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市場活動

《明報》專訪張力奮:新聞教育核心專業與自尊

2010年6月10日《明報》 作者: 邵君義

是次與英國《金融時報》(FT)副主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的訪談,原訂爲一個多小時,結果聊了長達兩個多小時,從香港新聞業到大陸傳媒教育與新聞自由。於上海長大的他,1988年到英國留學深造,一去二十年,留在彼岸的國際傳媒機構,先是BBC,後加盟FT,不僅養成了純正的英國口音和優雅語氣,表達意見時也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一月中旬,張力奮暫時放下倫敦繁重的工作,到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逗留一學期,當客席教授。 「我屬於兩棲動物,一直在傳媒與學界遊走。做新聞做累了,就爬上岸來,到大學裏歇歇腳,教教書,想想問題。2003 年我曾去臺灣政治大學客座,這次有幸能當幾個月香港人,體驗香港的實情。」雖然張力奮謙虛地表示自己對香港新聞界理解有限,但也分享了一些獨到的看法。

香港傳媒趨「小報化」

「香港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一直很特殊。在冷戰年代,香港幾乎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唯一視窗。她是貿易自由港,也是資訊自由港和國際新聞重鎮。香港的報業風格獨特,中西合璧,言論副刊自成一體,政治立場多元,以不同聲音,服務不同的讀者羣或階層。」張力奮坦言,九七回歸以後,不少國際傳媒機構或移出香港,或減員,不免削弱其國際新聞中心的地位。而在地的傳媒業,現況也不景氣。「近來讀報,覺得以前香港報紙最獨到的大陸報導與評論,現在似乎單薄了,有退隱之嫌;社評對重要的公共議題有時缺乏聲音或明晰的立場;同時,傳媒『小報化』的趨勢與煽情加劇。不少人感覺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越來越明顯,但也有觀點認爲香港新聞自由大體上無礙。九七之後,香港進入一國兩制,尤其是媒體產權轉承的問題出現後,公衆對新聞自由的討論漸漸增多,比如香港電臺這樣的公營媒體如何當好社會公器、民營傳媒的社會責任、媒體與政府間的制衡,港人很關注這些問題,能聽到很多不同聲音,這是好事。」

張力奮念新聞出身,既擁有博士學位,又是傳媒人,一直關注大學新聞教育。「新聞教育,最重要的東西卻在新聞實務之外,那就是人文通識與批判精神。否則這門學科很可能學不足,術有餘。」張力奮認爲,兩岸三地的新聞教育受美國的影響最深,以培養專業記者爲宗旨,重視實務。 「英國則不同, 鮮有新聞專科,求諸於人文通識教育與訓練。記者的學科背景極廣泛,很多唸的是歷史、文學、經濟學、政治或哲學法律科學。英國人的思路是,一旦有基本的人文學養,懂得如何獨立思考分析,如何採集評估證據,甄別知識,有了基本訓練,以後經過專業訓練,做什麼都成。當然包括當記者。」

大學應是理想綠洲

無論哪種新聞教育方式,張力奮認爲,新聞技巧雖重要,卻不是最根本的。他停頓了一下說: 「新聞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專業精神與自尊。自己必須瞧得起自己。如果一個社會不尊重新聞教育,不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實踐新聞理念,他們只能在痛苦之餘,希望把課堂裏學到的東西趕快忘掉。」

張力奮又表示,大學應該是個思想的樂園。現在大陸很多大學,規模龐大。但問題是,校園的「圍牆」越來越低,甚至完全倒塌。「大學應是最後一塊理想的綠洲,倒不妨把圍牆修築得高些,至少能抗拒一些些外面的亂象。」中國社會的轉型劇烈,大學正遭受官場和市場的雙重誘惑,保持住自己很艱難。「就拿新聞教育講,大陸現有近800 所新聞傳播科系,在校生達20 萬人。如果新聞業與記者得不到基本尊重,新聞教育的處境就很尷尬很無奈。」

北京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呼籲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幾天後,湖北的人大代表李省長因不滿一名女記者提問,奪下對方錄音筆,引發公衆特別是新聞界的強烈反彈。張力奮說:「在權力面前,記者如果得不到基本的平等與尊重,大學裏講再多的採訪技巧恐怕也是徒勞無力。李省長若能順應民意,向記者說聲道歉,應是對中國新聞教育的特殊貢獻;另一方面,記者也需要自尊。兩會時,年輕記者變採訪爲追星,簽名拍照,國事娛樂化;如果紅包和有償新聞氾濫,令公衆側目,記者的專業地位只能是空談。」

