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教授加里•皮薩諾(Gary Pisano)和史兆威(Willy Shih)認爲,經歷了幾十年的業務外包後,美國創新並創造高科技產品,促進國家未來繁榮的能力正在不斷衰退。他們在《恢復美國的競爭力》一文中進行了深入論述。這一刊於《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還榮獲了享有盛名的麥肯錫獎。儘管做出了極端分析,皮薩諾教授和史兆威教授還是對美國重振競爭力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問:說到製造業,您認爲未來我們能夠再次看到「美國製造」嗎?
史兆威教授:我認爲它將成爲一個越來越令人頭痛的問題。由於勞動套利,產業流水線轉移至國外以及越來越多的精細化工作,衰退的徵兆已浮出水面。我們持有的論點是,出口型製造業對本國工業勞動者產生了負面影響,而這些勞動者意味著集體可持續創新的能力。
皮薩諾教授:美國製造業還有沒有未來呢?答案是肯定的,現在還爲時不晚。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可以說非常龐大,儘管佔據總體經濟規模的比例較小。但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勢頭髮展下去,結果就很難講了。製造能力的侵蝕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然而,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修復。這纔是我們最擔心的。因此,現在是時候行動了,否則亡羊補牢,爲時晚矣。
問:那麼現在的美國還是不是一個創新強國呢?
史兆威教授:我認爲是的。但問題在於,越來越多的製造業正在遠離美國,我們的商業化能力正在弱化。平板顯示器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很擔心的是,由於目前美國已經不再生產平板顯示器,這裏的企業是否能夠在平板顯示器的研發上繼續保持原有的競爭力?
問:所以說,出口型製造業最終會讓美國的創新能力逐漸枯竭嗎?
皮薩諾教授:毫無疑問。這是我們論點的核心所在。但在很多討論中,我們認爲這點仍然沒能夠被透徹地理解。我和史兆威教授覺得,把製造與創新分離,把創新等同於研發的想法是極其天真的。美國以及其他許多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紛紛認爲,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創新,而非製造,似乎製造並不是創新過程中的一部分。對於很多行業領域而言,事實絕非如此。研發複雜且精細的製造流程與構思一種新理念同樣重要。
問:那麼這種對於製造業的依賴如何向我們詮釋全球化呢?
皮薩諾教授:對於企業個體而言,在中短期時間內,將生產外包給一個海外供應商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該公司能夠以極低的價格從中國或其他高度依賴製造業的國家購買製造服務。
但如果所有的企業都這麼做,國家經濟便會遭到侵蝕,最終導致人們生活水準的下降。但企業個體可以把資產轉移到任何地方。因此,無論國內經濟處於何種狀況,公司都能夠回報他們的股東。最終,企業和國家利益將分道揚鑣。
史兆威教授:舉一個真實案例。在半導體行業裏,除了英特爾公司和一部分小企業之外,絕大多數美國半導體制造產業都外包給了新加坡,南韓以及中國等地。隨著越來越多的製造能力外流,這些國家的其他產業紛紛受益於半導體制造能力的提升。半導體產業帶動平板顯示器產業的發展絕非偶然。那些曾經建廠製造半導體產品的人們,能夠利用相關知識,轉而建廠製造平板顯示器。
接下來便是白熾燈泡的替代產品。照明產業正在飛速向着發光二極管(LED)技術發展。所有的LED照明企業都把目光投向於從平板顯示器以及半導體產業中脫穎而出的製造力量。因此,世界上高效照明產品的供應商仍然主要來自於這幾個地區:即臺灣,南韓和中國。
問:美國的半導體制造商們是否預見到了他們的業務外包將嚴重削弱本國生產平板電視和LED照明產品的能力呢?
皮薩諾教授:半導體企業不會考慮照明產業的未來。這不屬於他們的業務範圍。但這便是問題的挑戰性以及複雜性所在。同時,這個案例啓示國家政策在保證國家總體制造能力問題上應起到關鍵作用。
問:您提到中國已經制定了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美國是否需要這樣的戰略?
史兆威教授:制定國家經濟戰略時,通常會與「產業政策」混淆,而這是美國政策制定者的一個痛點。「產業政策」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中央規劃。而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是那些需要繼續留在國內的戰略生產能力。
皮薩諾教授:與其他國家不同,我們沒有國家層面的經濟戰略。是否要這樣做一直存在著很大爭議。我認爲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研究一下獨立戰爭後的美國就會發現,當時我們圍繞運用科學驅動經濟成長,制定了針對性很強的國家經濟戰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創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立衛生研究院,政府大量投資建設促成長所需的科學和技術基礎公共設施。這是國家戰略,而不是產業政策。現今,在政策層面制定統一的國家戰略十分必要。
問:美國的製造業能夠重振雄風嗎?
皮薩諾教授: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未來表示樂觀。美國的經濟具有很大的彈性,而且靈活度很高。但這種樂觀必須基於某些前提。我們並不希望向人們傳達一種「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資訊。當政策出現問題時,管理也一定會有問題。企業高階主管們應立刻行動起來,帶領大家建立那些可以讓企業基業長青的能力。
問:您希望學生們能從國家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中領悟些什麼?
史兆威教授:我希望未來的管理者們能夠更全面周到地考慮製造業,正如皮薩諾教授所言,多從長遠思考,他們的行爲將給企業和其運營所及之處帶來怎樣的影響。
皮薩諾教授:我們想要向學生們傳遞的一則主旨資訊是,製造業同樣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型工作。MBA學生以及企業管理者中的一大批人從小就被灌輸一種錯誤觀點:製造業都是體力工作而非腦力工作,並且我們國家應更關注腦力工作。
同時,我們也必須感謝那些技術和運營管理組的前輩們。多年來,鮑勃·海耶斯(Bob Hayes),金·克拉克(Kim Clark)和斯蒂文·惠爾萊特(Steven Wheelwright)等前輩們一直都在主張製造業對於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今天我和史兆威教授所談論的其實是20多年來我們學院所主張的核心主題的延續。我們也希望這個觀點能夠再延續20多年。
2017年2月,史兆威教授將親臨上海,在哈佛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組織變革:服務轉型與數據驅動—中國課程》中與學員探討傳統制造業如何創新,如何透過數據分析,提升服務能力,使產品更具競爭優勢。更多有關課程資訊,請諮詢哈佛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客戶服務團隊+86-21-3852 3888。
本文翻譯自哈佛商學院應用知識網站《Why Manufacturing Matters》,作者羅傑·湯普森(Roger Thompson)是哈佛商學院校友通訊的一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