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竊聽

「斯諾登效應」將改變歐洲

德國工業聯合會首席執行長克貝爾:我們有一天回首往事時,或許會發現2013年是歐洲工業、研發以及安全政策的轉折點。經濟歷史學家或許會忍不住將此稱爲「斯諾登效應」。
2013年7月8日

爲何世界對斯諾登關上大門?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會接納斯諾登。既然美國監聽他國資訊幾乎已是衆所周知,爲何要爲一個自詡的「揭密者」而與美國作對?
2013年7月5日

美國「地毯式」監聽要不得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海斯伯格:傳統監視與用魚叉捕魚類似,目標是某特定資訊。但美國的監聽活動已變成產業性了:向全體民衆撒下了史無前例的大網。這不但威脅國際關係,還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2013年7月5日

歐盟威脅中止與美國的數據共享協議

大西洋兩岸因美國監聽活動而產生的矛盾驟然升級
2013年7月5日

斯諾登擊碎美歐數據分享夢?

四年來,美國的高級官員一直在對歐盟開展強力遊說,試圖能讓美歐在情報活動中廣泛合作。但隨著斯諾登的出現,這些小心而艱苦的外交努力可能功虧一簣。
2013年7月4日

歐巴馬跌破幻象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隨著屢次政治食言和「棱鏡門」的發酵,世界對歐巴馬的崇拜終於開始瓦解。但如果說他只是個欺世惑衆的騙子,也不對。歐巴馬原本就不該是自由派寄託幻想的對象。
2013年7月3日

歐洲對待間諜技術的道德困境

雖然歐洲政界對美英的竊聽行爲大爲光火,但要說製造和出口間諜設備的能力,沒有多少地方能趕得上歐洲。有專業人士抱怨,歐洲政府一面大力投資網路安全,一面又對出售駭客技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2013年7月3日

馬丁—斯諾登的「前車之鑑」?

在美國全球追捕斯諾登之際,另一位被引渡回美國的內幕交易嫌疑人特倫特•馬丁的遭遇引發關注。他的律師稱,馬丁在香港等待引渡時曾受「非人折磨」。
2013年7月2日

斯諾登向俄羅斯申請庇護

普丁開出的收留條件是:「他必須停止損害我們的美國夥伴」
2013年7月2日

「竊聽風雲」惹怒奧朗德

法國總統強烈抗議美國對歐洲盟友的監視行爲,並暗示歐美貿易談判可能因此受損
2013年7月2日

「棱鏡門」最新爆料引發歐盟官員震怒

德國媒體稱,美國情報機構對歐盟辦公室進行竊聽並侵入內部電腦網路
2013年7月1日

歐巴馬:不值得爲斯諾登討價還價

稱美國不會爲爭取遣返洩密者而影響其它國際合作
2013年6月28日

歐盟對英國監聽項目表示關切

歐盟司法專員致函英國外相,要求詳細澄清英國間諜活動的規模與範圍,以及這些活動是否違反了歐盟私隱法規。
2013年6月27日

普丁:俄羅斯不會引渡「自由人」斯諾登

俄羅斯總統承認,斯諾登仍然滯留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的轉機區域
2013年6月26日

白宮:放走斯諾登將損害美中關係

白宮發言人稱,無法接受這「只是香港某個移民官員的技術決定」
2013年6月25日

斯諾登向厄瓜多申請避難

被控洩密的美國前情報人員斯諾登已離開香港,抵達俄國首都莫斯科,並向厄瓜多提出了避難申請。
2013年6月24日

中國官媒就「棱鏡門」抨擊美國

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在英文社評中表示,長久以來試圖扮演成網路攻擊無辜受害者的美國,實際上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首惡,並要求美國給世界一個解釋。
2013年6月24日

斯諾登牽動大國外交?

斯諾登經由俄羅斯轉赴第三國,已引發美國與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可能被視爲其主要地緣政治對手的大國間的外交糾紛。
2013年6月24日

美國失去網路道德制高點

FT專欄作家皮林:斯諾登徹底改寫了美中網路間諜問題的辯論形勢。美國一些最強大的科技公司被曝經常被迫聽命於政府,這讓美國先前對中國企業的指責顯得虛僞。
2013年6月22日

美國權衡是否就駭客行爲起訴外國官員

但因自己的「監控門」醜聞爆出,此舉可能會使美國在外交上陷入尷尬
2013年6月20日

美國政府試圖規避憲法

哈佛法學院教授本科勒:美國「資訊監控門」顯示,美國政府利用了法律保護體系中的一個漏洞。我們需要開展一場透明的辯論,以幫助美國情報蒐集計劃的全球無辜受害者。
2013年6月19日

蘋果公佈美國政府數據索取細節

稱最常見的請求來自警方,因爲他們在調查犯罪、尋找失蹤兒童等
2013年6月18日

就斯諾登案中國首次打破沉默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要求美國解釋斯諾登曝光的網路監視活動
2013年6月18日

從曼寧洩密案看「叛國」

《旗幟週刊》高級編輯考德威爾:美國既是一個民主共和國,又要承擔帝國的責任,士兵曼寧向維基解密網站的洩密案凸顯出這種雙重身份的衝突。
2013年6月17日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