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彈性正在改善,但要持續提高還得依賴持續投資
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原材料需求模式的變化和生產能力的限制,暴露了生物製藥產業高度全球化供應鏈的脆弱性。儘管產業採取了積極的措施,快速大規模開發疫苗和其他基本藥物,但未來大流行病的威脅和對供應安全的擔憂依然存在。
由 Cytiva 開展的 2023 年全球生物製藥彈性指數調研指出了生物製藥產業發展中的這些挑戰。基於對 22 個國家 1250 名製藥和生物製藥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訪談,該指數對各個國家的五個支柱進行了評分:供應鏈彈性、人才儲備、研發生態系統、製造敏捷性以及政府政策和法規。透過使用綜合得分來評估各國國內生物製藥產業的整體實力。
自 2021 年以來,供應鏈彈性已有所改善
2023 年的指數報告表明了產業優勢的轉變:今年,供應鏈彈性得分最高,取代了 2021 年的政府政策和法規,佔據榜首位置。供應鏈彈性的得分提高表明,生物製藥公司管理層更加確信,自己的國家或地區能夠爲人民穩定提供所需的醫療產品。得分比 2021 年更高還表明關鍵材料短缺的風險降低(這反過來也說明對國外供應的依賴性降低)。
這項最新調查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間,全球加大投資,緊急、協調各方工作,這些供應鏈戰略優化措施產生了長遠效益。然而,國際供應鏈錯綜複雜,政府政策目標不明確或缺乏連續性,這些都在阻礙進一步提高供應鏈彈性。
在岸外包:藥物短缺的解決方案
不到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國家或地區從未出現過基本藥物短缺,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國內每年甚至更短時間就會爆發一次生物製品短缺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各大組織正在考慮近岸和在岸製造戰略,以建立和鞏固國內的生產業務。
南韓國際疫苗研究所 (IVI) 總幹事 Jerome Kim 博士介紹了南韓的成功經驗和疫苗生產目標——實現 80% 的疫苗自給自足。他解釋到:「2010 年,美國向南韓聲明,如果美國的(國內)需求量很大,美國政府可能會沒收南韓購買的流感相關疫苗。新冠疫情期間正是這樣:疫苗先供美國使用。這促使南韓開始走上疫苗研發之路,力求實現 80% 的疫苗自給自足,併成爲世界第五大疫苗生產國。」
然而,2023 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大多數受訪國家或地區仍然缺乏完全穩定的藥物供應鏈。
產業專家們敏銳地意識到了供應鏈的脆弱性:44% 的製藥產業領導者認爲他們的供應鏈比一年前更加穩健。然而,製藥產業領導者正在採取措施緩解供應鏈中斷問題:近兩成的製藥公司高階主管表示,提高供應鏈彈性是公司未來兩年最優先的國內事項。
政府投資正在幫助降低供應鏈風險
與許多國家或地區一樣,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也暴露了對進口基本醫療產品的依賴。2020 年 5 月,中國推出了「雙循環」戰略,旨在減少對國外供應鏈的依賴,並拉動內需。業內專家認爲,對生物製藥研究和投資的產業政策支援力度將隨之加大。
總部位於中國的全球生物製藥公司復宏漢霖的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張文傑表示:「生物技術正成爲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創新藥物極具價值,且需求巨大。政府推出了很多激勵措施來扶持產業發展,我認爲還會繼續(推出更多扶持措施)。」
隨著各國政府有針對性地持續投資生物製藥基礎設施,制定激勵措施推動創新,勢必將助力全球生物製藥產業可持續成長。例如,美國最近宣佈計劃投資 20 億美元支援國內生物製藥生產相關培訓和技術,旨在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這個例子表明,在投資技術能力和基礎設施的同時,必須加大人力資源投資。,因此,各國政府正在努力優化人才管道,確保其能夠支援生產業務的擴張。
複雜藥物的生產沒有捷徑
愛爾蘭國家生物工藝研究培訓所 (NIBRT) 首席商務官 Killian O』Driscoll 表示,新的、更先進的療法在進入臨牀管線會採取更復雜的生產工藝,這進一步給供應鏈帶來了壓力。
他解釋說:「例如在小分子藥物領域(包括阿斯匹靈等常用藥物)的某些方面,隨著產品的商品化,爲降低成本而轉向離岸生產變得更加容易,但創新藥物的離岸生產則面臨著更大的障礙,因爲這些藥物的生產和物流過程要複雜得多。」O』Driscoll 補充道,爲了增強競爭力,生物製藥公司將需要在一個「非常有利的地方」建立生產業務,同時延攬擁有生物製藥生產專業知識的工程師和科學家。
閱讀《2023 年全球生物製藥彈性指數》,瞭解全球生物製藥產業面臨的挑戰,以及各國正在如何努力提高供應鏈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