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難民潮湧向申根國家

歐洲正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移民危機。希臘數百名難民與警方發生衝突,德國也同樣深受其困。歐盟希望歐洲各個國家能夠分擔難民數量,不過這一提議遭到了部分國家的反對。

政經

美國輸電線路建設項目問題重重

美國各地進行的爭鬥阻礙了輸電線路的建設——支援乾淨能源轉型的環保主義者並不支援建設轉型所需的輸電線路。

美國前副總統談石油巨擘及COP28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FT峯會上講述了爲什麼他認爲今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的COP28氣候變化談判可能會失敗,以及世界需要採取哪些措施來阻止全球氣溫上升。

波濤洶湧的海底電纜之爭

由於西方政府試圖阻止中國公司參與,中國在全球範圍內融資和建設網路電纜的努力正受到阻撓。一場地緣政治之戰正在海底展開,但它將走向何方?

查爾斯三世加冕爲英國國王

外國領導人和王室成員聚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參加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儀式。

利茲•特拉斯辭去英國首相一職

特拉斯上任僅44天就被迫辭職,成爲史上任期最短的英國首相。

後疫情時代中西方經濟的不同選擇

中國經濟要復甦,穩投資與穩消費,哪個更迫切?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決策者需要適時調整觀念,才能推動經濟全面復甦。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告別君主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9月8日宣佈去世後,數千人前來向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告別。

伊麗莎白二世:爲國發聲的君主(先導片)

作爲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將自己的職責與對這一角色的熱愛結合在一起。

墮胎法:從「羅訴韋德案」到美國憲法(下)

墮胎權在美國並非透過修正然後廢除任何憲法文字實現的,而是由一個法院裁定的憲法權利被另一個法院否決實現的。

墮胎法:從「羅訴韋德案」到美國憲法(上)

在美國,墮胎是如何被確立爲憲法權利的?而這項權利又是如何被取消的?

北愛爾蘭:試圖治癒分裂後遺症(下)

未來的北愛爾蘭,無論仍歸屬英國還是併入愛爾蘭,都只是當地人產生分裂的諸多原因之一。與其他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教育分裂一樣,需要時間慢慢解決。

北愛爾蘭:試圖治癒分裂後遺症(上)

在北愛爾蘭,物質和社會障礙仍然影響著社會、商業和經濟發展。FT記者從與當地民衆交流中得知,他們正在試圖克服這些困難,構建共同的未來。

英國首相鮑里斯·強森發表辭職演講

在經歷多日混亂和多名部長級官員辭職後,英國首相宣佈辭去保守黨領袖一職,保守黨領袖選舉時間將於本週商定。

俄羅斯火箭彈擊中哈爾科夫州警察局

俄羅斯對烏克蘭第二大城市發動了猛烈轟炸,這次襲擊給烏克蘭和俄羅斯官員本星期早些時候在白俄羅斯舉行的首次會談蒙上了陰影。

烏克蘭哈爾科夫市政府大樓遭砲擊

在一枚砲彈擊中哈爾科夫市中心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指責俄羅斯犯下戰爭罪,這是自俄羅斯發動軍事進攻以來對人口稠密城市地區最具破壞性的攻擊之一。

美頂尖智庫創辦人:俄烏衝突或轉移美國對華注意力

美國兩大智庫之一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創辦人兼名譽所長弗雷德·伯格斯坦認爲,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的動盪,向世界展示了維護世界穩定與和平需要中美兩個大國保持合作的必要性。

大規模難民潮:戰爭導致400萬人或將逃離烏克蘭

聯合國稱已經有近50萬難民逃離了烏克蘭,並表示今後將有近400萬人逃往鄰國以躲避俄羅斯的入侵。

基輔一座公寓樓被飛彈擊中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稱俄羅斯飛彈襲擊了基輔的一處公寓樓。但俄羅斯國防部訊息人士表示該資訊與事實不符,稱公寓是被烏克蘭防空飛彈誤擊的。

