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全球政要「百人百訪」系列高階對話的最新一篇。】
白樂濰(Ravit Baer),出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自2004年起擔任以色列外交部職業外交官,2023年1月上任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先前曾擔任以色列駐象牙海岸大使館(2005-2007年)和駐塞普勒斯大使館(2007-2010年)副大使。她曾在歐洲多邊組織部任職(2010-2015年),負責協調以色列與歐盟、北約、歐安組織和地中海聯盟的合作,並負責協調歐洲睦鄰政策在以色列的實施。隨後她擔任以色列駐舊金山領事館副總領事(2015-2019年)。在赴上海就任之前,白樂濰擔任戰略司反擴散司負責人(2019-2022年)。
在加入以色列外交部之前,白樂濰曾擔任總理辦公室的法律顧問(2003年至2004年)。白樂濰擁有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法學學士學位(2001年)和憲法與行政法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她是一名註冊律師,也是以色列律師協會的成員。
以下是採訪實錄:
問:以色列生物科技和製藥企業參加今年進博會有何收穫?企業如何看待中國政府的營商環境?或者對中國的投資市場有什麼建議?你認爲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會面臨哪些障礙?
白樂濰:以色列連續第二年在進博會展會上搭建「國家館」,這強調了我們對向中國本土市場推廣以色列技術的重視。位於展會創新區的以色列國家館展示了我們在多個領域的前沿技術。除了展館外,以色列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也獨立地展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以色列最大的製藥商梯瓦製藥(Teva)。所有這些公司在進博會期間都獲得了巨大的流量,我們希望這種關注能夠帶來未來更多的業務和合作夥伴關係。
中國是以色列在全球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受到以色列公司的高度關注——無論是那些希望出口產品的公司還是那些希望與當地合作伙伴一起擴大早期產品規模的公司。以色列的國內市場很小,而且往往需求不足,因此以色列公司會立即將目光投向大型市場以尋求成長。對於以色列生物技術和製藥領域的創新型企業來講,中國的市場規模和快速成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鑑於迫切需要爲快速成長的老齡化人口提供解決方案,這一點尤其正確。
事實上,生物製藥近年來一直是以色列領先的創新領域之一,全球許多科學醫學突破都與以色列有一定的聯繫——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將解決方案推向市場方面。以色列儘管是一個小國,卻擁有1800家從事健康技術領域的公司,其中約一半專注於生物製藥技術。鑑於以色列高科技產業享譽全球,再加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領域對醫療解決方案日益成長的迫切需求,它們的成功並不令人意外。
一些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發現它們的突破性創新領先於時代,因此在許多市場遇到監管挑戰和障礙。但我知道中國的監管環境正在迅速發展,並且受到以色列生物技術解決方案迄今爲止在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的鼓舞,我確實相信以色列公司將繼續享受便利的環境和來自當地商業夥伴和相關部門的監管支援。
問:以色列政府對生物製藥行業的重視程度如何?以色列本土的生物醫藥產業,比如一些科研院所,如何攜手塑造以色列在傳染病、病毒、疫苗、創新藥物等領域的生物產業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
白樂濰:近幾十年來,以色列已成爲數字健康和生物製藥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這是公共和民營部門(包括當地的新創企業、政府研發投資、跨國公司和私人投資者)密切合作的結果。
政府非常重視促進他們的成功。事實上,以色列政府將其GDP的4%以上用於研發——比經合組織(OECD)的任何其他成員國都多。政府非常重視創新投資,因爲我們知道我們未來的經濟將建立在今天對明天解決方案的支援之上。
我將簡要闡述公私合作的這一重要點。以色列在該領域的全球優勢得益於我們的科研機構(如魏茨曼研究所和希伯來大學生物醫學和口腔研究所(IBOR))、生物製藥行業和政府之間密切且良好的關係。
生物製藥領域的突破不僅僅取決於才華橫溢的企業家,而且通常是在「商業化」之前多年實驗室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得到了以色列高度集中的數字醫療保健系統的推動,該系統使研究人員能夠獲得廣泛的、有價值的數據。一旦科學解決方案准備就緒,以色列在技術轉讓和專利方面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使得下一個生物製藥突破能夠從實驗室脫穎而出並進入市場。
重要的是,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的這種共生關係得到了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援。這並不是一項新戰略,而是多年來已經多次證明其有效性的戰略。早在2009年,以色列政府就設立了一項2.55億美元的資本基金,將政府資金與民營部門貸款結合起來,爲生物技術新創企業提供資金。政府和民營部門最終都從基金的活動中獲得利潤。
我舉個例子來強調一下「學術-產業模式」的成功。德國免疫治療公司BioNTech去年宣佈成立跨學科的「mRNA卓越中心」,與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聯合開展研究。BioNTech與輝瑞製藥合作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基於mRNA的新冠病毒疫苗。這反映了以色列在生物工業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
問:以色列生物企業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如教育對接、企業層面合作、研究院層面合作、政府間合作等都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你認爲哪些內容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和借鑑?
