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100大,到世界500強
在2018年進入世界500強,對於泰康保險集團來說,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
三十年前的1988年,泰康保險集團創辦人、董事長陳東昇當時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副總編,受到《財富》雜誌評選世界500強的啓發,他在當年策劃評選了中國100大企業。第二年,陳東昇又組織評出了中國500強企業,這兩次評選都成爲當時社會的熱點話題。透過對世界500強的研究,陳東昇還發現了一個規律:一個國家經濟的強弱與其擁有世界500強企業的多少成正比。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他放棄研究工作,下海經商實業報國。
陳東昇先後創辦嘉德拍賣、宅急送、泰康人壽三家企業,橫跨金融保險、藝術拍賣、物流領域,都已成爲行業翹楚。尤其是1996年創立的泰康,從國內第一家非國有的人壽保險公司開始發展,如今已經成爲年營業收入超過1600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規模達到2.25億人、累計服務企業客戶超過34萬家的世界500強企業。
泰康保險集團的迅速發展,首先離不開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以「92派」企業家爲代表的中國商業實業家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不斷成長,推動中國經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陳東昇也憑藉着深厚的理論背景、多年宏觀經濟研究的積累及成功的企業管理實踐,活躍於中國的企業界和學術界,成爲「92派」企業家中的領軍人物。
泰康保險集團創辦人、董事長陳東昇
泰康模式,創新引領發展
當然,想創辦一家世界級的企業並非易事,唯有不斷創新、引領市場才能立於不敗之道,這也正是陳東昇帶領泰康不斷快速發展的祕訣。
陳東昇自己就是一個敢爲天下先的創辦人。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搞的中國500家大企業評選,還是1993年創立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或者是1994年創立宅急送,都是中國的第一。1996年創立的泰康也是國內第一家非國有的人壽保險公司。
任何一個偉大的公司都是從產品創新開始的。2002年,陳東昇在業內率先推出「一張保單保全家」的創新保險產品,一舉奠定了泰康在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領先地位。這是跟招商銀行「金葵花一卡通」齊名的兩大金融創新之舉,後者讓招行成長爲中國領先的零售銀行。
2006年,泰康進入資管行業,投資京滬高鐵、西氣東輸等工程。2007年,泰康開始醞釀進入醫養領域,2009年拿到保監會養老社區試點批准,2012年泰康第一家養老社區奠基,2015年第一家泰康之家燕園開業,後來又加入了「終極關懷」板塊,實現對客戶從「搖籃到天堂」的服務。在長期經營管理泰康人壽的實踐中,陳東昇率先提出「活力養老、高階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四位一體的商業模式,該模式將虛擬的金融保險產品與實體的醫療養老服務相結合,是世界性的商業模式創新。
構建「金融+資管+醫養」大民生工程
中國正在從工業化社會逐步向後工業化社會和服務型社會轉變,從解決衣食住行轉變爲解決娛教醫養,社會保障體系和民生工程成爲最大的經濟、最大的政治。政府、學界和企業都要成爲新時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者、承擔者、執行者。
成立至今,泰康從單一的壽險公司,逐步發展成爲以保險、資管、醫養三大板塊爲核心的大健康生態產業體系,也形成了泰康保險集團獨特的商業模式:保險、資管、醫養三大業務板塊協同發展,透過虛擬保險產品與實體醫養服務的跨界融合,整合大健康產業鏈,成爲養老方式變革的倡導者和推動者。
泰康保險集團正在集全集團之力,踐行政府、企業、個人服務全面整合的「GBC」戰略,透過構建「金融+資管+醫養」大民生工程,來支援國家醫養保障三支柱建設,正在成爲大民生工程的核心骨幹企業。
保險業務是泰康的基石,泰康堅持發展長期期繳業務,持續優化業務結構,質量並舉,透過遍佈全國的3900個線下實體網路、線上網路平臺以及70萬行銷員隊伍,支撐起泰康的持續健康發展。泰康養老社區領先的醫養融合模式、優質的服務受到市場青睞,將虛擬保險產品與實體醫養服務相融合的「幸福有約」產品打開了中產人羣養老、健康、財富管理的巨大市場之門,爲泰康積累了一大批長期、忠實的客戶。
泰康資產投資收益持續市場領先,2007年至2017年資產年均投資收益率達8.26%,超越保險業平均收益率近三個百分點。泰康積極參與高鐵、石油管道、核電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資產超12000億元,退休金管理規模超過2000億元,成爲中國市場最大的退休金投資管理人之一。
十年來,泰康加速全國醫養產業體系佈局,至今已經在全國佈局12 個大型醫養融合養老社區、3個大型醫療中心,建構口腔和婦兒兩大專科醫療體系,並透過投資於廣泛的醫療、治療、人工智慧、製藥、醫療器械和健康大數據企業,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大健康生態體系。
未來,泰康將繼續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尤其是健康險與養老保險,促進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發展。同時將保險支付體系與醫養服務體系的融合不斷推向深化,打造「保險+醫養」生態閉環,引領服務業和供給側改革,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挑戰,助力民生髮展,服務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