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角落,尚未被席捲股市的人工智慧熱潮所觸及。
如果生成式人工智慧真的代表了科技行業下一個巨大的銷售機會,那麼軟體公司應該是最大的贏家之一。畢竟,大多數人工智慧都可能以增強功能的形式出現在企業日常運營所依賴的商業軟體中。
然而,BVP那斯達克(Nasdaq)雲軟體公司指數今年下跌近10%,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超過20%。它也從疫情時期的峯值下降了一半。這種下滑表明該行業正處於十字路口。由雲端計算崛起驅動的長期成長階段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更成熟的狀態,而下一個(商業中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傳播)幾乎剛剛開始。
在這種時候,華爾街面臨著複雜的問題。如果雲端業務真的成熟了,投資者的關注重點就需要更快地從成長轉向價值。最近發佈令人失望的業績的科技公司,如Salesforce、MongoDB和Workday,試圖將低迷歸咎於經濟疲軟的延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論點越來越難以維持。Salesforce的收入在過去四年翻了一番,達到了360億美元:在這個規模下,預計明年成長10%的速度開始看起來更像是正常水準。
同時,投資者必須評估哪些公司將抓住下一波成長機遇,哪些公司將無法適應並被拋在後頭。
根據這些公司自己的說法,人工智慧對他們的銷售沒有產生影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例如,Salesforce首席執行長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指出,培訓大批銷售人員來處理他所稱的「更加困難、更加複雜的銷售」是一個挑戰。客戶們正在努力解決一系列問題,試圖理解新的人工智慧模型如何工作以及他們的員工應該如何與之互動。他們還需要考慮如何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以充分利用這項技術,並應對對數據安全的新威脅。
即使銷售額仍然微不足道,軟體公司報告稱客戶對試點其新的人工智慧服務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這可能意味著人工智慧紅利只是被推遲了。
然而,人工智慧帶來的顛覆性威脅表明事情不會那麼簡單。其中一個是對雲端計算公司商業模式的顛覆。大多數公司依賴按用戶訂閱收費,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與使用他們服務的員工數量成正比。如果生成式人工智慧如所承諾的那樣提高工人的生產力,客戶應該能夠用更少的員工做更多的事情。
結果是轉向基於消費的定價,即根據新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收費。將費用與使用量掛鉤的額外優勢是抵消了提供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更高成本。但是,除非這導致了真實可證明的商業利益,否則軟體公司可能會面臨客戶看到賬單飆升時的強烈反對。
軟體團隊還需要應對技術歷史。過去,新的技術時代,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客戶端-伺服器計算和接下來的雲端計算,都帶來了新一波的新創軟體公司。新公司、他們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從頭開始設計,以適應新的計算範式,從一開始就具有巨大的優勢。
這些「AI原生」軟體公司的第一波往往看起來只是大型語言模型的「包裝」,只是在提供企業採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方式時新增了一層行業特定的專業知識的外觀。但他們都在努力爭取一個立足點,從那裏開始構建更具吸引力的服務。
根據Salesforce的貝尼奧夫所說,現有的公司將很難被取代。他說,像Salesforce這樣的公司已經成爲客戶最重要數據的存儲庫,這使得他們在培訓企業真正有用的AI模型時具有很大優勢。
但前提是,今天的雲端計算公司必須儘快讓自己的產品和流程適應新技術。目前,華爾街暫不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