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築。這是一個以營業收入爲指標的榜單,排名前三十的企業中,來自民營資本集團的只有華爲控股和飽受爭議的安邦保險。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清晰地看到數十年來,國有企業的強勢和控制力並未削弱。
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市值來比較的話,你會看見另外一個真相。
在200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分別是:埃克森美孚、奇異公司、微軟、中國工商銀行、花旗集團、AT&T、皇家荷蘭殼牌、美國銀行、中石油和中國移動。
而十年後的2017年,榜單赫然已面目全非,十家公司分別是:蘋果、谷歌母公司、微軟、Facebook、亞馬遜、波克夏•哈薩威、騰訊、美國嬌生、埃克森美孚和阿里巴巴。
在全球商業界,七位愛穿牛仔褲的高科技企業家取代了傳統的能源大亨和銀行家,而在中國,兩位姓馬的網路人取代了三個「國家隊」隊員。你終於發現,世界真的變了,中國也真的變了。
在十年前,如果講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它們是電力、銀行、能源、通訊營運商等等,基本完全被國有資本集團所控制。可是在2018年,你必須要提及社群平台、電子商務平臺、行動支付平臺、新物流平臺及新媒體平臺,而它們的控制人幾乎全數爲民營資本集團。
在決定未來十年的新興高科技產業中,人工智慧、生物基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民營企業的領跑現象似乎也難以更改。
這種因技術破壁而帶來的資本競合格局,不得不讓人開始重新思考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角色、功能及存在方式。而這個課題,其實正是1978年改革開放的啓兆點。
由此,你驚奇地發現,貌似毫無路線預設的中國改革,實則一直有一條強大的市場化內在邏輯。如同大江之浩蕩東流,其間曲折百回,沖決無礙,驚濤與礁石搏鬥,舊水與新流爭勢,時而江平潮闊,時而牀高岸底,但是,趨勢之頑強,目的之確然,卻非任何人可以抵擋。
同時,你也必須看到,中國改革及企業成長的複雜性,一點也不會因爲趨勢的存在而稍有減緩。
數十年前,中國改革的「假想敵」是僵化的計劃經濟體系,大破必能帶來大立,對既有秩序的破壞本身具有天然的道德性,甚至「時間就是金錢」、「所有的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然而,時至今日,「假想敵」變得越來越模糊,全民共識近乎瓦解,破壞的成本越來越高、代價越來越大,甚而改革成爲了一個需要被重新界定的名詞。
數十年前,市場開放、產業創新可以採用「進口替代」和跟進戰略,我們以「市場換技術」,「以時間換空間」,透過成本和規模優勢實現彎道超越。然而,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成爲全球同行業中的規模冠軍,他們的前面不再有領跑者,創新的叵測與壓力成爲新的挑戰;
數十年前,全世界都樂於看到中國的崛起,在世界銀行的名單上,它是一個亟待被援助的落後國家,在歐美企業家的認知中,它是一個商品傾銷和技術輸出的二線夥伴,甚至在某些意識形態者眼中,它是下一場「顏色革命」的發生地。然而,時至今日,中國成爲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至少有127個國家視中國是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資本的購買能力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惕,並予以政策性的遏制,而中國的制度特徵也時時引發意味深長的猜想。
於是,當改革進入下半場之後,中國的自我認知亟待重新整理,世界與中國的互相瞭解和彼此心態,也面臨新的的調整。這不是一個輕易會達成的過程。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巨人]一書中,如此評論美國:「我認爲世界需要一個富有成效的自由帝國,而美國就是這個工作的最佳候選人。美國完全由理由扮演自由帝國的角色。」而當中國在經濟的意義上崛起爲一個足以與美國抗衡的「帝國」的時候,所有的歷史學家都還沒有找到適當的評價用詞。
「中國是一隻沉睡中的東方雄獅,最好它永遠不要醒來。」一百多年前,拿破崙曾用小心翼翼的口吻如此說道。今天,當這隻東方雄獅真的甦醒過來的時候,它的每一次嘯叫和邁出的每一個步伐,都讓全世界屏氣注目,各自揣度。
1978年,萬物開泰;
2008年,三十而立;
2018年,四十不惑。
此時此刻,中國以新興大國的姿態站立在歷史的臨界線上。回望來途,自可以在百感交集中對酒當歌,慨當以慷。瞭望未來,洪波湧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回望整整一百年的中國現代化,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十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1918年1月,《新青年》實行改版,改爲白話文,使用新式標點,由此掀起了白話文運動的熱潮,在這一年的雜誌上,可以讀到陳獨秀、胡適、魯迅和毛澤東等人的名字,這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以激揚的文字指點江山。正是在他們的吶喊下,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可是,在而後的歲月中,中國往何處去,「娜拉爲什麼要出走」,什麼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卻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那些[新青年]上的年輕人們分道揚鑣,有些成爲彼此終生的敵人。
從1918年到2018年,我們的國家就是一艘駛往未來的大船,途經無數險灘、渡口,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隨行到終點,每一代人離去之時,均心懷不甘和不捨,而下一代人則感念前輩卻又註定反叛,總是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掌控和改造行程。
一百年後的今天,[新青年]上激辯過的議題,有些已成歷史公案,有些仍然鮮活地存在著。一個最大的進步是,當年的救亡焦慮不再困擾當代人,而大國的和平崛起則成爲新的主題。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預測國家的未來。
有一些事情的發生是大機率事件。
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爲,「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最慢到2025年會超過美國。若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25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可能是美國的1.5倍或者是更高。」儘管他是經濟學家中最樂觀的一位,不過在未來的十到十二年內,中國在經濟規模上超過美國,恐怕是一個共識。
到2030年前後,中國的城市化將進入尾聲,屆時有9•4億人口居住在城市裏,由此將可能出現六到十個3000萬人口級的巨型城市羣。在那一年,中國的老齡化人口將超過30%。而步入中老年的60、70後一代將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淨值羣體,養老產業替代房地產成爲第一大消費產業。
也是在未來的這十來年裏,「第四次浪潮」所形成的科技進步將顛覆既有的產業秩序,甚至挑戰人類的倫理。隨著奇點時刻的臨近,機器人智力逼近人腦;生物革命將可能讓人類壽命達到100歲;中心化的網路消失,萬物聯網時代到來;新能源革命,將宣告石油時代的正式終結。沒有人知道,今天出現在全球市值前十大名單上的公司,在十年後還會倖存幾家。
在科技進步的意義上,「四十不惑」的中國,正處在大革命的前夜。而技術的非線性突變又會對中國社會造成哪些制度性的「破壁」,更是讓人難以預測。
有人嘆息青春散場,歷史已經結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對於這一段未尚結束的當代史,必須擺脫歷史宿命論,承認歷史發展的戲劇性和人的主動性,我們更應該相信科學史家伯納德·科恩的說法是對的,他說,「對那些與事先設計的模式不相吻合的事實,要予以特殊的注意。」創造意味著背叛和分離,也就是說,新的發生總是伴隨著不適感和不確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