白樂濰:以色列在生物製藥技術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建立創新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有助於開發成功的解決方案並最終促進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合作。
我將爲你提供以色列協作生態系統的一個著名例子,該生態系統吸引了國際合作夥伴,並且可以透過政府和私人戰略規劃在其他地方複製。
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就是這種協作生態系統的一個典型例子。當你進入城市時,你會立即看到一個龐大的創新社區或地區。其中心是本•古裏安大學,這是一所領先的健康和生物技術研究機構。大學旁邊是該市的索羅卡醫療中心,這是一家大型醫院,是該大學新興的許多醫療技術的測試平臺,並招募了許多大學畢業生。大學和醫院的馬路對面有一個大型高科技園區,園區內有許多公司尋求將大學和醫院的最新創新成果商業化,並將其轉化爲成功的企業。園區內的許多公司都是尋求進入創新領域的跨國公司。
這是研究、測試和商業化的實體和制度的結合,旨在促進和推動創新的生物製藥解決方案——將城市轉變爲創新合作的「蜂巢」和尋求合作的國際參與者的著陸平臺。這些高科技解決方案以大學畢業的優秀人力資本為後盾,將使我們所有人在未來更加健康。
當然,發展國內和國際機構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必須透過不同利益相關者共同的願景並由地方政府監督來推進。世界其他城市正在研究這一系統,渴望在其他地方複製生態系統,我們將高興看到它在中國得到複製。
問:你對中以生物醫藥產業合作有何建議?
白樂濰:以色列與中國在許多不同高科技領域進行了多年的合作,已經有許多成功合作的故事,特別是在衛生、農業、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
我認爲中以生物醫藥產業合作主要有兩個管道。第一個管道是購買以色列成熟的技術並將其整合到中國的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中。例如,這可以包括但不限於醫學成像、遠距醫療、用於醫療目的的「3D列印」以及用於對患者(包括「老年人」)進行遠距醫療監控的穿戴式設備領域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管道涉及中國投資者的機會。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臨牀數據和研發策略而聞名。經過兩年的全球經濟放緩(包括高科技行業),這對於那些尋求突破性技術並在巨大的中國市場發展壯大的投資者來說,創新型以色列公司目前可能代表著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機會。
問:2024年即將結束,以色列繼續與哈馬斯和伊朗開戰,你認爲以色列將在中東扮演什麼角色?此外,以色列對川普政府有何期待?
白樂濰:2024年是以色列國歷史上最艱難的年份之一。這一年我們被迫打一場血腥的戰爭——一場我們不希望、也不是我們發起的戰爭。這是一場針對殘酷恐怖組織的戰爭,這些組織受「原教旨主義」意識形態驅動,否認以色列國的存在,並得到伊朗的支援、武裝和訓練。
我們最近與黎巴嫩達成一項協議,要求真主黨恐怖組織從以色列邊境向北撤退,並要求黎巴嫩軍隊部署在該國南部,確保該地區沒有恐怖組織的存在。儘管實施停火面臨挑戰,主要是由於真主黨的侵犯及其力圖恢復其在黎巴嫩南部存在的努力,但我相信該協議反映了一個更積極的未來。對以色列北部的居民來說都是如此,在真主黨對他們的家園進行了一年不間斷地襲擊之後,他們最終可以重返家園。而且對黎巴嫩來說也是如此,他們現在也可以擺脫伊朗的佔領,將黎巴嫩歸還給黎巴嫩人民。
我希望並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就加沙地帶達成協議,其中包括釋放仍被哈馬斯恐怖組織扣押的100名人質。加沙人民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生活在關心其福利的領導之下。
這些協議可以爲中東更美好的未來奠定基礎。隨著伊朗在針對其溫和鄰國和以色列的恐怖活動中的影響力減弱,我們可以繼續擴大《亞伯拉罕協議》的範圍,將更多的海灣國家和北非納入其中。
美國政府,無論是拜登還是川普,都一貫表現出對以色列國的聲援和支援。我們相信,新政府將繼續對以色列採取一貫和積極的態度,並將推進以色列在當前敵對行動中的目標——使以色列北部和加沙邊境社區的居民安全地返回家園,讓所有人質返回,消除哈馬斯的軍事和統治能力,並結束來自加沙地帶的恐怖威脅。
問:2024年即將結束。藉助FT中文網採訪平臺,你有什麼想對中國網友說的嗎?
白樂濰:我向中國公民傳達的主要資訊是,儘管當前政治形勢複雜,但以色列和中國是真正的朋友——而且這種友誼需要繼續下去並變得更加牢固。兩國建交32年來,我們建立了深厚的貿易聯繫;基於兩國之間協議的工業和科學合作;以及位於常州和上海的獨特的「中以創新園區」。我們在以色列和中國的頂尖大學之間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其中包括以色列理工學院位於廣東汕頭的完整分校。
以色列文化藝術演出在中國受到熱烈歡迎,中以文化機構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繫。
我們也不能忘記二戰期間兩萬歐洲猶太難民在上海獲救的歷史。
這些廣泛的聯繫不應成爲政治分歧的「犧牲品」。中國和以色列在保持健康的貿易和人文關係方面擁有共同利益。我衷心希望這些在2025年和未來能夠恢復、變得更加強大並進一步發展。
(注:王英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資本與國家」專欄作家,目前在推動全球政要「百人百訪」系列高階訪談項目,力求以新穎的視角呈現世界與中國互動的信號與動態。微信號:porsche910114。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