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藝術

對話喬志兵:藝術向前走

這位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館長表示,操持一家藝術機構如同一場修煉。親歷行業週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與藝術有關的使命、尊重以及堅持。
喬志兵

和喬志兵的這次對話,緣起自兩個月之前。當時,他和團隊正在籌備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每年一度的「油罐玩家藝術節」。那次活動後來卻迎面遇上了一次罕見的颱風天氣。

名爲「貝碧嘉」的颱風,據稱是上海75年來所正面迎接的最強級別風暴,它就如同一把遽然出現的楔子,橫生闖入了正常的生活節奏。自它登陸當天的一早,狂風便席捲著暴雨開始在樓宇和公路間奔襲,整個城市也旋即在呼嘯聲中變得模糊一片。

當時爲期三天的玩家藝術節剛剛進入第二天,但就在距離美術館園區不足百米的馬路上,因爲肆虐的強風和傾瀉四流的雨水,治安人員不得不臨時啓動交通管制:前方的油罐藝術中心,及其臨近的黃浦江岸區域,都被隔絕在了茫茫的風雨雲之中。

但那天的活動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等到下午風力漸息,經過一番安全評估之後,便又恢復了原計劃的流程。事後喬志兵說,在那種天氣下選擇讓活動繼續,已經不再是爲了門票,而是他更希望能保持住一場藝術活動的連續性。這幾年運營藝術機構也時常會遇到「風浪」,他已經習慣了在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中解決問題,在他看來,「停下來是最容易的,但有些事就是需要一鼓作氣」。

-

再次見到喬志兵,是在一個月後。那時他剛從歐洲的兩個大型藝博會出差歸來,11月的上海藝術周又已經臨近,油罐藝術中心即將開幕的三個新展覽也進入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樓下的展廳正在布展;眼前的桌上鋪滿了圖紙;面積巨大的環形辦公空間裏,工作人員們來來去去,氛圍雖不算喧鬧,卻正被一種緊鑼密鼓的壓力感所填滿。

這段時間中,喬志兵一直處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裏。他把自己的工作方式形容爲「永遠要把指揮部推到戰場的最前線」。因爲繁重的工作日程,如今他的腳部已經落下了長期的損傷。在喬志兵看來,一個展覽的實現和完成是很愉悅的事情,但很多人只是看到了這個行業光鮮、綺麗的那一面,其實在藝術的真實工作中,會有很多具體的、像工人那樣需要上手幹活的部分,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接受。

今年,是喬志兵和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走過的第五個年頭。2019年,他在一片矚目中,以藝術藏家的身份在上海西岸創辦了這家非營利藝術機構,在此之後的時間裏,油罐藝術中心也因爲先鋒的藝術展覽和前衛的活動,成爲中國藝術版圖中一個個性鮮明的存在。

如今五年時光一晃而過,中國當代藝術所面對的內外部環境已然發生了不小的變遷,曾經蓬勃的生態走過了一番起落浮沉,就連眼前這⽚上海西岸地區的藝術羣落,在近來也持續面對著變數叢生的未來。

-

在對話中,喬志兵一直表示,他自己並不是一個偏愛回顧和總結「意義」的人,「堅持向前走」一直是他看重的信條。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當經歷了從藝術藏家向藝術機構工作者的角色轉換,同時又親歷了一場行業週期的發生,在這個過程裏,必然會真切地伴隨著複雜且微妙的價值視角調整。對喬志兵來說,這是一段漸進的、獨特的人生歷程。如果還要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前進,就很難忽略掉身後那些不斷累積、日益清晰的認知與感慨。

當我再次和喬志兵提起那次颱風中的「玩家藝術節」,他表示,「玩家」既像自己當下的某些心境,也代表著他的一些寄託。

喬志兵說,藝術對他而言就像一個「遊樂園」,藝術中真實存在著可以爲不同境遇中的人們帶去慰藉和鼓舞的能量。而在一個藝術生態整體低迷、懸浮的時刻,他也覺得,每一位從業者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保持積極,對幫助他人抵抗住消沉也是至關重要的。

喬志兵同時還表示,他至今仍然對藝術抱有著強烈的感性態度,而日復一日爲藝術的操持,也變成了一種修煉,讓他的心中逐漸生出一種屬於藝術工作者的自尊和恥感,這也會推動他進一步去思考與藝術有關的使命、尊重和堅持。

2024油罐玩家藝術節現場
油罐玩家藝術節當日,藝術家夏喬伊以織物爲主要材料呈現的戶外展覽「Dry Run Upon TANK」/「排演」現場。因爲天氣原因,這個展覽一度暫停

以下文字經對話整理,出版前經受訪者審校

1,距離

「一家中國的當代藝術機構,在今天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前段時間我去歐洲出差,主要參觀了倫敦的弗里茲(Frieze)和巴黎的「巴塞爾巴黎」(Art Basel Paris)兩個藝博會。因爲那次旅行,我有了一些既熟悉又新鮮的體會。