俄烏衝突:大批民衆逃離基輔

在俄羅斯軍隊從北部、南部和東部湧入烏克蘭後,首都基輔的道路上擠滿了逃離的平民,有報導稱軍事基地有人死亡,幾個城市也聽到了爆炸的聲音。

俄羅斯軍隊高速駛向基輔

烏克蘭主要城市的激烈戰鬥仍在繼續,烏克蘭首都響起了爆炸和空襲警報。不斷推進的俄羅斯軍隊還控制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地區。

後川普時代,拜登提出「外交優先」

候任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公開了自己外交政策及國家安全團隊,並保證將重建多國外交關係,將川普時代孤立主義的影響減至最低。拜登選出的不少「熟悉面孔」是否意味著這將是歐巴馬政府的第三任期?

美國如何贏回世界:拜登的外交政策

美國候選總統喬·拜登在勝選演講中稱要保證美國是世界的燈塔。在新冠肆虐、經濟衰退的國內困境中,他將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贏回盟友以及世界的尊重?

美國大選:市場對於大選的初步結果做何反應?

FT的羅伯特·阿姆斯特朗分析了初步大選結果對於市場產生的影響,解釋了爲何「藍色浪潮」的通貨再膨脹已失去可能,以及銀行股爲何下跌,科技股爲何上漲。

美國大選將如何影響亞洲防禦格局?

川普任期四年內,不斷要求亞洲盟國增加軍事投入,並威脅從亞洲撤回駐軍。如果他成功連任並撤軍,美國的亞洲盟國將會面對巨大的防禦挑戰。

【FT看見】新冠疫情與2020美國大選:三個關鍵的「戰鬥州」

在FT前瞻美國大選的影片系列第一期中,兩位FT資深記者討論了新冠疫情對於美國大選的影響——特別對亞利桑那、德克薩斯與佛羅里達這三個關鍵的「戰鬥州」的影響。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是如何從新冠疫情中獲益的?

從新冠病毒中康復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重新受到了民衆的矚目,分析認爲一直對新冠輕描淡寫的他反而從中獲得了政治利益。

【秒懂】川普、新冠疫苗與美國大選

新冠疫苗已經成爲11月美國大選之前,選戰雙方用來攻擊對方的武器。這不僅引發醫藥公司的擔憂,更可能動搖民衆對新冠疫苗的信心。

東地中海的能源「詛咒」?

近年在東地中海發現的巨量天然氣儲備,可能讓附近國家擺脫能源匱乏的困境,但也讓這一地區長期醞釀的領土之爭浮出了水面。

委內瑞拉的石油業是如何崩塌的?

委內瑞拉的石油業從人人豔羨到走向崩潰,中間發生了什麼?美國的制裁是否是唯一的原因?他們還有回頭路嗎?

拜登能抵擋住川普的攻擊嗎?

在剛剛過去的美國民主黨大會上,共和黨沒有攻擊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精力不足,而是指責他爲激進派的傀儡。但研究顯示,「激進喬」的攻擊效果並不如川普常說的「瞌睡喬」。

解讀白俄羅斯抗議騷亂

總統選舉後白俄羅斯爆發歷史上最大規模抗議活動。爲何在位26年的盧卡申科此番被要求下臺?爲何俄羅斯是決定這個國家未來的關鍵?白俄羅斯能迎來民主的曙光嗎?

貝魯特爆炸:黎巴嫩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嗎?

「國家不應該破產,但貝魯特破產了。」FT國際事務編輯分析了黎巴嫩目前面臨的經濟、難民、饑荒等多重危機。

貝魯特爆炸現場觀察:黎巴嫩將如何重建?

