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泰康美術館開年全新雙個展正式開幕。藝術有衝破時間邊界的力量,無論是20世紀的中國畫,還是當下正在發生的非傳統架上,我們都可以透過藝術家的筆觸回溯藝術發生當下的廣度與深度。此次泰康美術館同時帶來 「境在蒼穹寥廓中——蔣兆和藝術文獻展」和「趙半狄:創造不止 溫暖不息」雙個展,將現代水墨人物繪畫大師與中國先鋒藝術運動領軍藝術家的作品同時帶到大衆視野,感受跨越近一個世紀的共鳴與迴響。
蔣兆和先生是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繪畫大師,他在傳統中國人物畫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創造性實踐,對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和學院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泰康美術館延續泰康空間2003年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從「媒介」與「建制」兩個學術視角觀察研究蔣兆和先生的創作脈絡,值此蔣兆和先生誕辰120週年之際,在蔣兆和家屬與雲杪文化的支援下策劃舉辦「境在蒼穹寥廓中——蔣兆和藝術文獻展」。
展覽主題來自蔣兆和先生晚年時(1983年)的自畫像題識,「蒼穹寥廓凌雲鶴,四海波光浴彩虹」。畫中的蔣先生面帶微笑仰望蒼穹,彷佛他親身經歷的20世紀中國發生的滄桑鉅變一幕幕在自己眼前閃過,貧苦不屈的底層人民、開國大典的歡欣鼓舞,保衛和平建設祖國的時代潮流,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教學體系,在自己的筆下都留下了生動的記錄。這幅自畫像是他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下,保持「爲民寫真」的藝術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精神的寫照,故泰康美術館以「境在蒼穹寥廓中」爲題舉辦展覽,向蔣兆和的藝術人生致敬。
此次展覽聚焦蔣兆和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藝術創作、教學,彙集40餘件珍貴作品及相關文獻資料,從三個主題深入研究蔣兆和在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和新中國美術教育兩個維度實踐的廣度與深度。從早期的藝術實踐中汲取養分,而後自1936年開始專注於中國水墨人物畫,蔣兆和先生奉現實主義爲圭臬,在繼承中國民間寫真術、傳統國畫「骨法用筆」的同時吸收西畫素描技法的科學元素探索國畫素描方法,從忠實地刻畫對象心境的特點出發運用筆墨,生動地傳達出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形象的氣韻與個性,在發展民族藝術形式、探索個人獨創性方面成爲先驅者。
他的畫筆下不僅誕生了杜甫、李白、陶淵明、蘇東坡、白居易等文學巨匠的形象,還將張衡、祖沖之、僧一行、李時珍等古代科學家的肖像帶入了公衆視野。這些作品更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塑造了國人對於古代歷史文化名人的集體想像與記憶。在大多數古人缺乏真實畫像的情況下,蔣兆和的畫作讓這些曾經面目模糊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能夠被現代社會所認識和理解。
時代、社會總有很多限制讓人無奈,藝術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可以盡情想像和創造。更奇妙的是,當才華和機會碰撞時,藝術還可以改變現實世界。從早期的傳統架上繪畫到變換各種材料的裝置藝術、關注各種問題的行爲藝術,甚至一些至今仍天馬行空無法實現的觀念藝術,趙半狄的創造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創造不止,溫暖不息!藝術家旺盛的創造力和溫暖的愛意結合時,動力和方向會互相成就。趙半狄繼續激情創造著。
這次展覽精選了他的一部分作品。那些讓他年少成名的早期繪畫在平凡生活的整體氛圍和大量細節中,活躍著青春年少時的期待、憧憬、狂放、激昂、迷茫、失落、憂傷、勇敢與堅強等。同時,這些作品微妙回應著藝術史中的古典藝術、印象派、野獸派等,魅力複雜,意味含混。
在世界秩序的劇烈變動中,藝術家的敏感與善於表達的將他對世道和人心的看法的變化繪入一幅幅「殘片繪畫」,溫暖地保留著畫家的鐘愛、陶醉、眷戀、憐惜、哀婉、悲愁……和千篇一律的「完整」繪畫相比,「殘片」挑戰懶惰僵化的觀看習慣和平庸陳腐的藝術趣味,讓感受力更加敏感開放,感受不可言說之處——這也是藝術最有魅力之處。
讓人輕鬆交流的「趙半狄的小窩」, 由毛竹窩棚、竹葉草坪、吊牀、窩棚裏的小畫組成。小窩像是藝術家在大洪水中的荒島餘生,安慰他自己和每一位來客。人們可以躺在吊牀裏休息,也可以圍坐在草坪上聊天。在走過了11座城市之後,這個氛圍質樸而奇特的「小窩」登錄泰康美術館,藝術和生活在這裏再次重合了。
在美術館的室外空間裏,還有一隻在推、敲、頂、扛中憨態可掬的熊貓——它溫暖而倔強,充滿活力,永遠開放;它是創造力的溫暖化身,是藝術家趙半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