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8年前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預言「資訊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爲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資訊化將成爲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並不明白他在說什麼,而當前幾日這位預言家再次站在中國的講臺上,很多人問到他穿戴式裝備,網路金融,人工智慧等話題的時候,他卻顯得不知所措。「他老了,過時了。聊的都是些泛泛的話題。」不少媒體人這樣描述尼葛洛龐帝。
其實,不是這位預言老了,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成長的太快。根據埃森哲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移動網路用戶已經達到了6.5億,網購規模達到了1.85兆,人均月消耗1,388MB流量;超過400萬人使用淘寶理財,到2017年穿戴式市場可以達到200億元,資訊消費已經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逐步體現出「移動化」和「社交化」的特點。
高大上的煩惱
最近在中國特別流行一個詞「高大上」,指的是「高階,大氣,上檔次」這用來形容很多中國的數位產品消費者非常貼切。在中國,數位產品一直走的都是城市包圍農村的概念,甚至人們專門爲蘋果手機創造出了「土豪金」這個顏色。然而,越來越多的例子告訴我們,中國數位化生活的金礦恰恰在那些不起眼的三四線城市和中低端產品上。
有人說小米手機的成功,宣告了屌絲經濟的勝利,一款土生土長成立僅有四年的中國手機製造商,居然在過去三年中,賣出了3300萬臺手機。小米的成功也給蘋果和三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雖然兩者否認自己和小米並具有直接競爭關係,但是卻不約而同加強了中端機的推廣。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最近紅透華爾街的唯品會,其業績連續六個季度保持三位數的成長,可是很多一二線城市的辦公室白領們甚至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唯品會在季報中解釋說他們的主要客戶主要都是來自於三四線城市,這些地區的客戶由於本地商品市場的匱乏和選擇比較稀少,購買熱情和潛力都非常大。
埃森哲的報告顯示,有11%的三線城市的消費者使用移動端購物,超過了一二線城市。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小城市消費者不斷增加的移動消費需求,將加速推進移動網路消費市場的發展。未來的移動網路市場版圖將不斷下沉至四線以下城市甚至農村地區。中低收入羣體將成爲推動中國數位化生活的主導力量,當越來越多的高大上產品廠家爲了爭奪一線市場而大打出手時,市場的前瞻者早已悄悄的上山下鄉了。
注意力經濟學
人們常說21世紀是「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注意力經濟學的創辦人美國學者邁克爾•戈德海伯指出,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極大豐富甚至氾濫的社會,而網路的出現,加快了這一進程,資訊非但不是稀缺資源,相反是過剩的。而相對於過剩的資訊,只有一種資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們的注意力。誰把握了注意力,誰將掌控未來的財富。
而在數位化生活的時代,不僅僅是資訊,連數字設備都成爲了爭奪注意力的主要戰場。君不見4A公司在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的廣告投入越來越少,而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了移動網路,社群媒體等領域。5年前,擁有一臺筆記型電腦已經算是潮流人士了;3年前,至少要有一個mini ipad;今天如果手機上沒有一堆APP,都很難稱得上是合格的手機玩家。埃森哲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消費者除了工作時使用的PC外,每週花在其他各個設備的差別並不大。智慧終端改變了消費者的收視行爲,平臺切換將愈加常見。電視機將成爲智慧裝置的整合器,並且更加的網路化和互動化。
因此,消費者面對的將不僅僅是來自於不同媒體的資訊轟炸,而是更爲整合化資訊行銷。可能你在facebook上展示了一張的你的運動照片,你的手機上就會收到耐克的活動邀請,你的淘寶就會顯示新百倫的最新鞋款,甚至你回家打開智慧電視也許會出現阿迪的運動廣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透過大數據的形式被採集分析,然後透過不同的媒介運用不同的模式來獲得消費者的注意力。
數位化生存的煩惱
喬治.奧威爾在《1984》爲我們描述了一個無處不在的「老大哥」形象:一個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老大哥」監視著所有的人的一舉一動,無論是喫飯、睡覺、工作或者走在街上、躲進洞穴—包括思想活動。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一個場景就是「老大哥在看著你!」其實,數位化在爲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很多煩惱。
私隱問題是大家目前討論最火熱的。現代數據科學已經發現幾乎任何類型的數據都能用來識別創造它的人,就好比指紋一樣。比如說你的購物習慣、你的手機發出的定位資訊,甚至是你被監控攝影機所拍下來的步態都可以用來識別你。實際上,數據越多,其中可以稱得上私隱的就越少。很多國際領先的數據公司已經可以利用你在網路上留下的數據來推測你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甚至你的家庭住址。這種無處不在的「監視」讓保護私隱成爲了一種奢望。
另一個問題,是隨之注意力經濟而帶來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媒介,越來越花哨的互動表達方式。在數位化生存的時代,很多的消費者過度的沉迷於這種碎片化的資訊,以至於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讀一本書,或者無法拋開虛擬的世界,去面對現實的世界。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流行的「宅文化」就是很多青少年沉溺於虛擬世界,不願意面對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近二十年裏,很多科幻小說預言的場景都慢慢實現,然而數位化生存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生活方式的改變,伴隨而來的道德問題和社會問題,也需要我們用不斷發展的技術和不斷完善的社會法制去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