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怎樣講氣候故事,能讓讀者「心動」

崔箏:氣候報導越來越多,你真的能讀進去嗎?有人情味的好故事,是打動讀者、激發氣候行動的關鍵。
2023年5月14日

煤電是中國製造業第一大省拉動經濟和電力保供的「良藥」嗎?

張小麗:中國製造業第一大省廣東,正試圖以拉動經濟、滿足當地電力需求和促進節能減排等名義上馬大量新煤電。
2023年5月7日

歐盟《淨零工業法案》對中國新能源企業意味著什麼?

尤曉鶯:這項旨在刺激歐盟本土清潔技術製造業發展的提案會不會造成貿易壁壘?來自一線的中國企業和歐洲專家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2023年4月23日

煤炭與可再生能源雙增:中國減排走向何方?

柳力:中國乾淨能源裝機創下新高,但新建燃煤電廠數量也大幅增加。當乾淨能源成長超過能源需求成長時,中國將實現碳達峯,可能會在2024年。
2023年4月16日

從俄亥俄州事件比較中美環境應急的異同

劉伊曼:面對重大環境事件,美國聯邦環保局在響應機制啓動、環境監測、汙染賠付和資訊公開等方面的做法,爲中國環境應急提供了一個樣本。
2023年4月9日

爲什麼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引發了煤炭的進一步擴張?

張樹偉:中國近年來可再生能源裝機成長迅速,但煤電與可再生能源綁定發展的模式拉動了額外的煤電投資,這爲減排帶來挑戰。
2023年3月27日

西北暖溼化下,一個生態農莊面臨的挑戰

姜夢楠:雖然網路上流傳著「西北暖溼化利好農業」的聲音,但對當地農業來說,已經種植的耐旱作物產量和品質可能會下降,病蟲害也可能增多。
2023年3月19日

兩會前瞻:中國各省計劃同時推進煤炭產業和乾淨能源發展

尤曉鶯:各省發佈的工作報告顯示未來一年內各省級行政區將同時關注煤炭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可以預示全國兩會可能討論的一些要點。
2023年3月5日

俄烏戰爭並未導致歐盟化石燃料消費增加

柳力、龍迪:隨著水電和核電供應正常化,以及更多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產能上線,今年煤炭消耗量將進一步下降。
2023年2月26日

歐盟「綠色關稅」將如何影響中國碳市場?

尤曉鶯:專家預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成爲推動中國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發展的「外部激勵」,進而抵消一些長期影響。
2023年2月12日

中國如何將在線監測與公衆參與結合來治理汙染?

牛雨晗: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在線排放連續監測系統,但這套系統需要公衆的幫助纔能有效運用在企業汙染治理中。
2023年2月6日

《溼地公約》如何塑造了中國溼地保護?

胡博翔、單詩堯:自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以來,中國的溼地保護體系在履約的促進和影響下逐漸成型。
2023年1月16日

研究:氣候變化加劇了2021年的河南暴雨

夏志堅:中國科學家的歸因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了2021年的河南暴雨災害,而未來發生更嚴重災害的風險正在系統性地增加。
2023年1月8日

從霧霾到「雙碳」,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尋求轉型

林孜:隨著氣候變化成爲中國最重視的環境議題,一些曾在霧霾治理上發揮重要作用的環保組織發現它們需要新的思路來參與氣候治理。
2023年1月3日

中國如何爲氣候「損失與損害」做出貢獻?

尤曉鶯:專家表示,由於中國面臨向各國支付氣候相關損害賠償的壓力,大量的非資金捐助可能有助於展示其領導力。
2022年12月25日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三年後,如何實現初衷?

蔣亦凡: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已得到確認,但當被以國家意志堅決推行時,還是引發民間疑慮。三年後,垃圾分類怎麼樣了?要實現初衷,還應該做什麼?
2022年12月19日

COP15生物多樣性大會:六大關鍵問題待解

高麗娜、崔曉晗:保護30%陸地和海洋的目標能否透過?如何向發展中國家分配資源?中國如何在談判中發揮領導力?
2022年12月11日

「損失與損害」基金:COP27氣候大會唯一戰果

喬伊迪普:COP27唯一拿得出手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基金,爲貧窮國家因氣候變化而遭受的損失與損害買單。基金的具體運作細節仍有待日後討論。
2022年11月27日

研究:碳排放的未來社會成本三倍於當前假設

諾里斯:新的研究發現,美國爲碳排放造成的損害設定的價格過低,這意味著人們低估了減排的收益。
2022年11月25日

四川電荒凸顯電力系統改革痛點

夏志堅:中國連續兩年遭遇「電荒」衝擊,專家認爲推進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和需求側響應機制比單純加建電站更爲重要。
2022年11月14日

追隨大禹的足跡:歷史地理學者馬瑞詩談黃河

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馬瑞詩討論了她去年出版的黃河環境史著作,以及書中洞見與當下的聯繫。
2022年11月6日

防治光汙染需納入更多生態考量

牛雨晗:上海出臺的環境法規首次包含光汙染治理內容,但要減少光汙染對候鳥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影響,仍有待在科學基礎上採取針對性政策措施。
2022年10月30日

極端天氣下,中國製造業和基建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夏志堅:剛剛過去的夏天,中國製造業重鎮飽受極端天氣衝擊,工業與基建的氣候適應問題已被納入國家戰略。
2022年10月23日

墨爾本大學王耀麟:極端天氣時代,千萬別高估調水的作用

長期研究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地理學者王耀麟表示,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不是工程調水可以解決的,因爲它的規模大,影響區域具有不確定性。
2022年10月16日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