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各大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無法將它們在中國投資的公司予以出售或上市,政府整頓首次公開發行(IPO)以及經濟放緩導致外國投資者的資本被困在了這個國家。
根據Dealogic的數據,在擁有在華業務的前十大全球私募股權投資集團中,沒有哪一家留下了在今年內將一家中國公司上市或者透過併購交易售空所持股權的記錄。
這是至少10年來頭一個出現這種情況的年份,儘管自從2021年中國出臺限制企業上市能力的新規以後,私募股權投資集團退出投資的步伐就出現了放緩。
能否將所投公司出售或上市對收購集團很重要,它們通常在收購公司後的三到五年內完成退出,目的是爲養老基金、保險公司以及其他提供資金的機構帶來回報。
難以將所投公司出售或上市,實際上導致那些投資機構的資金被鎖死,使得未來回報存在不確定性。
「PE投資者的圈子中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覺,認爲中國也許不像人們曾經以爲的那樣具有系統可投資性,」香港私募股權投資集團開源資本(Kaiyuan Capital)首席投資官陸修泉(Brock Silvers)表示。
他表示,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在中國正面臨著「退出策略在多方面被削弱」的情況,影響因素包括經濟放緩和國內監管壓力。
過去20年裏,隨著中國經濟快速成長,許多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紛紛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擴張業務。全球養老基金及其他機構將大把資金投向這個國家,希望從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分一杯羹。
Dealogic的數據顯示,上述的前十大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在過去10年裏總共在中國投資了1370億美元,但退出的總額僅爲380億美元。這些集團自2022年年初以來在中國做出的新投資僅爲50億美元。
在全球範圍內,收購集團退出投資的步伐也一直在放緩。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一份報告,今年上半年總退出額下降了26%。
但是,從中國投資中退出的步伐卻是陷入了停滯。這使得一些把資金配置給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的養老基金對中國敞口抱著更爲謹慎的態度。
「理論上,你現在(在中國)可以便宜買入,但你需要問清楚,如果你無法退出,或者如果你必須更久地持有投資,會有什麼情況發生,」某大型養老基金的一位私募市場專家說道,該養老基金目前沒有在中國投資。
一家會把資金投給私募股權基金的大型投資集團的一位高階主管表示,對於中國,他們「預計至少兩三年內不會有大量的退出交易」。
這些數據涵蓋了黑石集團(Blackstone)、KKR、CVC、TPG、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殷拓(EQT)、安宏資本(Advent International)和阿波羅(Apollo),這是過去十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籌資規模計10家最大的收購集團,不包括那些沒有在中國進行交易的集團。該數據不包括黑石集團的房地產交易。
私募股權公司有時會在不披露的情況下買賣公司,數據中可能遺漏任何此類退出。這些公司均不予置評。
除中美關係緊張和中國經濟放緩外,套現困難一直是阻礙國際收購集團在中國投資的主要因素之一。
原霸菱亞洲(Barings Private Equity Asia)創辦人莊佳誠(Jean Salata)今年6月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交易「門檻高」的原因之一是投資者所問的:「5年後這些投資獲得流動性有多容易?」總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殷拓集團於2022年收購了霸菱亞洲。
外國收購集團過去常常依靠讓中國企業在美國或其他國家上市,以便在幾年後退出投資。但自2021年打車應用滴滴(DiDi)在紐約首次公開發行(IPO)後遭到打擊以來,北京方面對境外上市實施了新的限制。此後上市活動明顯放緩。
截至11月底,今年中國境內IPO總額僅爲70億美元,去年爲460億美元——這已經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值。
在這一打壓下,收購集團不得不尋找其他選擇,比如將所持股份出售給國內和跨國公司以及其他收購集團。但海外買家有時並不情願,部分原因是美國對中國內地的政治審查更加嚴格。
去年,凱雷將其持有的麥當勞(McDonald』s)中國業務的少數股權賣回給了這家美國速食零售商,這也是這10家公司近期爲數不多的退出案例之一。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中國經濟繁榮時期,有數十宗透過上市和併購實現退出的案例,外國私募股權在推動中國內地投資活動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執行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11月在香港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投資者對在中國部署資金「主要持觀望態度」,原因之一是「資金一直很難撤出」。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