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8.86,"text":"人類對自己的近親黑猩猩的觀察表明,黑猩猩有著天生的殘忍,只要鄰近部落的黑猩猩落單,它們就會乘機把它殺死,手段可以極爲恐怖(張巖,《中評網》,2016)。"},{"start":23.259999999999998,"text":"這不是理性的行爲,而似乎是先天的本能。"},{"start":27.139999999999997,"text":"想起我們是它們的近親,都同屬猿類,就可以想像這種由基因決定的行爲一定也殘存在我們體內。"},{"start":35.58,"text":"人類的很多個案表明,當他們殘害別人時,似乎是被異己的力量控制著。"},{"start":41.76,"text":"在英國電視片《法律與秩序》中,有一個小男孩打死了比他還高的朋友。"},{"start":47.989999999999995,"text":"辯護律師以他的父親是殺人犯證明他身上有壞的基因,因而打死人不應由他負責。"},{"start":55.849999999999994,"text":"將這一觀點推而廣之,人類可以不爲他們的所有暴力罪惡負責,因爲人類身上帶著與黑猩猩相同的基因。"}],[{"start":64.69999999999999,"text":"假定這是真的,是否意味著人類的世界永久和平理想永遠無法實現?"},{"start":71.13,"text":"似乎也不是。"},{"start":72.72999999999999,"text":"近些年頗有一些學者持有樂觀看法,他們從人類歷史中發現,雖然近代以來的戰爭越打越大,但平均而言,因戰爭而死的人的比率在減少。"},{"start":84.99,"text":"見下圖。"}],[{"start":86.28999999999999,"text":"圖1 從公元前10000年到2013年的暴力死亡率"}],[{"start":null,"text":"
"}],[{"start":91.07,"text":"資料來源:莫里斯,《戰爭》,中信出版社,2015, 第481頁。"}],[{"start":97.77,"text":"令人驚奇的是,一些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將這樣一個死亡率減少的變化歸功於戰爭,這樣一個以殺死對方爲目的的人類羣體行爲。"},{"start":108.47999999999999,"text":"如莫里斯認爲,正是因爲戰爭才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合併,更大規模社會體內部的暴力行爲明顯減少。"},{"start":117.19,"text":"然而,這種說法的明顯破綻在於,人類社會體的合併而形成更大規模,並非只有戰爭一途,仍可透過和平談判形成聯盟的形式。"},{"start":128.79,"text":"而且更大的更復雜的社會體的有效運轉更依賴於人類社會的組織制度和技術的發展,其核心原則恰是要用和平手段替代暴力手段解決人們之間的利害衝突。"},{"start":141.97,"text":"如果只有戰爭能力,而無這種組織能力,大規模的社會體是無法持續的。"},{"start":148.58,"text":"如蒙古帝國曾透過戰爭征服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但卻駕馭不了這麼大的版圖,統治時間相對短暫。"},{"start":157.91000000000003,"text":"更不用說,在蒙古帝國統治時期,在中國或歐亞其它國家,文明還出現了短暫的倒退。"}],[{"start":166.07000000000002,"text":"近代以來的歷史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start":169.67000000000002,"text":"二戰以後確實有一個相對長的和平時期,但二戰的結果並沒有出現比以前更大的社會體,甚至有些大的帝國——如英帝國卻因此瓦解了,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運動使許多國家從過去的殖民帝國中獨立了出來。"},{"start":187.10000000000002,"text":"二十世紀末的蘇聯東歐鉅變也使許多國家分裂了,如蘇聯、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start":194.95000000000002,"text":"因而戰爭不一定要形成更大社會體。"},{"start":198.39000000000001,"text":"後者也不一定是暴力死亡率降低的唯一原因。"}],[{"start":202.60000000000002,"text":"再有就是一個道德判斷問題。"},{"start":205.36,"text":"用平均的暴力死亡率來說明人類的境況變好了,是一個殘酷的說法,因爲在平均數後面是真實的人。"},{"start":214.25,"text":"按照莫里斯的說法,這些死去的人就是人類獲得更美好社會的成本,但是,誰該是成本呢?"},{"start":222.41,"text":"例如,把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死去的人與整個世紀的人口平均,得出了二十世紀有著前所未有的和平的結論,這只是一個數字遊戲。"},{"start":234.01999999999998,"text":"如果把時間縮短到從1931年到1945年的時間段中,暴力死亡率該是多少呢?"},{"start":241.55999999999997,"text":"按當時人口23億計算,戰爭導致7000萬人死亡,暴力死亡率約爲3%。"},{"start":249.04999999999998,"text":"如果我們對某一代人說,爲了以後人類的幸福,請你們忍受暫時的3%的高死亡率,他們同意嗎?"}],[{"start":257.53999999999996,"text":"如果再把戰爭死亡率放到那些進行戰爭的國家中,情況就更嚴重。"},{"start":263.67999999999995,"text":"二戰時波蘭傷亡比例24.2%,死亡比例21%。"