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與山水:重新建構東方美學體系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活動頁面

科幻與山水:重新建構東方美學體系

由在藝科技、雲杪文化與FT中文網共同主辦的藝術主題沙龍《科幻與山水:平行視野中的世界想像》日前在南池子美術館圓滿落幕。

此次活動是FT中文網與藝術界的又一次跨界合作,活動正值《天道幽明:泰祥洲·芝加哥水墨畫展北京平行展》在南池子美術館同期舉辦。來自科技、金融、文學影視不同領域的水墨愛好者、藝術品藏家和藝術創作者在仲夏之夜,於古典園林的水墨意境中暢談藝術與審美、時空與宇宙。

圖:活動嘉賓

(從左至右)

謝曉冬/ 在藝科技及雲杪文化創辦人

張延 / FT中文網出版人

嶽翔 / 《唐探》系列製片人,被Variety雜誌評爲全球十大製片人之一

泰祥洲 / 藝術家

鄭軍/ 著名科幻小說家

金韶 / 北京聯合大學新聞與傳播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

路斯基 / 天空之城影業創辦人、CEO

在藝術對談環節,7位分享嘉賓由畫及古、由視覺到文字、由藝術到科學進行多重維度的開放性討論,爲讀者、藝術愛好者在科幻與中國山水畫之間創造出多種交疊的可能性視角,試圖從泰祥洲的畫作中探尋建立傳統東方美學於當下具有時代張力的新體系架構。閱畫與思考,破題與探究,主辦方透過一場沉浸式的藝術觀賞,也爲觀者提供從古典文化中透視未來生活的種種可能。

以下內容根據嘉賓現場發言內容與會後交流內容編輯整理。

圖:科幻與山水:平行視野中的世界想像沙龍現場

科幻是從歷史到未來的想像,科幻在當下也能夠藉助技術與藝術的力量實現與其他產業的跨界發展

分享嘉賓:金韶博士,北京聯合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北京市科委科幻產業調研組負責人

大衆一般認知中的科幻都是面向未來,對未來科技和社會的想像;但科幻其實既可以面向未來也可以審視過去,中國的科幻創作者應該嘗試採用中國傳統文化要素與科幻創作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1.中國科幻承載著中國文化。因爲中華大地上有我們的山水和地理空間,所以從文化層面上講,中國的科幻故事、科幻想像都應該發生在中華大地上。

2.「科幻+」的概念已經在很多行業生根發芽。在企業、資本與消費市場的共同推進下,很多企業已經把科幻這個文化元素跨界疊加到一些熱門行業,比如科幻+文學、科幻+影視、科幻+遊戲、科幻+藝術……目前最受關注的是科幻遊戲、科幻影視、科幻IP衍生品等面向大衆的新消費商業。

中國應該有自己風格的科幻電影,應該在東方審美元素中尋找中國科幻電影的「點金石」

分享嘉賓:嶽翔:《唐探》系列製片人、Variety雜誌評爲全球十大製片人

1.科幻電影是一個大的框架,美國人把科學理論和神話故事相結合創作出來的電影依然是科幻電影。在美國,一部漫威電影的製作預算至少1億5000萬美金,而中國科幻電影如果照搬美國模式,無論從投資力度還是市場效應上看都不會有超越西方的機會。

2.從泰祥洲的水墨創作中,我們可以從視覺元素中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邏輯、中國時空觀念中本身具有的「科幻」基因。比如在《天道幽明》這幅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中國古典水墨中承載著複雜的時間和空間概念,超然於畫外具有天生的科幻質感。

3.「金元民主制」框架下,中國電影應該有能力、有機遇建立自己的美學風格。」中國的人口規模決定了我們未來在全球影視消費市場中的關鍵地位,在一個孕育巨大商業潛力的市場中東方新美學體系的建立正逢其時。

圖:天道幽明 泰祥洲藝術作品

如何在科幻與藝術的世紀裏創造一個完整合理的世界觀

分享嘉賓:泰祥洲,藝術家

1.中國古代歷史中有非常寶貴的科學精神和邏輯基底。「北斗」作爲一個天文學的概念,在中國古代體制、曆法的建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北斗」既可以劃分四季,也決定了天和人的對應關係,例如中國古代稱北極星爲「天帝」,人間的帝王對應成爲「天子」。

2.在宋、元山水畫中也可以找到中國古代藝術創作者對於時空、宇宙以及自然哲學觀的感悟和尊重。在藝術與文學創作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資訊,比如《山海經》就是建立在一套非常完整的天文體系之下的一個系統性知識圖譜,這其實與做科幻電影是類似的,都是要創立或展現一個獨特的世界觀。

3.施法自然、脫於畫外,讓中國傳統水墨跳出靜態融入時空。

無論是在撰寫博士論文《天文與中國繪畫的關係》,還是創作《八條屏》,都希望把中國傳統繪畫與科學體系之間的辯證關係探索清楚。比如《八條屏》是北斗七星和北極星的關係,《九龍圖》也是紫薇斗數圖,創作中嘗試把水墨光影和科學理論的交疊找出來,因此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關於藝術宇宙觀的新理論。