無論在倫敦還是巴黎,依舊還是能感受到那種既先鋒又富有底蘊的藝術氛圍。從各個展覽主題所表達的力度、作品的重量級,到行業資深人士的參與程度,以及整個城市範圍內因藝術而聯動起來的大大小小的活動,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處在一個「藝術的節日」裏。應該說,在全球藝術市場整體狀況不太好的情況下,仍然能看到很多藝術工作者們在透過工作,爲這個生態帶來鼓舞。

但與此同時,我也會意識到,中國當代藝術與世界之間正在顯現出的「距離」感。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藝術機構,常會看到來自南韓藝術家們的展覽。一直以來,我們更熟悉的感受是,中國當代藝術在亞洲以及世界舞臺上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其實並不遜於南韓,甚至是領先的。但是現在,從藝術家到藏家再到畫廊,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南韓藝術生態在世界的發展是更加彭勃的。這種面貌,和南韓政府的支援以及南韓藝術機構的努力是分不開關係的。

我說的這種「距離」,也意味著一種我們與別人之間的位置關係,如今這種關係會讓我思考,作爲一家中國的當代藝術機構,在今天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應該做些什麼?

「伊西•伍德:我們今天喫什麼」(Issy Wood:What I Eat in a Day)個展現場,油罐藝術中心,2024,攝影:JJYPHOTO

進入了11月,上海也迎來了自己的城市藝術周。每年這個時候,相信上海的各家藝術機構,都會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拿出自己最好的展覽,呈現給公衆。各種展覽的密集出現,自然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我覺得,當豐富的藝術展覽集中在一個時間、一個地方發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到上海,讓這裏的藝術生態被更多人看見。

但我會思考的其實是另一個問題。每年的藝術周就像是一劑按時出現的興奮劑,行業會因此進入到一種快節奏的興奮狀態裏,大家會有很多展覽要看,很多活動要參加,行程都是滿滿的。但面對一次熱鬧的藝術周,眼前的藝術所呈現的驚喜究竟有多⼤?這⾥的藝術市場是否還在得到真正的重視和關注?在這種一下子熱烈起來的氛圍和聲勢之後,在每天的城市生活中,藝術的處境又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每年能來現場看展覽的人數,的確是在明顯下降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來做個展覽,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近年來,大家似乎都不像以前那麼「積極」了,⽽且這是一種藝術生態的整體性的「不積極」。

作爲中國的藝術機構工作者,使命之一就是要用美好的感觀去呈現出有意義的展覽。如果你曾經知道「好」是什麼樣子,就要盡⼒去維持住那個「好」的標準,要時常提醒⾃己,明確底線,守住精氣神。藝術生態整體的積極性,往往需要彼此之間的鼓舞才能真正成型。⽽如果一個藝術機構習慣了做平庸的、沒有意義的東西,⽤不著誰去關掉你,你⾃己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

在過去的五年中,因爲創辦和運營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我得以從一個藝術工作者的視角,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所發生的變化。有時在生態環境不那麼熱鬧的時候,反而能誕生好的創作。我相信在這個時代,同樣會存在偉大的藝術。

「光」 托馬•勒燁(「LIGHT」 Thomas Lerooy)個展現場,油罐藝術中心,2024

2,價值

「理解一件作品,終歸需要你靜下心來,坐在那兒體驗一會兒」

我最早是以藏家的身份進入藝術領域的。直到今天,我都覺得⾃己是在以一種感性的視角去看待藝術的價值。至少對我來說,藝術帶給人的「希望感」是真實存在的。

這⼏年,運營這家藝術機構也經歷過很多困難的時候,但最終沒有變得特別消極,可能也和藝術對我的影響有關係,我始終相信藝術的力量。

在我看來,藝術中有激烈的能量,也有讓⼈安靜的力量,藝術的魅⼒之一,就在於它會因爲觀看者心態或境遇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能量感。

⽐如托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最初結識他的時候,他給我的印象,就是那種雕塑家式的、直接的力量感。因爲他的創作過程,需要⾼強度的體⼒,所以他本⼈的能量也一直是很「外向」的。但近來,他遭遇了比較嚴重的精神問題,他的思考方式也因此回到了一種很「童真」的狀態,那種狀態又讓他的創作出現了新的變化。

托馬斯•豪斯雅戈個展:「愛人」(Thomas Houseago:「LOVERS」)現場,油罐藝術中心,2023-2024

相比之下,黛博拉-喬伊斯•霍爾曼(Deborah-Joyce Holman)這位藝術家,則是一種安靜向內的能量。她所專注的創作領域是黑⼈藝術和酷⼉文化。在黛博拉的生活中,她常會面對很多與「身份」有關的問題,她並不想作爲「少數的異類」被對待,並且在以⾃己的方式進行抗爭。這種激烈的態度最終體現在她的作品中時,卻變成了⼀種很安靜、很細膩的東西。