},{"start":269.7699999999999,"text":"蘇聯傷亡比例33.3%,死亡比例14.4%。"},{"start":275.75999999999993,"text":"德國傷亡比例39.4%,死亡比例11.26%。"},{"start":281.55999999999995,"text":"日本傷亡比例9.2%。"},{"start":284.41999999999996,"text":"死亡比例3.86%。"},{"start":287.16999999999996,"text":"中國傷亡比例7.3%,死亡比例3.75%。"},{"start":292.56999999999994,"text":"讓這些國家的這一代人爲世界其它國家的後代人的幸福付出代價,似乎也很荒誕。"}],[{"start":299.7199999999999,"text":"當然,有一點我是同意的,即更大規模的社會體會控制和消除較小社會體之間的暴力衝突,減少在常規時期的暴力死亡率。"},{"start":310.6699999999999,"text":"這是因爲,假定社會體之間是平行的,它們如有利害衝突,不見得完全可以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如果談判失敗,一般只有動用武力。"},{"start":322.8499999999999,"text":"有些時候,由於積怨太深,談判幾乎很難達成一致,於是暴力衝突就永遠不會消除。"},{"start":330.88999999999993,"text":"如現在的巴以衝突。"},{"start":332.9699999999999,"text":"所以解決巴以問題的兩國方案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start":337.75999999999993,"text":"如果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能夠在一個國家內談判,也許反而能解決問題。"},{"start":344.0399999999999,"text":"這是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巴勒斯坦作爲英國的託管國時,我們能看到的情景,即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大體可以和睦相處,如在奧茲的《愛與黑暗的故事》中描述的那樣。"}],[{"start":358.0699999999999,"text":"然而,這種更大規模社會體帶來的在其內部的暴力衝突的減少,卻是以更大社會體之間的更大規模的戰爭作爲補充。"},{"start":367.8599999999999,"text":"從古至今,我們看到的是戰爭越打越大。"},{"start":371.5899999999999,"text":"從部落間的幾十人,到城邦間的幾百人,再到小國間的幾千人,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幾萬人,幾十萬人,再到現代戰爭,一次幾百萬人投入戰爭。"},{"start":384.3699999999999,"text":"不僅是軍人的死亡,而且是平民的死亡。"},{"start":388.20999999999987,"text":"平民不是因打仗而「附帶」地受到了傷害,而他們本身就是戰爭目標,如對城市的地毯式轟炸和原子彈攻擊。"},{"start":397.40999999999985,"text":"不打仗則已,打起仗就成千上萬人死去。"},{"start":401.36999999999983,"text":"這對一代人來講就是不可承受的。"}],[{"start":404.4499999999998,"text":"整理一下,我們可以把前面那張平均數的圖改成下面這張圖的樣子,平均數是不變的。"}],[{"start":411.8899999999998,"text":"圖2 變型的暴力死亡率圖"}],[{"start":null,"text":" "}],[{"start":414.5699999999998,"text":"即使我們接受莫里斯的假設,每次戰爭都會帶來人類社會的政治整合,結果是常規時期的暴力死亡率下降,甚至兩次大戰之間的時間間隔也越來越長,但隨著社會體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體之間的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start":433.0099999999998,"text":"人類從平均數看來是安全了許多,但如果某一次戰爭的規模大到毀滅全人類,就不會有以後的人口了,也就不會有以這些不存在的人口作分母來降低戰爭死亡的平均數了。"},{"start":446.91999999999985,"text":"這顯然不是簡單的演繹,而是有現實的危險存在,這就是核武器的出現和發展,已經可以毀滅全人類了。"},{"start":456.20999999999987,"text":"所以,僅以平均數來討論戰爭死亡率是不行的。"}],[{"start":460.89999999999986,"text":"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針對人類體內的好鬥基因,用社會體合併的方式並不能最終解決問題,而只能將問題積累起來推到以後,而且會面臨更大的戰爭,也就是說,人類的政治制度和技術只能用來壓制普通人的好鬥基因,卻不能消除好鬥基因,也不能用來壓制那些掌控利維坦的人的好鬥基因。"},{"start":486.3899999999999,"text":"利維坦每提高一個規模等級,好鬥基因就會上升到這個層級。"},{"start":491.9899999999999,"text":"因而,只要我們承認好鬥基因無法在短時期內改變,就等於在說,世界永遠不可能實現永久和平。"}],[{"start":500.8899999999999,"text":"但真有這麼悲觀嗎?"},{"start":502.8199999999999,"text":"如果我們不把人類在和平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就歸功於利維坦,也不把希望只寄託於巨大國家,人類顯然還有其它出路。"