4.與電影、文學等將產生新的關聯和故事。作爲藝術家同時又是科學的探索者,我相信能夠在未來用水墨語言爲橋樑,在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中與那些關注中國水墨、中國美學的朋友們跨界合作。

觀、人、場、器—中國科幻創作與東方美學的自洽體系

分享嘉賓:路斯基:天空之城影業創辦人/CEO、《大聖歸來》製片人

1.科幻世界的三位一體:寫實世界、真實世界、虛擬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全景世界」,也許叫「混沌世界」更好些。

2.科幻創作中關注的四個關鍵點:

「觀」:宇宙觀,對宇宙的整體看法是什麼;

「人」:人不一定是人物,應該是生命體或者是種族、生命;

「場」:人在一個什麼場景裏面完成這個故事;

「器」:有生活工具、戰鬥工具、一些社交工具,在電影創作中器物很重要。中國文人自古對於器物都保有高度的理解和尊重,透過泰祥洲的水墨畫,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在創作中可以提煉的元素,在天文、歷史、地域的科幻創作上都能夠賦予中國能量的表達。

3.從《八條屏》到《指環王》,用視覺作爲打開方式看科幻

《八條屏》這個作品非常吸引人,作爲觀者可以感受到「場」的包圍,仔細閱畫,可以看到五重空間。與創作者泰祥洲深入交流後,發現他做過《指環王》的電影后期製作,把這種科幻電影創作的手法或經驗移植到中國水墨創作中,那種時空交疊的感覺和交叉空間的衝擊就不難理解了。由此,可以看到中國美學創作與西方倡導的科幻創意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合並且彼此影響了。

用科學認知世界,用藝術描繪世界,科學和藝術本是同根生

分享嘉賓:鄭軍,著名科幻小說家

1.藝術與科學在歷史中的分分合合,讓西方的科幻作品中充滿了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改變的種種負面效應。以人爲本的古代藝術、古代科學在現代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中又點燃了重新融合的燎原星火。

2.科學與中國山水畫相結合,畫出我們認知當中的世界,重新給科學一些感情和溫度,用藝術將人和世界重新結合起來,由藝術家創立的「山水地質學」正是這一創新融合的代表例子。

3.科學文藝史,用歷史敘述發掘中國的科學傳承歷史,關注歷史中的科學家、藝術家、探險家……

科幻與藝術的跨界融合正在發生,東方文化的想像力正在迴歸

分享嘉賓:張延,FT中文網出版人

1.從《天道幽明》解析出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想像力、時空觀。中國古典文化在一千多年前曾經達到難以逾越的輝煌和精彩,在那些來自北魏、唐宋的石窟壁畫、造像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人卓越的審美趣味和驚人的表達能力,它們在不斷創新中持續發展,東方美學藝術曾經深刻地影響到全球文化進程。

2.跨界融合、邊界模糊已經成爲一種潮流。作爲媒體,始終是藝術與技術、文化與歷史的觀察者、記錄者,同時也是時代變革的參與者。我們看到很多行業在技術的推動下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的商業模式日新月異。今年的各大美院畢業展中,信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作品就非常多,有很多創作作品反映了對歷史、現實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深度思考。

3.隨著國力的增強,物質生活的豐富,中國人的想像力開始迴歸,最終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黃金時代」。透過觀看泰祥洲老師的作品,可以讓很多人感受到一個積極的信號:在東方美學中、在中國古典繪畫的語境中也可以展現充滿未來感想像力的創意。進入21世紀中葉,藉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當代藝術家的勤奮創造,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多藝術跨界的成功嘗試,看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能夠像泰祥洲這樣不斷在科學體系中探索全新藝術表達的耕耘者!

在不同藝術形式尋找中國傳統美學與科幻的共同的文化密碼

圓桌討論主理人:謝曉冬,在藝、雲杪文化創辦人

1.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製片人,一套完整的宇宙觀和文化觀都是創作的基石;

2.從泰祥洲的中國山水畫可以看到,中國建立「東方新美學體系」應該從現在開始持續發生;

3.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需求都告訴我們,中國化的美學不能照搬西方,必須有獨立的架構體系,對於山水畫與科幻創作的聯姻也會遵循中國式的美學思想。

圖:沙龍現場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爲2024年感到高興的十個理由

從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到《抑制熱情》的大結局,這一年其實並不算太糟。

川普過渡團隊尋求在「第一天」讓美國退出世衛組織

美國的迅速退出將使全球衛生機構失去主要資金來源,並削弱其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

谷歌推動重新確立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提振了投資者信心

在經歷了過山車般的一年之後,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領域的一系列突破帶來了轉機。

川普會如何解決烏克蘭戰爭?

基輔及其歐洲盟友認爲,他們有機會影響即將上任的總統結束戰爭的計劃。但他們在提出什麼建議上存在分歧。

馬蒂厄•布萊希,接手香奈兒的設計師

這位新任創意總監以強調工藝與合作而著稱。

必須阻止人工智慧對我們智慧財產的侵犯

作家不應承擔從竊取其作品的公司中「選擇退出」的負擔。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