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敘利亞各地爆發多起抗議

阿拉伯聯盟觀察團的到來鼓舞了反政府人士
2011年12月31日

Lex:「阿拉伯之春」尚未結束

獨裁政權垮臺可能使整個阿拉伯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得到提高,但這需要時間。目前大多數爆發革命的國家仍不穩定,投資者應耐心等待。
2011年12月30日

躁動的阿拉伯青年

突尼西亞青年布阿齊茲的自焚,引發了「阿拉伯之春」。這是阿拉伯青年一代對傳統政治精英的反叛。但他們缺乏耐心,任何不滿都會讓他們重返街頭。
2011年12月29日

全球民主新悖論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2011年的主線是民主的推進和民主國家的失敗:阿拉伯獨裁者紛紛垮臺;西方民選領袖則深陷危機。這是全球新格局中出現的新悖論。
2011年12月21日

埃及:夢想與現實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許多西方人曾對「阿拉伯之春」抱著一廂情願的幻想,但從埃及選舉中勝出的卻是伊斯蘭組織,西方是否應該對此感到恐慌?
2011年12月16日

政治強人不能代替民主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學者科胡特:民主制度也可能會決策緩慢、令人失望,然而它仍然是團結各個階層、解決爭端和創造繁榮的最優越的方法。
2011年12月14日

阿拉伯民主的三個敵人

戴維•加德納:伊斯蘭主義、宗派主義和民粹主義是阿拉伯民主發展道路上的三大幽靈。突尼西亞的選舉可能爲推翻獨裁政權的各個阿拉伯國家樹立榜樣。
2011年11月3日

FT社評:突尼西亞選舉令人鼓舞

1月,突尼西亞人趕走了獨裁者本•阿里,震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上週日,突尼西亞舉行了選舉。現在的任務是,讓民主憲政在這個長期喪失自由的國家裏紮根。
2011年10月27日

突尼西亞首次舉行民主選舉

突尼西亞復興黨贏得大約三分之一選票,有望成爲制憲議會中最大的政治力量
2011年10月25日

2011:憤怒之年?

FT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阿拉伯之春、雅典抗議、馬德里靜坐、倫敦騷亂、印度絕食……2011年正成爲全球憤怒之年。但是,這一模式存在著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外——那就是美國。
2011年9月1日

阿薩德不倒,抗議難止

FT國際事務編輯戴維•加德納:中東各國之所以對阿薩德政權轉變態度,不只是因爲它們對該政權深惡痛絕,還因爲它們越來越堅信,該政權行將滅亡。
2011年8月15日

沙烏地手段不高明

前CIA伊斯蘭政治戰略分析項目負責人納赫利赫:沙烏地干涉海灣國家內政、打擊該地區什葉派的做法,可能導致更多的暴力,損害西方在海灣的切實利益。
2011年8月9日

阿拉伯民主需要錢

前聯合國常務副祕書長馬洛赫-布朗:當政治獵殺運動變得沒完沒了時,左右最終結果的可能是經濟狀況。外交手段不起作用時,金錢就開始顯靈。
2011年7月25日

阿薩德自掘墳墓

阿拉伯改革行動執行理事庫德瑪尼:阿薩德政權慣於利用敘利亞各教派間的隔閡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長遠來看,此舉可能給該政權的生存製造最大的麻煩。
2011年6月17日

援助突尼西亞事半功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推動民主事業方面,突尼西亞所做的貢獻,超出了西方在中東地區的任何軍事行動。援助突尼西亞的回報率,會比伊戰高出百萬倍。
2011年6月8日

阿拉伯之春:憂喜參半?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從歷史長河的視野看,維持阿拉伯世界的原狀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但短期來看,舊阿拉伯秩序的瓦解有可能導致戰爭和國家分裂,爲伊斯蘭激進分子提供新的機會。
2011年5月12日

西方應明確支援中東民主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阿拉伯之春是一個重大時刻,西方需要調整思維模式,將目光越過一系列威脅,看到巨大的機遇。
2011年5月10日

敘利亞用高壓換穩定

FT記者魯拉•哈拉夫:在今天中東的政治氣候下,任何政治開放之舉,對敘利亞而言,都意味著這個依賴安全和諜報機構的政治體制開始走向終結。
2011年4月14日

阿拉伯之春:誰最不安?

FT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對西方世界而言,「阿拉伯之春」帶來的訊息好壞參半。好訊息是:這是阿拉伯世界的1989年;壞訊息是:美國和歐盟是今天的蘇聯。
2011年4月8日

德國「棄權」不負責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施特爾岑米勒:對利比亞採取行動的法律依據十分清晰,如果安理會不行使「保護責任」,那麼聯合國殘留的公信力也會蕩然無存。德國投棄權票是錯誤的。
2011年3月31日

「阿拉伯之春」的陰影

隨著要求民主的呼聲越來越多地與混亂和流血衝突聯繫在一起,如果西方的軍事幹預被卡扎菲長期拖延下去,或是利比亞出現東西分裂,「阿拉伯之春」就可能蒙上陰影。
2011年3月22日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