},{"start":513.0099999999999,"text":"這就是,人類文明本身的發展。"},{"start":516.1099999999999,"text":"這裏涉及到「文明」的概念。"},{"start":518.5399999999998,"text":"我在多年前的文章「什麼是文明」中說,「文明就是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過去用武力解決的人與人之間的衝突。"},{"start":527.4899999999999,"text":"文明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start":530.8299999999999,"text":"(盛洪,《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5期。"},{"start":535.1299999999999,"text":") 在人類歷史中,文明表現爲具體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經典,它不是抽象地闡明原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地影響和塑造著每個人頭腦中的文化觀念,使之形成某種精神定式,具有著僅次於人類基因本能的作用。"},{"start":553.2799999999999,"text":"當好鬥基因發生作用時,這種文明的精神定式會加以抵消、弱化以致消除。"},{"start":560.4399999999998,"text":"這是人類的暴力死亡率減少的更根本的原因。"}],[{"start":564.3799999999999,"text":"我們能找到的證據就是,軸心時代前後形成的經典中,都包含了「愛護生命,不要殺人」的原則。"},{"start":572.3599999999999,"text":"如《摩西十誡》的第六條說,「不可殺人」;《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start":578.9999999999999,"text":"耆那教的創辦人大雄強調「戒殺」;佛說「衆生平等」;孔子說「仁者愛人」;耶穌說「愛你的鄰居,愛你的敵人」;等等。"},{"start":589.2599999999999,"text":"當然在這些經典出現之前,已經從人類之初就形成了突破親人之愛的文化傳統,這些經典是對這些傳統的總結和提煉,也是強化和提升。"},{"start":601.6099999999999,"text":"這些經典箴言在今天看來似乎只是常識,殊不知正是由於出現了這些文明經典和文化形式,我們今天才會認爲這是常識。"},{"start":612.7699999999999,"text":"在這些經典箴言提出的時期,人們可能由於好鬥基因的驅使,將殺人看成是正常的行爲。"}],[{"start":620.6299999999999,"text":"兩千多年來,這些經典透過家長的薰陶,學校的教育,宗教或文化的儀式性活動,日復一日、潛移默化地進入到普通民衆的心中,經過數百代人的更替,形成了內化於人心的強大文化傳統。"},{"start":636.8699999999999,"text":"這種文化傳統使絕大多數人能夠對抗體內的好鬥基因,更多地採取和平的方式解決與他人的糾紛。"},{"start":645.3999999999999,"text":"這一過程極爲緩慢,但從兩千多年的長時期來看,人類整體上還是不那麼好鬥了,不那麼隨便殺人了。"},{"start":654.0099999999999,"text":"即使是在沒有外在約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start":657.9499999999999,"text":"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明」了。"},{"start":660.8299999999999,"text":"人類的好鬥基因,可以用人爲的文化傳統加以克服。"}],[{"start":665.54,"text":"那麼,問題是,既然如此,爲什麼戰爭越打越大?"},{"start":670.3199999999999,"text":"當然,在上述粗略的描述中,我們沒有談到這些文化傳統的例外原則,即在「不能殺人」的大原則下,還是可以殺人的。"},{"start":680.05,"text":"這些例外是,對於傷害自己或親人的人,對罪犯,對壞人,對侵略者,對異教徒,等等。"},{"start":688.38,"text":"其中有一些是有道理的。"},{"start":690.73,"text":"如一個人要殺死我,我就要自衛,如果不得不殺死對方纔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殺死對方是有道理的。"},{"start":699.28,"text":"對於殺害親人的人,要報仇,當然在國家法律主持公道時要訴請國家來懲罰凶手,但當天下無道,該主持公道的國家不主持公道,個人可以自己復仇。"},{"start":712.8199999999999,"text":"這是儒家的大復仇原則。"},{"start":715.1999999999999,"text":"如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殺害,他自己帶領吳兵攻陷楚國都城,將仇人鞭屍三百。"}],[{"start":722.4599999999999,"text":"對於罪犯,如果罪大惡極,尤其就是殺人之罪,也有殺的道理;但這要在極爲狹小的範圍內。"},{"start":730.55,"text":"暴君可能兼有仇敵和罪犯的雙重性質,如果這個政治領導人直接殺害了一些民衆,他就是他們的仇敵;但對整個社會來說,他就是罪犯。"},{"start":742.2099999999999,"text":"因此,孟子說,「只聞誅一獨夫紂,未聞弒君也」。"},{"start":747.0999999999999,"text":"還有壞人。"},{"start":748.5299999999999,"text":"這個概念很模糊,也就很容易被利用。"