黛博拉-喬伊斯•霍爾曼個展:「特寫/密語空間」(Deborah-Joyce Holman:Close Up/Quiet as it』s Kept)現場,油罐藝術中心,2024

藝術家們的創作,都是在以敏感的心靈回應現實中的各種問題。有時當你真的看懂了一個藝術家的表達,或許會發現,即便你們來自不同的文化環境,但是在TA的思考中,也有和你的經歷、和你的現實處境相聯通的部分。而藝術的表達與啓發,往往需要在與作品面對面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得到。如果一個展覽能精準地發現並呈現出這種能量,那將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現在大家的日程都太忙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像快速刷屏」一樣看東西、聽東西,甚至動不動就想給調成「倍速」的。在每年的藝術周,有的人甚至要看上100多場展覽。有時候在美術館的門口呆了一下,就算來過了,因爲實在是沒時間。

但總⽽言之,我覺得藝術中始終存在著藝術品交易之外的價值,這種價值可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感受得到。藝術在本質上是能讓⼈安靜下來的東西,理解一件作品,終歸需要你靜下心來,坐在那兒體驗一會兒。在未來,人們或許會越來越需要那種能夠表達平靜的、日常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童文敏在「油罐藝術日」的現場行爲表演《山水-河流》,2024

3,向前走

「尊重」因何而來,藝術怎樣「向前走」

作爲一傢俬營藝術機構的創辦者和館長,這是一個退不了休的工作。

過去我以藏家的身份去參加各種藝術活動,總會處在一種相對舒服的位置上。藏家所得到的重視,更多是和Ta的個人的品味、興趣以及購買力相關的。但藝術這個生態其實有很多的維度,相⽐之下,運營一家實體藝術機構要困難的多,操心和責任也多了很多;而且作爲⼀家藝術機構的負責人,別人對你投以關注的理由,也會更多集中於你「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同樣,今天看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們的工作,我的⼼裏也會生出⼀種動力,也想去做更多的事情。這種動力是一種同樣作爲藝術機構工作者的「⻣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期待。

我也更想去證明,今天中國的藝術工作者們,仍然有自己的創造力,中國的藝術家仍然值得被世界看到。因此也會覺得,更努力地把眼下的工作做好,是很必要的事情。

「80後的圖景——世代的跨越」羣展現場,油罐藝術中心,2024
「80後的圖景——世代的跨越」羣展現場作品:夏禹,《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木板坦培拉,2023

我不太總結⾃己的職業生涯,也認爲藝術永遠是在一種「進⾏時」的狀態裏,「當代」就是「當下」。但一路走來,我算是經歷了不少。更準確一點說,我覺得⾃己是一個「一直在往前走」的人。

最終讓一家藝術機構的工作「成立」的,還是要看它有沒有真正的創造力。我依然在堅持的理由之一,也是因爲在我心⾥,油罐藝術中心依然存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人們總能對這家藝術機構報有一點期待,能相信這⾥會有新鮮的事情發生。

「80後的圖景——世代的跨越」羣展現場作品:譚天,《誰說藝術無處不在》,布面丙烯,宜家鏡子,2022

從事藝術機構的工作,我在初期也算是「外行」,但是因爲藝術,慢慢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認識了很多有智慧的人,我很珍視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尊重。如果不是因爲接觸藝術,不可能收穫這些閱歷,應該說,藝術給了我一個瞭解世界、思考人生的通道。

回到你最初提到的那個關於「意義」的問題,對於我個人來說,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你怎麼證明你經歷了這個時代」?我做過一些事情,希望在這個時代裏留下一點痕跡:以後人們提到「老喬」,能記得他做過油罐藝術中心。

(本文所用圖片致謝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及藝術家。作者及編輯郵箱:zhen.zhu@ft.com)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讀者評論

用戶名: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用戶名
密碼

對話Otter.ai的梁松:我們可以從會議和對話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

這家會議轉錄新創公司的聯合創辦人認爲,我們甚至可以用虛擬形象代替自己進行工作互動。

蕭茲迎來自己的「拜登時刻」

德國總理受到黨內壓力,要求其效仿美國總統拜登退出競選。

歐盟極右翼黨團在氣候和高層任命問題上獲得更多支援

歐洲議會中右翼議員正越來越多地與極右翼聯手瓦解該集團的綠色議程,並推動更嚴格的移民限制措施。

毛利人對紐西蘭後阿德恩時代的民粹主義轉向感到憤怒

盧克森的保守黨政府推翻了前總理的許多進步政策。

Lex專欄:輝達令人炫目的成長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家晶片巨擘的盈利對美國股票投資者來說是一件大事,這不僅僅是因爲其3.6兆美元的市值。

歐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企業成長冠軍

歐洲正在急切地尋找企業成長冠軍,FT-Statista按長期收入成長對歐洲企業進行的首次排名展示了這方面的可能性。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