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力發展MBA教育的今天,如何將MBA的教育落實在實際的行動中,而不是在口號上,真正培養與提升職業經理人的素質與競爭力?復旦-BI(挪威)MBA項目的成功,可能可以給到人們一些啓示。
2016年,復旦大學-BI挪威商學院合作MBA項目迎來成立二十週年。作爲首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復旦-BI(挪威)MBA項目已經爲工商業界培養了二千多名既具有國際化競爭力又深諳中國國情的經理人。2015年,復旦-BI(挪威)MBA項目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項目排名中位列第48位,在職MBA 項目中排名全球第六,其中「職業發展」一項位列在職MBA項目全球第四。
爲何一個MBA項目能夠在衆多MBA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爲衆多職場人士選擇的對象和爲之奮鬥、希望能夠被錄取的目標,當然有其自身的魅力與成功的因素。
一個優秀的MBA項目是怎樣煉成的?
MBA在中國的發展可追溯到1991年國家教委在9所高校開展試點工作,至今有25個年頭。而作爲中外合作辦學被表彰的典範,復旦-BI(挪威)MBA項目也已經走過20年的豐碩歷程。先進的教學理念,紮實的教學隊伍,國際化的教學氛圍,讓復旦-BI(挪威)MBA項目成爲衆多職業經理人進修的第一選擇。作爲第一批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復旦-BI (挪威)MBA項目這個國際化職業經理人的提升平臺上,彙集了來自世界上31個國家/地區超過2300位學生和校友,90%來自跨國企業,多數屬於世界五百強。在二十年的歷程中,國際化始終是復旦-BI(挪威)MBA項目前進的重要驅動力。
相關數據表明,隨著MBA項目在中國的逐漸成熟和日趨發展,地域限制正在被快速打破。學生喜歡在不同城市間穿梭,逐漸習慣和不同地域的同學進行溝通。復旦-BI (挪威)MBA項目授課的教授國籍有七國之多; 特別是近五年來和挪威商學院EM-BA項目學生共同參加的三門海外選修課,得到學生很高的評價,大大開拓了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豐富多彩的海外選修課,加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海外交換項目更是爲學生提供了國際融合的視野。
合作與共贏,享受資源的互相調用與共享,也是目前受歡迎的MBA項目所特別強調的,這也是世界上優秀MBA項目的一大趨勢。復旦-BI(挪威)MBA項目特別強調小組合作,注重學生的經驗分享,並能有效調動同學們的背景與相關資源,精準搭配,在同學之間取得協作發展的效果,產生1+1>2的效應。項目的學生普遍來自國際性企業或外向型的大型中國企業,視野清晰,平臺廣闊,他們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參與項目學習的目的,課堂上學習氣氛濃厚,在充分的交流中分享各自的工作經驗,切切實實學到自己需要補充的知識,將人脈資源和學習資源都調動到最大化。
無論一個MBA項目內容多麼充實,授課教師多麼優秀,畢業後學生的滿意度是硬指標。爲加強和畢業生以及企業的聯繫,復旦-BI(挪威)MBA項目每年組織項目和校友年會及校友沙龍或論壇活動、行業俱樂部交流、慈善和公益活動等,爲校友和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項目組織的學生和校友活動在鞏固之前的工作成效的基礎上,伴以創新的改變,使學生們能夠在就學時就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有所準備。
如何調動資源,打造MBA項目的特色優勢?
國際化是MBA項目的「重頭戲」之一,但中國的高校也意識到,跟隨中國政治和經濟大勢,能夠把中國案例、中國know-how加進課程的項目將會越來越受到追捧。從全球各大商學院和中國相關院校合作的現狀可以初見端倪。復旦-BI(挪威)MBA項目同樣注重與時俱進,在實際的市場需求下,主動及時地調整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當下需求。「創意與組織創新」、「企業內外部創業和新財富創造」、「共享經濟商業模型」等新課,加之在美國伯克利哈斯商學院的「矽谷創業模式」,不斷開發新的課程以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此外,重視community(社羣)的建設,正在成爲MBA項目愈來愈重視的部分,各MBA項目逐漸意識到,越注意學生服務及校友資源維護的學校,未來品牌溢價越高,學生的推薦率也越高。復旦-BI(挪威)MBA項目的學生和校友透過聚賢薈(Join&Share)這一學生自行組織的校友平臺,分享包括最新行業資訊在內的各種資源。在這個平臺上,無論是合作伙伴還是競爭對手,都能平心靜氣地交談,敞開心扉地交流,毫無顧忌地分享。目前,聚賢薈這一關係網路聚集的逾2300名校友和學生,分佈於市場行銷、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各行各業。透過組織各種講座和沙龍,聚賢薈爲所有復旦-BI(挪威)MBA項目的學生和校友提供了交流對話、相互提攜的舞臺;同時,聚賢薈也會邀請知名人士開設講座,或是透過同學和校友、邀請他們所在企業的高階主管們參與論壇、分享行業經驗。
如何應對MBA激烈競爭下的新挑戰?
