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需要採取重要步驟,提高環境和投資數據的「透明度」並公開共享,加快使用創新金融工具,例如自然債務或氣候互換債務,以及逐步減少現有的汙染項目,包括潛在的燃煤發電廠。最近,我們甚至表明,提前退役海外燃煤電廠對中國投資者來說是有利的——換句話說,中國投資者可以透過提前退役電廠賺取更多的錢,如果將煤炭捆綁在一起,資產價值可以增加三倍。透過投資可再生替代品實現「財富自由」。
問: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項目時,一直在利用海外發展資金。你認爲這些基金符合你提出的綠色金融原則嗎?你如何評價這些中國基金的可持續性?
王珂禮:在與美國和中國同事進行的研究中,我們分析了中國國際金融格局中一個經常被忽視但卻至關重要的方面:中國政府支援的海外發展基金。這些基金公佈的資本規模爲2130億美元,在全球發展融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採礦、能源和重工業等高排放行業。我們的分析揭示了這些基金的可持續發展方法有幾個需要改進的領域。在此背景下,我們發現各基金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政策和實踐普遍缺乏「透明度」,因此很難全面評估它們對綠色金融原則(包括「金磚四國」的原則)的遵守情況。事實上,我們研究的基金中只有少數基金採取了「可持續發展」政策或加入了「國際可持續發展倡議」,這表明許多基金並未像「一帶一路」國際綠色發展聯盟(BRIGC)等倡議那樣優先考慮綠色金融原則。我們發現有限的證據表明這些基金系統地評估了其投資中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而且普遍缺乏針對環境和社會績效的強有力問責機制。鑑於它們對新興經濟體的巨大影響力,這一點尤其令人擔憂。
雖然這些基金有潛力爲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它們目前的方法還達不到可持續金融的全球最佳實踐。這一差距突顯了加強參與和制定政策的必要性,以鼓勵這些有影響力的金融行爲者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值得注意地是,由於缺乏有關基金投資的全面數據,我們的研究重點是基金的可持續發展方法,而不是其影響。這一限制突顯了這些基金提高「透明度」和報告的迫切需要。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了繼續研究和參與這一領域的重要性。如果綠色能源投資可以形成合力,推動煤電落後產能逐步淘汰,那麼企業價值就能成長爲原來的3倍。
問:爲什麼你認爲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採用綠色金融及相關政策對於中國的軟實力建設很重要?中國在「一帶一路」中的這種軟實力會如何影響其他超級大國的地緣行爲?
王珂禮: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分析了「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對中國軟實力外交的影響。我可以分享一些重要見解,說明爲什麼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採用綠色金融原則對中國的軟實力有積極作用,以及其他全球大國如何接受這種做法。
我們的研究首先表明,僅僅對中國海外投資提供良好的綠色發展指引而不遵循實際的綠色投資風險會損害中國的綠色軟實力。相反,正如我們對中國在32個非洲國家的能源投資的研究所顯示的那樣,在中國開發商從事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國家,我們發現東道國公衆對中國的看法產生了積極的、統計上面的顯著影響。這表明綠色投資確實可以增強中國的軟實力。相反,對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與公衆的負面看法有關,儘管這種影響在統計上不太顯著。
我們還發現,在認識到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可再生能源投資對公衆認知的積極影響甚至更強。這突顯了將「一帶一路」投資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起來以改善中國國際形象的重要性。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中綠色金融原則的採用使中國能夠在全球舞臺上成爲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領導者。透過推動綠色金融實踐,中國可以影響和塑造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規範和標準,這是軟實力投射的一個關鍵方面。
關於其他全球大國對這種軟實力方法的接受程度,可能會引起不同的反應。一方面,中國對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環境保護的努力不謀而合。其他國家可能會積極看待這種聯盟,因爲它有助於實現共同的全球目標。
另一方面,一些全球大國可能會對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綠色金融舉措持懷疑態度,或者將其視爲一種競爭形式。他們可能認爲這是中國試圖擴大其影響力,並重塑有利於中國的全球規範,由此可能損害他們的立場。這可能會導致其他大國採取謹慎甚至抵制的立場。
總體而言,這一軟實力戰略的有效性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是否有能力彌合綠色金融信號與行動之間的差距,以及明確溝通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挑戰的共同利益。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發展,監測中國綠色金融舉措如何發展、如何落地實施以及如何影響國際認知和關係至關重要。
(注:石爍,經濟學博士,復旦發展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復旦平安宏觀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與兼職研究員。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FT中文網「資本與國家」專欄作家,目前正在推動覆蓋全球的「百人百訪」欄目。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