},{"start":752.0199999999999,"text":"「壞人」一般被指爲嚴重違反社會道德規則的人。"},{"start":756.4599999999999,"text":"如基督教認爲同性戀是道德敗壞的。"},{"start":760.15,"text":"《聖經》說,「如果一個男人與另一個男人躺在一起,他倆都要處死,他們將被血洗」 (Leviticus 20:13)。"},{"start":769.6,"text":"這似乎就過了頭。"},{"start":771.5,"text":"同性戀者在基督教世界被殺害,只是到了很晚近才被制止。"}],[{"start":777.06,"text":"將罪犯和壞人的例外加在一起,甚至可以對另一個民族或國家大開殺戒。"},{"start":783.7199999999999,"text":"如在耶和華在西奈山給猶太人規定了包括「不可殺人」的《摩西十戒》後,又許諾給猶太人「流著奶和蜜的地方」。"},{"start":793.3699999999999,"text":"但這個地方已經有人生活了世世代代,包括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start":803.7599999999999,"text":"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說,「將這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滅絕淨盡」(《申命記》,20:17)。"},{"start":815.5499999999998,"text":" 原因是他們有罪,也因爲他們不信耶和華自己。"},{"start":819.9799999999998,"text":"因此可以理解,《摩西十戒》中所謂不可殺人之「人」,並不是指所有的人。"}],[{"start":826.4699999999998,"text":"後果最嚴重的「例外」,大概要算殺害異教徒的例外了。"},{"start":831.2099999999998,"text":"在《摩西十戒》中與「不可殺人」並列的,是「不可崇拜別的神」,如果違反了,就可殺掉。"},{"start":838.4999999999998,"text":"當摩西從西奈山拿著《十戒》回來,看見他的以色列同胞們在崇拜金牛犢,耶和華就讓以色列人殺掉這些崇拜別的偶像的人多至三千。"},{"start":850.5099999999998,"text":"這一原則又用於對待所有的異教徒。"},{"start":853.9499999999998,"text":"基督教世界燒死「女巫」多達數十萬人,對於伊斯蘭教的十字軍東征也是有這樣的「例外」基礎。"},{"start":862.1099999999998,"text":"這種宗教的例外原則又可以擴展爲「正義對邪惡」的例外。"},{"start":866.9899999999998,"text":"只要認爲己方爲正義一方,敵方爲邪惡一方,就可以把殺死對方合法化。"},{"start":873.8199999999998,"text":"德國納粹殺死六百萬猶太人,不僅繼承著歐洲基督教的反猶傳統,還是因爲猶太人被描繪爲道德敗壞之人,邪惡之人。"}],[{"start":884.3799999999998,"text":"由異教徒的例外就可以推導出「壞人」的例外,因爲異教徒就很有可能是「壞人」。"},{"start":891.1399999999998,"text":"因爲他們不信本宗教,而本宗教就是教導人們向善和遵守道德的。"},{"start":896.8699999999998,"text":"不信就意味著沒有道德。"},{"start":899.2999999999997,"text":"沒有道德就是道德敗壞之人,也就是壞人。"},{"start":903.3299999999997,"text":"關鍵在於,這種「壞人」不一定侵犯了這些「好人」的領土,或者傷害了「好人」。"},{"start":909.8399999999997,"text":"如歐洲殖民者到美洲殺害印地安人的理由,除了要奪取他們的土地外,就是他們道德敗壞。"},{"start":917.5499999999997,"text":"甚至在相當長時間內,歐洲殖民者認爲印第安人不是人。"}],[{"start":922.9499999999997,"text":"與「壞人」類似,還有一種可以是例外的人就是低人一等的人,就是奴隸。"},{"start":928.9499999999997,"text":"在希臘文化中,人類並不是平等的。"},{"start":932.3999999999997,"text":"有些人註定要當主人,而另一些人則註定要當奴隸。"},{"start":937.1099999999998,"text":"究竟誰當主人誰當奴隸,則要由天判。"},{"start":940.8199999999998,"text":"其具體方式就是戰爭。"},{"start":943.1299999999998,"text":"亞里士多德認爲,「對於自然意圖的唯一證據就必須從戰爭的結果來推斷。"},{"start":949.5799999999998,"text":" 因此每一場戰爭裏的勝利者就都是對的,被征服者就都是錯的。」"},{"start":955.3699999999998,"text":"(亞里士多德,轉引自羅素,商務印書館,1963,第242頁。"},{"start":961.9299999999997,"text":")在這時,戰爭不僅不是邪惡的,而且是上天意志的表達,也是人間奴隸制合法性的依據。"},{"start":970.1299999999998,"text":"戰爭本身也就具有極高的合法性,而不是要被剋制和消除的東西。"}],[{"start":976.0399999999997,"text":"壞人,奴隸,又和野蠻人相關。"},{"start":979.3299999999997,"text":"在希臘文化中,希臘人之外的人就是野蠻人,野蠻人就是沒有文明開化的人,也就是不道德的人,同時也是作奴隸的很好材料。"},{"start":990.1599999999997,"text":"亞里士多德認爲,奴隸不應該是希臘人,而應該是其他精神低劣的下等種族(亞里士多德,轉引自羅素,商務印書館,1963,第241頁)。"