爆炸發生時《金融時報》的克洛伊·科尼什就在黎巴嫩首都。她分析了一個飽受戰亂、經濟危機困擾的國家,將如何從廢墟中重建。

【英文原聲】FT專訪前聯合國氣候主管:環境危機要爲新冠疫情讓路嗎?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祕書長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接受FT專訪,探討新冠疫情與環境危機的應對能否同時進行?疫情能否爲構建低碳社會帶來新思路?中美等大國的經濟重啓是否又將爲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新冠疫情:難民營可能面臨大危機

在許多國家逐步解除封鎖之際,聯合國和援助組織警告,新一波新冠疫情危機可能正在迫近擁擠、衛生狀況不堪的難民營。

【秒懂】新冠疫情提高了中國影響力?

根據一項在美國、法國和德國進行的民調,外界感知的中國全球影響力在過去四個月中成長近一倍。

華盛頓封城日記:抗議活動會引發第二波疫情嗎?

黑人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正席捲全美。公共衛生專家們擔心,人們的近距離接觸和大聲呼號,會加大疫情傳播的風險。

【秒懂】「港區國安法」觸動各方神經

中國年度「兩會」預計將在本週表決透過一項決定,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香港的國家安全法,在海內外引發激烈反應。

【華盛頓封城日記】美國大辯論:各地解封是否過快?

就在美國各州各市紛紛解除封城政策允許復工復業之際,公共衛生專家們反覆發出警告:美國可能發生第二波新冠疫情。

馬丁•沃爾夫:疫後世界會有哪些不同?

FT首席經濟事務評論員從世界經濟、國際關係和技術發展的角度,對疫情會如何改變世界做出預判。

沃爾夫:爲何這次危機可能比30年代大蕭條更糟?

新冠危機在近期造成的全球產出下降幅度,會超過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其波及的範圍也更全球化。如果這一局面持續兩至三年,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政治和社會後果。

【原聲】FT專訪比爾·蓋茲:如何對抗新冠疫情?

比爾·蓋茲就新冠疫情的影響和應對接受FT採訪。他強調富裕國家支援發展中國家抗擊新冠病毒至關重要,爲防止疫情迴流,這是一筆必要的投資。

【原聲】FT專訪馬克宏:新冠疫情是歐洲的「生死時刻」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愛麗捨宮就新冠疫情及其影響接受FT專訪。他認爲此次疫情反而可以成爲重建多邊主義的一個契機,並警告稱歐盟國家在應對疫情時必須在經濟上團結一致,扶助弱者,否則民粹主義將繼續盛行,歐盟作爲一個政治共同體將面臨倒塌。

衛星影像:俯瞰全球「封城」

從武漢到麥加,從邁阿密海灘到威尼斯廣場,衛星影像捕捉到全球多地因疫情封城後的寂寥。

疫情之下,那些冷冷清清的全球地標

如今全球旅遊業在疫情發酵期間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當那些地標式的旅遊景點離開了人羣的簇擁,讓這個春天顯得有點冷。

英國防疫大轉向:強森的政治大考

由於病毒傳播加速,加上「羣體免疫」政策受到廣泛批評,英國政府不得不在防疫政策上調整方向。

FT總編輯巴伯卸任:14年間,世界經歷了哪些改變?

萊昂內爾·巴伯任職FT總編輯14年。在卸任之際,他暢談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世界在歷經金融危機、東方的崛起,以及科技革命之後,有了怎樣的改變。

2020年,世界將如何改變?

2020年,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正面臨威脅。《金融時報》給出了對未來一年的包括中國、美國、歐洲等地主要世界形勢的預測。

版權聲明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智慧財產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伺服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本網路影片的使用必須遵循英國《金融時報》網站(www.FT.com)的條款,我們建議您閱讀條款的全部內容。您所接受的服務僅限於個人和非商業的用途。英國《金融時報》不承諾此項服務是無誤差或是連續的,同時也不給予您在任何使用(權利)方面的承諾。網路影片中非英國《金融時報》人員所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他們本人而非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立場,英國《金融時報》不承擔由他們所表達之觀點產生的任何責任。觀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影片播放器。請檢視與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相容的瀏覽器清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