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跨過百萬億元的門檻,人均GDP也超過7萬元人民幣,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是,當前的發展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在雙循環戰略佈局深入推進的同時,城市羣發展戰略成爲中國打造成長極、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促進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未來將以京津冀城市羣、長三角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中原城市羣、關中平原城市羣等城市羣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羣發展、城市羣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FT中文網與G7物聯網大數據平臺透過對其貨運大數據分析發現,七大城市羣不僅經濟體量和發展水準有所差異,各個城市羣的融合發展水準也存在差異。受產業基礎、區位、歷史、交通和行政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不同城市羣的融合發展動力和特點各有不同。在各個城市羣中,因爲定位和產業特點的差異,各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融合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就中國城市羣發展戰略的意義、城市羣區域內經濟協同融合以及未來城市羣的發展對個人工作生活的影響等問題,FT中文網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進行了採訪。
解讀嘉賓
曾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國家提出城市羣發展策略的意義有哪些?
曾剛先生認爲,城市羣發展策略是基於中國現實發展條件,並借鑑國際發展經驗的成果。
從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城市化的發展並不僅僅是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是形成以核心城市爲中心的城市羣。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或者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一個必然的結果。像亞洲的東京、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地區,以及紐約等美國東北部地區等城市羣均是如此。
從國內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的不同地區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已經在形成城市羣。透過城市羣的建設,區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協調發展關係,並帶動發展相對滯後的區域,也能形成中國經濟進一步成長的動力。目前,城市羣戰略越來越細緻,確實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目前,七大城市羣中,4個南方城市羣的GDP全國佔比達到44%,人均GDP達到10萬元人民幣,北方3個城市羣創造的GDP僅佔全國的19%,人均GDP僅有5.9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同時,從G7貨運大數據來看,2020年1季度以來,南方貨運量全國佔比繼續上升,從57%成長到2021年1季度的60%。
那麼,目前的城市羣發展策略是否有利於緩解中國的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
曾剛先生認爲,中國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的問題可能是被過分解讀了。從歷史角度來講,南北經濟歷來就是不太對稱的。從自然地理和人口分佈來講,人口和水資源等還是比較集聚於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東南地區,人口等生產要素密集必然會帶動經濟的活躍度。
新中國成立後,南北經濟差異在一定時期內是縮小的。這主要是因爲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的佈局並不是完全由市場來主導的。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工業原料的分佈等原因,很多工業基地佈局在了北方。實際上,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只是我們在計劃經濟時期一個比較短暫的、特殊的現象。
七大城市羣的佈局中,有三個城市羣佈局在北方。如果政策能夠到位,激發其自身活力,尤其是在體制機制方面進一步釋放活力,這些城市羣有望獲得很好的發展。在其現有的資源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南北經濟的差異可能會縮小。
如何評價中國的七大城市羣的發展潛力?
曾剛先生認爲,每一個城市羣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共同構成了中國十四五期間乃至於2035年發展規劃中的新動力。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以及西部地區等每一個城市羣都有不同的內涵。國家在制定相應的政策時,不同的城市羣都有它各自的特點和定位,核心是透過城市羣的佈局去實現新的高質量發展的成長極。
在國家的城市羣發展戰略中,每個區域的經濟情況不一樣,經濟結構不同,整個市場環境的基礎也有所不同。其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基於此,每個城市羣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定位,來制定支援自身發展的戰略。比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體量比較大,經濟開放度高,所以這兩個城市羣更側重於開放和創新方面的引領,更好地落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戰略。
G7貨運大數據的分析也發現,城市羣內各城市的貨運量在其總貨運量中的佔比越高,說明其內部經濟聯繫度越強。廣東九市構成的珠三角是7大城市羣中經濟融合水準最高的,而長江中游城市羣和關中平原城市羣內城市在最近兩年的融合發展有所提升。
從擴大區域經濟影響力和提升區域融合發展的角度,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羣的發展?
曾剛先生認爲,從產業角度來講,城市羣如何形成更好的分工和協作以增強產業一體化,對於促進區域融合發展是最核心的。如果沒有產業的一體化,那麼區域的一體化就沒有經濟支撐,沒有底層的市場需求作支撐。珠三角城市羣、長三角城市羣和長江中游城市羣等區域融合發展水準較高的地區,都有產業一體化的內容在裏面。
提升區域經濟的聯繫度和一體化,需要在頂層設計上進行有效協同。尤其是對於橫跨不同省市的大型城市羣,比如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長三角城市羣等,不同行政區之間的行政規劃的對接等非常重要,此外,需要打破阻礙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設便捷的交通互聯體系,形成更好的產業協同,發揮產業集羣效應。
對於生活在某個城市羣的普通人,城市羣的發展會爲其生活和工作帶來哪些變化?
曾剛先生認爲,對於個人而言,城市羣的發展會給個人帶來更多的、更好的選擇。
隨著城市羣的發展,公共服務,包括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可能逐漸實現均等化,區域發展水準的差異會相對縮小。同時,公共交通會非常便捷,我們不僅不必強求居住在城市中心,跨城通勤也會非常便捷。這樣,我們未來對生活居住地的選擇空間會更大。
同時,城市羣是多中心的,每一個中心城市有它的各自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羣,整個區域的發展也會更加的平衡和可持續。在進行工作選擇時,我們可以不必侷限於某一中心城市,可以根據個人的職業技能,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更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集聚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