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北京太廟迎來英國當代雕塑

薛莉:雖然太廟殿內光線略暗,但卡普爾覺得自己的鏡面雕塑與這座古老宮殿十分和諧,就像天生屬於這裏的。
2019年11月29日

巴黎當代藝博會:兩家中國展商

張璐詩:創辦於1974年,如今法國畫廊佔三成,當代藝術佔比一成。非洲、中東畫廓成長強勁,中國畫廊只有兩家。
2021年10月28日

陳東昇和他計劃中的泰康美術館

房方:陳東昇宣稱要做「中國MoMA」。隨著泰康美術館的正式啓動,這一宏偉構想引發中西方藝術圈內外人士的期待與矚目。
2019年6月14日

威尼斯雙年展:歐洲老錢的影響力

Luning Wang:威尼斯老錢家族透過當代藝術項目修繕維護城市文化遺產,緩解大量遊客對城市文化的衝擊。
2019年6月19日

臺灣藏家曾文泉:從電影人到策展人

曾文泉認爲自己更接近藝術贊助人的角色,現階段他更關注登上國際舞臺的亞洲藝術家,並持續在臺灣策劃展覽。
2019年5月10日

藝術大師設計面料?

非非馬:畢加索、安迪•沃霍爾、達利都曾設計過面料或時裝。曾經,時尚與藝術的融合,並不只為商業利益,而是透著理想主義色彩。
2019年4月29日

伊朗末代王后的藝術收藏

Luning:1979伊斯蘭革命後法拉赫王后四處流亡,她40年前主導的價值30億美金的西方現當代藝術收藏現重見天日。
2019年4月26日

NASA駐村藝術家的VR作品《登月》

宋佩芬:格萊美獎得主安德森在NASA尋訪兩年,發現大多數太空科學家面對宇宙,也和她一樣,不知道在尋找什麼。
2019年4月19日

應青藍:讓藝術成爲中國大都市的門面

2013年,首屆Art021藝博會請到了29家畫廊;去年,Art021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03家頂級畫廊,成爲中國當代藝術界盛事。
2019年4月8日

臺灣藝術市場大有可爲

首屆臺北當代藝博會讓世界關注臺灣收藏市場。臺灣收藏歷史悠久,品類廣泛。大多畫廊主期待藝博會帶來變化。
2019年1月25日

珊珊來遲的臺北當代藝博會

成功創辦香港藝博會、並執掌過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任天晉新創立臺北當代藝博會,讓臺灣藝術市場走向國際化。
2019年1月22日

「網紅展」V.S.好展覽

Luning Wang:「網紅展」以「出片效果好」爲目的;好展覽也有被稱爲「網紅展」的。兩者如何辨別?
2019年1月18日

一個西方視角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劉裘蒂: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的《1989年後的藝術與中國》,是美國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2017年12月25日

創辦亞洲藝博會的法國藏家

張璐詩:亞歷山德拉認爲,歐洲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印象還停留在市場泡沫上。但她覺得中國當代藝術正走向成熟。
2021年10月28日

當代藝術遇到「深圳速度」

馬繼東:夏季風力排質疑,在深圳設立「蜂巢」的第一家分支。深圳的新藏家開放與接納的程度,讓他感到驚喜。
2017年9月5日

李景漢:讓藝術紓解白領人生的忙與煩

曾以開辦北京「四合苑」、上海「外灘3號」等畫廊而享譽中國當代藝術圈的李景漢,最近將畫廊開進了北京CBD,目標從富貴人羣轉向了高級白領。
2017年9月1日

500萬人民幣該買什麼藝術品?

馬繼東:博洛尼CEO蔡明最近決定,他打算連續三年,每年拿出500萬元,給女友買畫。那麼,怎麼買最有價值?
2017年6月1日

中國當代藝術中心會是上海嗎?

馬繼東:雖然北京有天然優勢,但過去幾年,上海在藝博會、美術館、展覽和新藏家上都更勝一籌。
2017年5月16日

與FT共進下午茶:畫商沃斯夫婦

這對當代藝術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主夫婦,正準備更積極地進入中國。面對熱鬧又浮躁的中國市場,他們做好準備了嗎?
2017年3月27日

讓中國企業家創作當代藝術?

馬繼東:半年多前,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梓木接到藝術家朋友鄒操電話,請他赴英國參與一次特別的航海計劃。
2017年2月28日

電車廠舊址的特納獎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璐詩:歐洲當代藝術重要獎項特納獎由英國一羣有錢有閒的藝術愛好者創辦。特納獎的操作十分特別,得獎作品也常有爭議。
2021年10月28日

中國影像藝術家曹斐紐約辦展

曹斐的影像作品充滿傷感,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提出了尖刻批評。《誰的烏托邦?》、《La Town》等作品對中國城市的暴力轉型發出了怒吼。
2016年6月2日

品牌該以什麼姿勢植入藝術?

BMW集團15年起設立「BMW藝術之旅」,贊助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新藝術家,BMW的角度是「旅程」。大衛杜夫、瑞銀、古馳、路易威登贊助藝術也各有創意。
2016年5月27日

曼哈頓的中國當代藝術

FT中文網撰稿人宋佩芬:中國早已脫離了自行車的形象,中國藝術家也擺脫了政治符號。但即使全世界都聚焦中國,也只是看到瞬間的一小部分。
2014年4月4日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