政治行爲,旨在促成美國的削減赤字協議。
2011年4月22日

中國和日本對美債前景看法不一

在標普發出警告後,中國敦促美國保護投資者,日本則試圖打消對美債信譽的擔憂
2011年4月20日

歐巴馬擬推進赤字削減計劃

美財長蓋特納表示,美國AAA信用評級不存在降級風險
2011年4月20日

標普下調美債前景評級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美國的信用評級保持在AAA,但首次將其前景評級從「穩定」調降至「負面」。負面前景意味著在未來兩年內,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遭到下調的幾率爲三分之一。
2011年4月19日

標普喪鐘爲誰而鳴?

FT投資編輯奧瑟茲: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信用前景評級,此舉具有挑釁意義,但卻是明智之舉,它可能促使美國政府採取行動,而不會讓所有人再經歷一場金融危機。
2011年4月19日

FT社評:標普警告美國的意義

毋需標普的提醒,人們也知道美國公共財政情況堪憂。有比美國違約更值得擔憂的事,那就是美國透過通膨來擺脫債務。但標普的警告,應該能讓美國領導人行動起來。
2011年4月19日

Lex專欄:標普用心良苦

標普所爲,基本上是一個象徵性舉措,針對的是政界人士而非投資界。假如此舉真能產生影響,美國不必等到全面危機爆發就恢復財政理性的可能性將會有所上升。
2011年4月19日
|‹上一頁‹‹1819202122232425262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