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在海外尋找新的成長點,以至於2023年以及2024年被稱爲中企出海元年。這種說法確實很好地概括了這兩年來中國產業升級中向外生長的趨勢。但實際上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要早於這個時間點,出海是伴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一直都在進行的,這一點,已經出海整整20年的聯想算是其中最爲引人注目的例子。
10月30日,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的「領航者征途:2024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中,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覆盤了聯想從完成併購IBM,這一被喻爲「蛇吞象」的交易開始的20年出海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楊元慶由衷感慨:「出海是聯想做過的最正確的戰略抉擇之一。」他總結道,20年的全球化爲聯想帶來了年營收18倍以上的成長,如今聯想全球擁有18個研發基地和30多家制造工廠,在全球180個市場開展業務,75%以上營收來自於海外。
不過,跟20年前的聯想相比,當下的國內和國際環境又有了很大的變化。
「國內的投資回報率已經下降比較多,我們爲了保成長,投資又帶來了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簡單地說就是國內卷得非常厲害的情況下,我們就要開拓投資的領域,一個自然的方向就是向全球來進行投資。」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這樣來概括當下出海的必要性。
而在國內環境如此的背景下,國際環境也有所變化,白重恩表示,在現在的背景下,繼續靠出口解決我們的需求問題越來越難。現在我們看到的貿易摩擦會越來越多,一部分由於地緣衝突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中國的製造業成長很快,全球不能夠很快地適應,全球要吸收我們這樣的一個大的變動有一定難度。「我們除了出口產能以外,當然不希望我們僅是出口產能」。
出口或許可以成爲出海的第一步,但是中企出海不能僅限於出口。尤其是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很難,走出去在當地紮下根來更難。此時世界正處於一個全球貿易格局、產業鏈價值鏈重構與技術變革浪潮交匯的關鍵時刻,內外部環境充滿挑戰。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兼首席市場官喬健表示:「只有環環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抵抗逆全球化的風險。」,她將此形容爲「內嵌力」,並稱之爲聯想國際化成功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點。
在楊元慶看來,作爲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開拓海外市場、提升企業爭力的有效路徑。但光「走出去」是不夠的,中國企業還需要加速「走進去」和「走上去」。就這一點,聯想作爲出海方面的「老大哥」將其中的經驗集合爲一本書:《出海:聯想全球化20年實戰方法論》。而在活動現場,楊元慶首度對聯想全球化20年的實戰方法論進行了提煉,總結了全球供應鏈、全球研發體系及全球市場行銷體系三大關鍵支柱,以及數位化與ESG兩大基座,他認爲,這將是每一家出海的中國企業需要鍛造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