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擁有一切的「全面」城市如此之少?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爲了第一時間爲您呈現此資訊,中文內容爲AI翻譯,僅供參考。
FT商學院

爲什麼擁有一切的「全面」城市如此之少?

這個數字還沒有跟上世界人口成長的速度。

一位讀者就一個細節問題與我聯繫。我上個月寫了一篇關於米其林(Michelin)星級氾濫的文章,這些餐廳提供的是印度、中國和奈及利亞(曾被輕視的)美食。我將這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聯繫起來:權力和聲望從西方及其盟友中滲透出去。他們的美食曾經在《米其林指南》中佔據主導地位,正如他們的經濟曾經主導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一樣。

這位訊息靈通的讀者表示,米其林的趨勢確實存在,在倫敦尤爲明顯。然而在其他地方,即便是思想較爲開放的城市,歐洲和日本在高階餐飲領域的主導地位依然牢不可破。

我可以就一些小問題提出反駁,但並不多。相反,這封電子郵件引發了我更廣泛的思考。爲什麼在一個不斷發展的世界中,只有極少數城市能夠看似合理地聲稱自己擁有一切?

過去50年間,全球人口翻了一番,達到80億。按當前價格計算,我們人類現在每年生產超過100兆美元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流通之便捷,在上世紀中葉還是聞所未聞的。得益於海運集裝箱、連續幾輪關稅削減以及曾經的共產主義國家轉變爲多產出口國,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到達幾乎任何地方。人也一樣,儘管會有更多的摩擦。與1960年相比,移民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更大。

鑑於這一切,應該有大量我所稱之爲「綜合城市」。綜合城市是指一個人幾乎可以找到任何東西的城市:任何菜系,以低、中、高昂的價格點;任何藝術形式,以世界級水準展示或表演;任何語言,不是在零散的家庭中,而是在可觀規模的社區中使用。如果你在一個綜合城市約會,你可能在一個日曆年內與來自每個大洲的人約會,而不會注意到這個事實。

一提到倫敦和紐約以外的城市,爭論就開始了。巴黎?我會包括它。其他人可能不會。東京?

在一個80億人口的世界中,應該有很多城市被讀者認爲是全面(total)的。然而,除了倫敦和紐約,你能一隻手數得過來嗎?你能在開始爭吵之前數到食指嗎?一旦提到倫敦和紐約以外的城市,爭論就開始了。巴黎?我會包括它。其他人可能不會。東京?對於一些人來說,它的多樣性還不夠。杜拜?你幾乎可以喫到任何東西,見到幾乎任何人,但還不能隨心所欲地看到一幅弗美爾畫作。洛杉磯、香港、孟買、雪梨、曼谷、多倫多:每個城市都引起了爭議。符合這些標準的城市數量比40億人口時高嗎?

現在,有幾點免責聲明。我並不認爲「全面」意味著「更好」。休斯頓,憑藉其豐富和多樣的移民人口,以及不缺乏藝術,比大多數歐洲首都更有資格成爲全面之城。儘管如此,你仍然可以偏愛羅馬。全面甚至不一定意味著好。普通人不會像我一樣,在無法立即接觸到一切事物(「我不敢相信在這個破地方只有四家烏茲別克-加利西亞葡萄酒吧」)或無法聽到外國聲音的環境中變成幽閉恐懼症患者。正如過去十年的各種選舉所表明的那樣,想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世界並不是一種普遍的口味。

然而,奇怪的是,儘管世界在不斷發展,公認的世界城市卻或多或少保持不變。的確,某些事物,例如接觸視覺藝術,自然是受限的。經典的繪畫作品很少,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的一幅畫作不可能同時出現在聖保羅藝術博物館。但正如經濟學家所指出的,大多數使城市生活美好的事物是非競爭性的。

那麼我們面臨一個謎題。最終,一個全面的城市依賴於三個因素:人口數量(我建議接近1000萬而不是500萬),開放性(外國出生人口占比約三分之一),以及足夠的財富來維持所有這些設施。由此可見,在我一生中,經歷了人口激增、大規模移民和持續富裕的世界,現在應該已經出現了十幾個無爭議的全面城市。然而,事實上,在提出一兩個公認的全面城市之後,共識就會瓦解。考慮到當前全球化的逆轉,可以想像沒有人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會活到看到另一個全面城市的出現。

給嘉南發電子郵件janan.ganesh@ft.com

第一時間瞭解我們的最新故事—— 關注FT週末版(FT Weekend)InstagramX,並訂閱我們的播客生活與藝術無論你在哪裏聽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拉胡爾•甘地:印度政局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這位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繼承人在印度大選後接受FT獨家專訪,稱莫迪領導的聯合政府將爲生存而「掙扎」。

Lex專欄:政局動盪嚇退法國銀行股投資者

歐元區的這一主要經濟體目前正深陷政治動盪之中。

美國和沙烏地的夥伴關係是如何修補的?

拜登上任之初曾揚言要讓沙烏地王國成爲一個被厭棄的國家。但在動盪不安的中東,他們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

Z世代引領金融碩士課程的復興

科技行業裁員讓尋找高薪商業職業的年輕人轉向金融業。
1天前

英國央行會發出即將降息的信號嗎?

《市場問題》是英國《金融時報》對未來一週的指南。
2天前

印度頒布出口禁令後巴基斯坦大米出口量創下紀錄

這對於面對兩位數通膨和經濟成長乏力的巴基斯坦來說是一個好訊息。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