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對AI數據中心趨勢的「怕輸」反應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商業解讀

新加坡面對AI數據中心趨勢的「怕輸」反應

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新加坡低估了未來幾年數據需求的成長速度。

新加坡人是一羣有競爭力的人。對於居住在這個城市國家的人來說,必須要知道的新加坡英語(Singlish)辭彙之一就是「kiasu」(驚輸,意爲「怕輸」)。這個閩南語詞的大致意思是害怕錯過或落後,通常指某人試圖超越他人。一位新加坡朋友對此的形容是「加強版Fomo」(Fomo即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意爲「害怕錯過」)。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地方之一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熟食市場在午餐時間排起的長隊。另一個可以觀察到這個亞洲金融中心的「怕輸」心態的領域是商業,比如外國投資。

新加坡上月意外宣佈,將爲數據中心擴張提供更多電力。最近幾個月,輝達(Nvidia)、谷歌(Google)、微軟(Microsoft)等公司首席執行長紛紛訪問鄰國馬來西亞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承諾在數據中心投資上投入數十億美元。

僅在馬來西亞,上述科技集團(全球四大市值最高公司中的三家)在過去6個月裏已經承諾投資85億美元用於新的數據中心、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這就是爲什麼不止一位馬來西亞政府官員開玩笑說,新加坡決定爭取更多的數據中心,是對鄰國進展的「典型新加坡怕輸反應」。

當然,新加坡與其鄰國之間存在一些競爭,尤其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在1965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但是,將新加坡的舉動歸咎於「怕輸」,是過於簡單化的觀點——即使其中確實有這樣的因素。這個城市國家的網路已經非常發達,併成爲亞洲最大的數據中心市場之一——在香港作爲數據中心和海底電纜目的地不如以往那麼受青睞之後,這一趨勢加速發展。它是全球頂級的海底電纜樞紐之一,與25條活躍的海底電纜相連,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連接。這一切都不會很快改變。

上月決定增加數據中心容量的舉措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意外,因爲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至2022年間對新數據中心實施了超過三年的禁令。這些耗能設施的大量增加一直在消耗新加坡的資源。而該禁令促使數據中心公司轉向附近的馬來西亞州柔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轉向附近的印尼島嶼巴淡島。

新加坡現在面臨的難題——就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是它嚴重低估了未來幾年人工智慧的需求將如何擴大全球數據中心市場。這個城市國家毫不掩飾它希望成爲東南亞的人工智慧中心,甚至成爲亞洲頂級中心。

這是因爲,成爲這樣一個樞紐能帶來其他經濟利益。例如,作爲輝達在馬來西亞數據中心投資的一部分,該公司將與當地的楊忠禮電力集團(YTL Power)合作,使用輝達的人工智慧晶片開發該國最快的超級電腦。微軟上月在印尼和泰國揭幕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投資。

新加坡意識到,它無法與鄰國在土地和電力上進行最終競爭。關鍵在於如何相互補充。字節跳動(ByteDance)、輝達和微軟等全球科技巨擘之所以青睞柔佛,是因爲它距離網路發達的新加坡只有幾公里。

「柔佛和新加坡都可以從數據中心的繁榮中受益。它們互相補充,」普林斯頓數字集團(Princeton Digital Group)的主席兼首席執行長蘭格納特•薩爾加姆(Rangnath Salgame)說道。該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但在柔佛擴張的亞洲數據中心公司。他補充說,這是一種「共生關係」。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供應鏈從中國分散出去,新加坡佔據了領先地位。一種受益的方式是推動「新加坡+1」戰略,即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總部,利用其國際商業環境、自由貿易協定和專業人才,然後將製造業或數據中心設施設在柔佛等地。

這已經是一個長期趨勢。根據東盟最新發布的數據,新加坡在2013年至2022年間成爲東南亞地區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最多的國家。2022年,新加坡吸引了141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佔該地區總額的一半以上。那麼,新加坡真的應該「怕輸」嗎?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克宏主義的閃耀開場與黯然衰落

馬克宏曾希望把法國從極右翼手中拯救出來。七年過去了,極右翼從未像現在這樣接近掌權。

球迷和斯威夫特演唱會讓警惕通膨的央行感到不安

大型體育和文化活動正在推動歐洲酒店客房和機票價格的飆升。

看好委內瑞拉商業前景的理由並不牢靠

押注馬杜洛與西方關係正常化的投資者可能會失望。

Lex專欄:大衆試圖透過Rivian交易迎頭趕上

搭上腳步更輕盈的競爭對手的順風車,不失爲加速轉型的一種方式。

戰略利益刺激海灣地區可再生能源支出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引領該地區努力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

2024年清潔技術投資有望達到2兆美元

但這一支出仍不到2030年代初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所需估計水準的一半。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