基石學科被邊緣化

在英國生活多年,張力奮談到,不只香港和大陸,一些有深厚人文教育傳統的發達國家,大學教育也日益商業化,知識僅是工作掙錢的資本。 「比如,現在美國僅有百分之二的大學生讀歷史,卻有近四分之一讀商科。英美歐陸大學的哲學系歷史系越來越邊緣化,招生人數下降得很快。但是,可悲的事實是,這些被邊緣化的學科,正是大學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基石。」張力奮認爲,東西方都出現這種不幸,但西方的人文教育歷史畢竟漫長,底蘊深厚,有老本可喫,不會一下子消失,而東方的情形無疑更壞。

張力奮一邊喝著中國茶,一邊說,他接觸過不少香港的傳媒同行,相當敬業本分,立場獨立,堅守專業底線。當記者提到香港記者的人工待遇頗差時。他自嘲說,當記者辛苦,很難發財,但至少要讓他們過舒適體面的生活。你要讓記者擔當公衆責任,少受誘惑,就不能對他們禮薄。如果人工低,精英人才面對新聞業可能退避三舍,這是公民社會的不幸。

「記者頭上有光環時,人稱『無冕之王』。受詛咒時,罵名更多。新聞的生產畢竟是人的活動。人有慾望、有偏見,會輕信片面。好的新聞教育則訓練學生如何克服人性弱點,按照大家認同的一套專業規則來行事。」他如是說。

張力奮說,記者尊重自己,社會纔會尊重你,先有雞再有蛋。「第一是記者必須堅持專業操守,保持獨立;第二是社會必須體恤他們的專業精神。」所謂專業自尊,或新聞道德,在張力奮的眼中,都與專業主義有關。「要相信自己所做的對社會公衆有益。如果不守底線,傳媒就會失去社會尊重,其商業價值亦會受損。其實,專業精神不只是純粹的道德追求,也是商業利益保障機制。權威與公信力是最重要的資本,這是長遠之策。大陸一些報刊明確聲明拒絕紅包和有償新聞,經營上都很成功,如《財經》、《第一財經週刊》和《南方週末》等,就是例子。」

老記者稀有而重要

張力奮記起近期看過的一個民意調查,是各種職業在香港受歡迎和尊重程度的排名榜,結果並不意外,排頭數名的不外乎消防員醫生護士等與治病救人有關的職業,記者排行中間偏後,排名最低的是風水師,這大概與陳振聰脫不了關係。張力奮看罷也不禁會心微笑。對新聞業未來,張力奮雖懷有期待,卻不無隱憂。「你有沒有發覺,新聞從業人員越來越年青。記者是碗青春飯,老記成了是稀有動物。哪有白宮或唐寧街10 號記者會上的一片白髮記者!這很可惜,專業精神與經驗的積累與傳承變得很困難。」他說,新聞是人文生產,需要時間,成熟是重要的資產。

談到大陸傳媒界現狀,張力奮說,眼下有意思的是看似矛盾的兩條線。「一方面,大陸的言論空間仍在拓展,資訊選擇增多,輿論與觀點多元,不同羣體的聲音在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正在強化對傳媒的管制力度,運作在高度細化。我覺得,只有這兩條線加在一起,纔是較完整的故事。進入網路時代後,大家突然恍然大悟,新聞與傳媒成了大家都想玩卻都不熟悉的新遊戲。」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Otter.ai的梁松:我們可以從會議和對話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

這家會議轉錄新創公司的聯合創辦人認爲,我們甚至可以用虛擬形象代替自己進行工作互動。

蕭茲迎來自己的「拜登時刻」

德國總理受到黨內壓力,要求其效仿美國總統拜登退出競選。

歐盟極右翼黨團在氣候和高層任命問題上獲得更多支援

歐洲議會中右翼議員正越來越多地與極右翼聯手瓦解該集團的綠色議程,並推動更嚴格的移民限制措施。

毛利人對紐西蘭後阿德恩時代的民粹主義轉向感到憤怒

盧克森的保守黨政府推翻了前總理的許多進步政策。

Lex專欄:輝達令人炫目的成長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家晶片巨擘的盈利對美國股票投資者來說是一件大事,這不僅僅是因爲其3.6兆美元的市值。

歐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企業成長冠軍

歐洲正在急切地尋找企業成長冠軍,FT-Statista按長期收入成長對歐洲企業進行的首次排名展示了這方面的可能性。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