從1996年開始的「變化管理管理碩士」項目,到2003年轉型爲「工商管理碩士」項目,作爲中國最早的國際合作教育項目,國際化的合作理念影響了後來的許多合作項目。「如何中外,怎樣合作」,二十年的深厚合作經驗與國際化歷程,它留下的深深足跡,展現了中國管理教育的發展軌跡,更承載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光榮與夢想。在第一屆上海市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評選中,復旦-BI(挪威)MBA項目獲得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表彰,併入選《上海市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經驗集》。
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MBA職業經理人培育自然對「全球化」概念有著極高的要求,復旦-BI(挪威)MBA項目正是爲中外學生提供了一個資訊共享平臺,兩校的聯手合作使得項目具有強大的國際化背景。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學院的教育更側重於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培養,都需要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BI挪威商學院共同完成。
走過風雲激盪的三十年,中國毫無疑問已成爲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下一個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仍將牽動、甚至拉動全球經濟的發展,因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仍將是中國社會最爲緊迫的需求。作爲中國首批國際性學位合作教育項目,復旦-BI(挪威)MBA項目始終同步中國經濟脈搏、回應社會發展要求,踐行著完善中國MBA教育和助力中國經濟的社會使命。
他們說>>>
李楓(2000至2002年就讀復旦-BI(挪威)MBA早期變化管理碩士項目(CMP)5班)
GE可再生能源集團陸上風電大中華區總裁
從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加油站:復旦-BI(挪威)MBA項目的學習給了我一個兼聽則明的途徑,讓我有機會從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士那裏學會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從而進行自我反思,避免固守自封。這一項目對我後來的工作生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給了我很多的啓迪,老師們要求我們從理論的角度建立對問題的認知。因此,MBA的課程能幫助我將工作中所累積的零散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建立一個系統的體系,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拓寬一個人的思想體系,這對我的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麻英君(2001至2003年就讀復旦-BI(挪威)MBA早期變化管理碩士項目(CMP)6班)
上海樸道水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開拓了眼界開放了心態:在復旦-BI(挪威)MBA項目讀書給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開拓眼界,開放心態。所謂開放的心態就是對「變化」的態度——尋找變化、擁抱變化、適應變化。老師們將象牙塔裏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發生的最新案例結合起來,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將管理知識傳授其中,讓我們受益匪淺。另外,我還收穫了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學間的交流也是一種互相提高的方式,與老師的授課相輔相成。時至今日,我們之間仍然時常聚會,保持著這份持久的、難能可貴的友誼。
劉毓文(2002至2004年就讀復旦-BI(挪威)MBA早期變化管理碩士項目(CMP)7班)
薄荷天使基金創辦合夥人
突破激發自我的創造性:我最初選擇復旦-BI(挪威)MBA項目是自己綜合分析後的決定,因爲我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希望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得到更多的訓練和知識,進一步提升自己。透過MBA的學習,我可以加大思考的廣度,突破自我的設限,激發自我的創造性,我認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成長。我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門課程和每一次提交的作業。因爲只有自己認真地完成每一次作業,才能從中有所收穫,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胡舒意(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就讀於復旦-BI(挪威)MBA項目3班)
《ELLE世界時裝之苑》出版人
變自我,創不同:我要感謝復旦-BI(挪威)MBA項目,如果當時我沒有去讀MBA,沒有去丹麥遊學,那就沒有現在的我。讀MBA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大家可以在校園裏學到很多東西,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同學之間,學校一直在給我們創造學習的氛圍和機會。我很喜歡「變自我,創不同」這句話,這十幾年來我也一直在變化,是復旦-BI(挪威)MBA教會我如何去適應變化,並且在變化中成長。我們都應該給自己一個學習的承諾,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只要你以謙卑的心態去學習,一定都會在恰當的時間給予你回報。
施宏(2006至2008年就讀復旦-BI(挪威)MBA項目6班)
本特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進一步提升自己:復旦-BI(挪威)MBA項目的課程安排等方面都很理想,滿足了我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需求。這一項目令我有機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溝通,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我後來與世界各地的分公司進行溝通、協調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陸雄文院長曾經由淺入深地解釋行銷基本理論,結合豐富的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我還能馬上講出自己在復旦管理學院學到的知識點及具體課程,這些已經被運用在我平時的工作中,成爲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