},{"start":1003.1599999999997,"text":"從猶太教-基督教角度看,不信教的人也可以稱爲野蠻人,所以野蠻人又與異教徒同義。"},{"start":1011.2899999999997,"text":"在《摩西五經》中,直接就有「外邦罪人」(Gentile sinner)的專門名詞。"},{"start":1015.9799999999998,"text":"而使野蠻人變成奴隸的方法就是戰爭,這是檢驗天意的方式。"}],[{"start":1021.5199999999998,"text":"到了近代,這種異教徒、野蠻人和奴隸的例外觀念演變爲民族主義,更演變爲種族優越論。"},{"start":1029.7099999999998,"text":"民族一般是由文化劃分的,而文化包含了文化傳統和宗教傳統。"},{"start":1035.7899999999997,"text":"所以仍是按宗教和文化來分彼此。"},{"start":1039.3399999999997,"text":"民族主義主張本民族的利益至上,顯然是建立在本民族優於他民族的基礎上。"},{"start":1045.9299999999996,"text":"這基於本宗教的信仰者優於異教,本文化的公民優於其它文化的野蠻人的一貫信念。"},{"start":1053.1799999999996,"text":"所以民族主義無非是傳統宗教和傳統文化這一類例外的延續和擴張。"},{"start":1059.6799999999996,"text":"然而,正是民族主義,將這種例外的弊端推向極端。"},{"start":1064.6699999999996,"text":"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有民族主義的文化背景。"},{"start":1069.1999999999996,"text":"一次世界大戰肇始於東正教被壓迫民族與天主教帝國之間的緊張,二戰則起因於基督徒們對猶太人一貫迫害,和日耳曼種族優越論,以及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之間本來存在著的分歧。"},{"start":1086.0999999999997,"text":"美蘇冷戰也是宗教的、文化的和民族的對立因素在起作用,它們互相視爲邪惡之徒。"}],[{"start":1093.6899999999996,"text":"實際上,當強調「不要殺人」的宗教或文化在這一大原則下開出例外時,就潛藏著利用這些例外爲自己殺人正名的危險。"},{"start":1104.2699999999995,"text":"宗教和文化的「文明」作用就被抵消。"},{"start":1107.5299999999995,"text":"在所有這些例外中,殺「壞人」和殺異教徒就是最爲危險的例外。"},{"start":1113.2599999999995,"text":"因爲這兩個例外不僅不能使宗教和文化起到抵制好鬥基因的作用,反而助長了好鬥精神,尤其可以用來在宗教或國家層次上動員資源發動戰爭,進行大規模的殺人。"}],[{"start":1127.5599999999995,"text":"更進一步,宗教還可以被用於戰爭。"},{"start":1131.1099999999994,"text":"如據記載,君士坦丁大帝是因爲夢見十字架,然後獲得戰爭勝利而皈依基督教的。"},{"start":1138.7199999999993,"text":"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專闢一節「君士坦丁見到上帝顯靈」描述此事。"},{"start":1146.0699999999993,"text":"他援引道,「在君士坦丁多次行軍中,有一次他親眼看到在正當午的太陽上方立著一個閃光的十字架形的飾物,上而鐫刻著『以此克敵』幾個字。"},{"start":1157.8599999999992,"text":"這天上的景象使全軍爲之震驚,也震驚了當時在選擇宗教信仰問題上還沒有拿定主意的皇帝本人;但他的這種震驚,再加上當天晚上他所見到的景象卻決定了他的宗教信仰。"},{"start":1172.7599999999993,"text":"耶穌基督親自在他的眼前出現了;他向他展示了與天空所見相同的十字架的形象,告訴君士坦丁製作出同樣的旗幟,抱著必勝的信心,舉著它向馬克西穆斯和他的敵人前進。」"},{"start":1187.7999999999993,"text":"(愛德華 ∙ 吉本,商務印書館,1997,第444頁)"}],[{"start":1193.2299999999993,"text":"這「鼓舞著軍隊,也許還鼓舞著皇帝本人的這種宗教熱情,在安撫他們的良心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戰鬥力。"},{"start":1202.9699999999993,"text":"他們在奔赴戰場時充分相信,同一個過去曾爲以色列人在約旦河水中開道,並在約書亞的號角聲中讓耶利哥城牆立即倒塌的上帝將爲了君士坦丁的勝利顯現出他可見的真身和威力。」"},{"start":1218.9299999999994,"text":"( 愛德華 ∙ 吉本,商務印書館,1997,第444頁)上述讓耶利哥城牆倒塌的事情恰是以色列人爲了佔有「應許之地」而屠城的那次。"},{"start":1231.0799999999995,"text":"這不僅在說上帝在戰爭中的威力,也暗示著偏離「不殺人」原則的例外原則的繼承。"}],[{"start":1238.6099999999994,"text":"另一個例子是日本。"},{"start":1240.6199999999994,"text":"明治維新以後創立的新神道教,其中的最高神爲「天照大神」,是天皇的祖先,因此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後代,也就是神(子安宣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第22~24頁,第63~79頁)。"},{"start":1259.5799999999995,"text":"這起到了國家認同和政治整合的作用,但同時也把天皇神化,也就把日本國家利益絕對化。"},{"start":1267.6099999999994,"text":"天皇的旨意就是最高正義,他以日本國家利益而發出的對他國的戰爭命令也就會被堅決執行。"