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股市總市值與GDP保持的比值,是否應該處於一個合理的區間,該比值是否可以作爲研判股市上漲或下跌的依據,成爲一個話題。
01中國股市市值跟美日歐相比如何?
從中國過去數據看,滬深AB股的合計總市值與名義GDP的比值,從早期1995年的6%上漲至當前幾年的70%左右。最高爲2007年的120%。如果僅從上證綜合指數看,近幾年比值大約爲50%左右。
如果以不變價GDP看,依然是從1995年的10%變爲當前幾年的70%左右,2007年時爲136%。二者相差無幾,主要是中國30多年來,匯率一直較爲穩定,通貨膨脹也變動不大。
如果從美國來看,僅僅標普500指數的市值與美國名義GDP佔比,就達到了近200%。以美國GDP的不變價計算,則更高,處於230%左右。
美國GDP常年保持正成長,股指更是「直飛沖天」,二者甚至在增速上保持高度正相關。
同樣,美元指數反映的匯率以及美國國內的通膨水準,始終也較爲穩定。
對比日本看,日經225指數的市值與日本名義GDP的比值超過了100%,與不變價的GDP相比則達到了120%多。儘管日元近幾年仍處於持續貶值,但日本卻長期處於名義通膨不足的狀態。
對比歐盟,其股票總市值12萬多億美元低於18萬多億的名義GDP,其中的德國股票總市值2.5萬多億低於4兆多的GDP,法國約3兆的市值與GDP相當。英國也不例外,2.5兆左右的市值低於3萬多億的GDP。
除此之外,澳洲、加拿大等,均沒有出現總市值遠高於GDP的現象。
至於如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更沒有出現市值高於GDP的現象,印度近2兆的市值低於3萬多億的GDP。
可見,在全球,大部分國家的股票總市值總是低於其GDP產出值。中國當前的總市值低於GDP總量,也並非完全不合理。
02如果國家的匯率爆貶股市如何?
前述的股市總市值與GDP比值,總體大致保持在100%左右的區間。但這是假設一個國家的貨幣幣值較爲穩定的情況下。
如果考慮匯率劇烈貶值,會如何?
從南美洲的阿根廷看,阿根廷MERV指數從1990年代的400多億比索上漲至2022年的9兆多比索,到了2024年,更是大漲至近110兆比索。
與其名義GDP相比,比值約在30%-110%之間,但是如果與不變價GDP相比,比值則一路上揚,從100%變成高達1100%,甚至高達10000%,也即是股票市值於實際GDP,從1倍變成10倍後再變成100倍。
這主要是阿根廷的比索相對於美元,匯率從早年的1:1變成當前年份的1:1000,1美元可以兌換1000比索。
匯率劇烈貶值下,國內實際GDP增速變動不大,但是包含了通貨膨脹計價的名義GDP變動過大。
可見,匯率支撐不住的股票體系,會使得股票名義市值同步劇烈上行。
同樣,如果從委內瑞拉看,委內瑞拉IBVC股票市場指數在2024年的前10年,上漲了80多萬倍,如果按照貨幣不變價計算,則上漲了35兆多倍。
這主要是受貨幣玻利瓦爾劇烈貶值的影響。
最新的玻利瓦爾爲2021年推出的VED版,1個VED等於之前舊玻利瓦爾VES的100萬個,而在2018年時,1VES=10萬個舊版VEF,再繼續往前回溯,回到2008年時,1個VEF=1千個舊版VEB玻利瓦爾。
因此玻利瓦爾從2004年至2024年的20年,經歷了約100兆倍的貶值,儘管委內瑞拉國家整體的外匯儲備仍處於弱成長態勢。
委內瑞拉這種劇烈貶值,持續更換新幣,再進一步劇烈貶值,再進一步更換新幣的方式,使得股市指數出現類似「除權」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圖 委內瑞拉「貨幣復權」前的股指走勢
可見,委內瑞拉的股票市值與GDP比值的大小,與阿根廷一樣,取決於選擇名義GDP還是實際GDP作爲比值對象。
如果選擇名義GDP,則股市市值與GDP的比值不會太高,但如果選擇實際GDP,則比值會劇烈變大。
03從全球總市值與全球總GDP看會如何?
從全球整體看,全球的GDP總值大約爲100兆美元,而全球主要股票指數的總市值也大約爲100兆,但略小於全球GDP總量。
從全球市值佔比看,美國的市值佔近60%,這一比例遠超美國GDP佔全球的比值,美國GDP佔全球不足30%,因此二者大約爲1倍關係。
中國的GDP佔世界的比例約爲近20%,但是股票市值僅佔世界約3%左右,股票市值佔比僅僅是GDP佔比的15%,遠不足1倍。
其他如歐盟、日韓、英澳等發達經濟體的總市值,大約佔全球30%,而其GDP佔比約爲40%。
不包括中國的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等國的總市值大約佔比不足10%,當然,GDP佔比超過了10%。
可以說,美國股票市值在全人類一家獨大,相比於其GDP的第一排名,股票市值的佔比更勝一籌。
這一結構的背後,存在多種原因。除了與美國是全世界的融資中心,全球各國優秀企業或新生新創企業常常選擇去美國融資,也與美元的國際化和美國市場容量有關。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思考股票市值到底代表什麼,能夠反映什麼,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根源是什麼。
04股票市值高低,到底代表什麼?
在理論上,股票市值作爲市場價格形成的一個結果,與股票定價模型中的利率因子、利潤因子、永續時間貼現期因子均相關。
通俗而言,股票市值的高低,主要反映了經濟生產活動的當期利潤能力與遠期信心。而遠期信心源於未來永久期的貼現彙總。
當期GDP、收入、利潤等能力不足,但遠期信心十足時,股票市值依然可以很高。很高的市值,形成所謂的「泡沫期待、創新容忍」。
具體而言,股票價格先創新高再說,等到實際生產利潤能力確實難以達到預期時,泡沫破滅,迴歸初始狀態。
當在泡沫中,預期的創新確實被實現,那說明先跑起來的泡沫行情並沒有在前面白等,落地居然達成,則股市市值將就此大體穩定在這個臺階。
穩定後,市場將繼續展望下一次生產活動能力的提升,看能否再一次獲得新的遠期信心,如此臺階式向前。
伴隨著全社會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財富的持續增加和國家的強大,股市將同步「強大」。
反之,當短期能力較強,但是長期信心不足,股票市值依然可能不高。因爲市場活在短期的投機忍耐中,覺得當前的財富創造能力和生產機制只是曇花一現,隨時會大廈將傾。
尤其致命的是,當長期的產權制度不存在時,沒有恆產,則沒有恆心。生產資料可能隨時被剝奪,生產機制隨時可以被破壞,管理規則可能隨時被更改,創造的財富可能隨時被清算,則股市背後企業家會被動「變壞」,變成一個自動適應非長期產權的短期利潤追逐者。
此時的上市公司,爲了追求短期利潤,常常製造假的經營訊息,轉移已經獲得的存量財富,實施熱點併購以便「割韭菜」,將資本市場看成短期融資的「玩具」和「場所」,而不是長期的融資機制。
企業家自己內心不看好世世代代的長期生產,則股市機制難以根本上被短期的各種監管理順。這就會導致股票「市場價值」低於當期的「產出價值」,也即是股市總市值低於GDP總量。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編輯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