},{"start":1275.8599999999994,"text":"在另一方面,神道教的祭祀儀式和靈位貢奉也真起到了激勵戰爭鬥志和虐殺他人的精神,使戰爭更爲慘烈。"},{"start":1285.6899999999994,"text":"如神道教認爲,爲日本國家戰死的人都是神,會放到靖國神社去貢奉。"},{"start":1292.1199999999994,"text":"爲此,日本軍人就會拼命,他們的親屬也很欣慰(高橋哲哉,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7,第1~37頁)。"}],[{"start":1302.8699999999994,"text":"在人類歷史中,因信仰而殺的人比爭奪利益而殺的人要多得多。"},{"start":1308.1499999999994,"text":"當然如果把這兩者重疊起來就會更多。"},{"start":1311.6299999999994,"text":"爲上帝殺人,且受到上帝的保佑和激勵去殺人,顯然是人類戰爭不斷、且越打越大的重要原因。"}],[{"start":1320.2799999999995,"text":"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我們必須對宗教和文化傳統進行反思,在強調它們的「文明」作用時,還要注意約束它們的「例外」。"},{"start":1330.1399999999994,"text":"這當然要認真辨析例外的邊界。"},{"start":1333.0499999999995,"text":"然而首先,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地約束對異教徒的例外。"},{"start":1338.0599999999995,"text":"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形成於不同地域並經歷不同歷史過程的人羣。"},{"start":1344.2899999999995,"text":"它們都是人類探究天道或最高正義的結果。"},{"start":1348.0499999999995,"text":"但宗教之間又是競爭的,它們競爭信教民衆,以支援該教的發展。"},{"start":1354.1299999999994,"text":"和平的競爭當然是良性的,可以促進宗教服務的改善;但競爭也難免走向暴力。"},{"start":1361.3899999999994,"text":"尤其是一神教,有著很強的排他性和競爭意識,甚至在宗教經典中規定對異教徒的排斥或殺戮。"}],[{"start":1370.0199999999995,"text":"如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經典中,都有禁止信仰其它神的訓導,也有對其它信仰人羣的暴力行爲記載,有的甚至直接指向某一宗教的敵對言論。"},{"start":1382.8499999999995,"text":"因而,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有宗教領袖對殺戮異教徒的煽動,如猶太人滅絕「應許之地」的異族,因其不信耶和華而獲得「合法性」;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英諾森三世,洪諾留二世和英諾森四世都曾煽動過十字軍東征,英諾森八世煽動獵殺女巫;在歐洲的猶太人長期被基督徒強迫改宗,甚至被集體殺害;《古蘭經》強調「宗教無強迫」,但在歷史上穆斯林也曾用武力強迫他人改宗,或採取歧視性政策強迫改宗。"}],[{"start":1420.1799999999994,"text":"其它非一神教宗教或文化傳統,如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核心經典中,沒有禁止信徒信仰其它神靈的要求,也沒有歧視、仇恨甚至危害異教徒的信條,也就沒有動員大規模宗教戰爭的資源。"},{"start":1436.6799999999994,"text":"然而,在個別實踐中,也存在著以宗教和文化因素而發動的戰爭,以其它因素而掀起的宗教迫害。"},{"start":1445.8599999999994,"text":"如印度的阿育王曾殺害成千上萬不肯信佛的「外道」,佛教也有經書如《大般涅槃經》公然提倡誅殺異教徒無罪。"},{"start":1455.9599999999994,"text":"信奉佛教的國家統治者也經常捲入到與其它國家的戰爭中。"},{"start":1461.2199999999993,"text":"道家和儒家在經典中沒有禁止改宗、強迫改宗或仇視甚至殺害異教徒的訓誡。"},{"start":1468.5499999999993,"text":"在現實中,也曾有與其它宗教或文化傳統的緊張甚至對立,但由這兩種文化傳統影響的社會,沒有將信仰不同作爲動員民衆參加戰爭的經典資源,因而總體來講避開了對異教徒的例外。"}],[{"start":1484.6799999999994,"text":"然而在儒家非主流經典中,有所謂「五惡當誅」的文字,「五惡」即「心達而險,行僻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start":1495.6699999999994,"text":"並且有孔子因此而誅少正卯的記載。"},{"start":1499.0699999999995,"text":"這給不少當權者以藉口而誅殺異己。"},{"start":1502.7299999999996,"text":"但這一主張和誅卯記載遭到了儒家大師朱熹和王陽明的駁斥。"},{"start":1508.6599999999996,"text":"朱熹指出,最早記載誅少正卯的《荀子》晚於記載事件時間一百幾十年,而在這之前的《春秋》、《論語》、《國語》和《孟子》等都無記載,更像是一則寓言,更何況所謂「五惡當誅」的主張與孔子的一貫主張不符。"},{"start":1527.0199999999995,"text":"如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start":1532.0999999999995,"text":"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由於儒家內部對這種「可誅殺壞人」的偏頗有所抵制,所以即使有所爲害,但還至於上升到動員戰爭的程度。"}],[{"start":1544.2999999999995,"text":"基督教對異教徒的態度,到了近代有了較大的改變。"},{"start":1548.7799999999995,"text":"尤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爲顯著。"},{"start":1552.1799999999996,"text":"其中聲稱,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信仰自由;……。"},{"start":1559.2299999999996,"text":"作爲一個以新教徒爲主的國家,這一原則有著非凡的意義。"},{"start":1564.3799999999997,"text":"當然,這隻限於一國之內。"},{"start":1567.1299999999997,"text":"在其它地方,到了二十世紀仍有殺異教徒的餘波。"},{"start":1571.7199999999996,"text":"如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就是歐洲反猶傳統的又一高潮。"},{"start":1577.7299999999996,"text":"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情況有所改觀。"},{"start":1581.3199999999995,"text":"我們沒有再見到對異教徒的公然迫害。"},{"start":1584.6999999999996,"text":"巴以衝突雖表現爲不同宗教間的戰爭,但主要不是因爲宗教信仰不同而打仗,而是因爲爭奪土地。"}],[{"start":1593.3599999999997,"text":"然而,這並不能說明問題已經解決。"},{"start":1596.8899999999996,"text":"因爲如果這只不過是兩次大戰間的暫時和平時期,就不足爲道。"},{"start":1602.4799999999996,"text":"我們不能確信,人類已經找到了永久和平之道。"},{"start":1606.6099999999997,"text":"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宗教和文化傳統來看,在「愛護生命,不可殺人」 的大口號下的例外原則仍然存在,基本上沒有改進的跡象。"},{"start":1617.5499999999997,"text":"例如,至今天主教的教皇仍沒有對十字軍東征和獵殺女巫的罪行道歉,這說明主流宗教在這方面並沒有改觀。"},{"start":1627.3299999999997,"text":"宗教的例外因素仍會在某一特定時期發作,並且在更高層次上發作,就會導致毀滅人類的戰爭。"}],[{"start":1635.8399999999997,"text":"而在今天,知識精英們假裝已經解決了世界永久和平問題,甚至有些人並不認爲戰爭是一件壞事,也就包含著期待下一次戰爭的意圖。"},{"start":1647.6499999999996,"text":"實際上,以往導致戰爭、且越打越大的宗教文化原因沒有根本性的改變。"},{"start":1654.1599999999996,"text":"包含偏離「不殺人」原則的例外,並沒有被糾正,它們仍是現代社會大規模殺人的深層文化依據和動因。"},{"start":1663.1899999999996,"text":"因此,在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羣,實際上生活在暫時和平的假象中。"},{"start":1669.6899999999996,"text":"而這種假象其實很脆弱,只要存在著對武器的改進和軍事上的投資,就應該認爲存在著戰爭。"},{"start":1678.1499999999996,"text":"因爲準備戰爭其實就是戰爭,只是會發生在未來的某一刻。"},{"start":1683.1599999999996,"text":"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國的軍費一直在成長,就是一個戰爭的事實。"}],[{"start":1689.1899999999996,"text":"在實踐中,大國的國際戰略基本上沒有走向世界永久和平的努力,優先目標則是本國的戰略優勢。"},{"start":1697.6899999999996,"text":"例如美國國會在1999年否決了《核禁試條約》。"},{"start":1702.5299999999995,"text":"2016年聯合國開啓《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遭到了美國、英國、法國和俄國的反對,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投了棄權票。"},{"start":1714.7699999999995,"text":"核國家沒有一國支援這一談判進程。"},{"start":1718.3499999999995,"text":"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兼核大國已經表態不參加2017年開啓的談判。"},{"start":1724.9599999999994,"text":"沒有核國家的參與,《禁止核武器條約》根本沒有可能開啓談判,遑論談判成功了。"}],[{"start":1732.1399999999994,"text":"核國家拒絕禁止核武器的理由,就是存在著敵對勢力的威脅。"},{"start":1737.4899999999993,"text":"美國代表說,當下無法保證在允許壞人擁有核武器,而試圖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好人沒有核武器的情況下,能夠保護本國人民的安全。"},{"start":1749.5399999999993,"text":"這個「壞人」應不是指較小的核國家或核恐怖主義分子,而是指俄羅斯。"},{"start":1755.8699999999992,"text":"而對俄羅斯而言,這一理由更能成立,因爲美國、英國甚至法國可能是潛在的敵國。"},{"start":1763.5499999999993,"text":"既然四個核大國都對禁止核沒興趣,中國最後也決定不去參加《禁止核武器條約》的談判,其理由是核大國都不「率先垂範」,中國作爲核力量較弱的國家更沒有必要削弱自己的核力量。"},{"start":1779.5399999999993,"text":"基於這樣的考慮,2018年10月,中國與美俄英法等五個聯合國常務理事國共同發表聲明,以「脫離現實」爲由,反對《禁止核武器條約》(北青網,2018)。"}],[{"start":1793.8199999999993,"text":"如果僅從國際政治或地緣政治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似乎是有道理的。"},{"start":1799.7999999999993,"text":"因爲如果一個國家真的天真地假定別國不會威脅自己,其結果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start":1807.2399999999993,"text":"以防禦爲理由,就要擴軍備戰,就要開發更可怕的殺人武器。"},{"start":1812.7199999999993,"text":"關鍵在於,如果互相敵對的國家都這樣想,軍備競賽就會無休止和無邊界地進行下去,直到人類的毀滅。"},{"start":1821.9799999999993,"text":"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宗教和文化問題。"},{"start":1826.0599999999993,"text":"這種互相猜忌的心理源於各種宗教對異教徒、外國人、罪犯、壞人和奴隸的例外原則,這是不同國家、種族和民族互相敵視或戒備的深層原因。"},{"start":1839.6199999999992,"text":"因此,真正改變這種看來無解的問題,還要從宗教和文化上改革,消除那些開了殺戒的「例外」原則。"}],[{"start":1848.6099999999992,"text":"而要進行新的宗教和文化改革談何容易。"},{"start":1852.5499999999993,"text":"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宗教和文化傳統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更何況要改變自己認爲是獲得優勢的地方。"},{"start":1861.1799999999994,"text":"不過,在今天,我們的任務還只是提出問題,因爲這「是不是問題」還是一個問題。"},{"start":1868.1299999999994,"text":"可以想見的是,今天國際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思潮不認爲這是一個問題。"},{"start":1874.4099999999994,"text":"因而,把它當問題,讓人類意識到我們正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仍需付出極大的和持續的努力。"}],[{"start":1882.7499999999993,"text":"參考文獻"}],[{"start":1884.1499999999994,"text":"張巖:「人性與文明:基於經驗的人類史觀」,《中評網》,2016年12月23日。"}],[{"start":1891.8599999999994,"text":"盛洪:「什麼是文明」,《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5期。"}],[{"start":1897.2699999999995,"text":"亞里士多德,轉引自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63。"}],[{"start":1903.6499999999996,"text":"亞里士多德,轉引自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63。"}],[{"start":1909.9999999999995,"text":"愛德華 ∙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商務印書館,1997。"}],[{"start":1915.5299999999995,"text":"愛德華 ∙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商務印書館,1997。"}],[{"start":1921.0599999999995,"text":"子安宣邦,《國家與祭祀》,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start":1927.3899999999994,"text":"高橋哲哉,《靖國問題》,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7。"}],[{"start":1933.3399999999995,"text":"北青網:「剛剛,中俄美法英突然「團結」一致,發表共同聲明!」"},{"start":1939.1899999999994,"text":",2018年10月29日。"}],[{"start":1941.8999999999994,"text":"(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start":1945.1999999999994,"text":"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creatives.ftacademy.cn/album/001092057-cn-1617774084.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