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即將耗盡的在華外企:中國或不再是外資投資首選目的地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i聽粉

耐心即將耗盡的在華外企:中國或不再是外資投資首選目的地

歐洲在華企業普遍表示,如今外資對中國市場的商業信心正處於低谷,中國有關政府部門應及時採取切實行動,踐行去年宣佈的改革方案,「重要的是落實」。
00:00

近年來,對外企來說,在中國做生意可謂愈發艱難。一個圍繞中國市場的“誤解”,也逐漸被戳破。

歐盟在華企業曾以爲,在中國營商面臨的複雜境況是新興市場的“成長之痛”。然而,隨著今年以來營商風險不斷增高、回報降低,許多投資者不得不直面現實挑戰,他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對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

不算諸如幾年前就在大規模閉店、調整供應鏈的法國家樂福超市等歐企,經過新冠疫情期間人員與物資國際交往的阻斷後,更多在華外企不僅沒有迎來如過去黃金時代一般的復甦,甚至很多主動地佈局隔離或避開中國市場的防風險措施。例如,新近發佈iPhone16的手機製造商蘋果公司已經將一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而這同一款產品裏的主打功能“蘋果智慧”卻需要以本地AI合作供應商方式呈現,且會晚於其他市場至明年才能推出。以往在發往全球各地的大部分蘋果設備包裝盒上,你都會看到“美國加州設計、中國組裝”的標示,但這種習以爲常的印刷“慣例”也有可能發生變化。

中國歐盟商會(The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9月11日發佈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4/2025》中透露,今年直接調查得到的結果是,44%的成員企業對在華經營的盈利前景感到悲觀,達到了歷史最高值。部分中國歐盟商會會員企業開始在華建立孤立於全球體系的供應鏈和運營,並將計劃投入中國市場的投資轉至其他市場,以提高供應鏈韌性,利用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防禦潛在地緣政治風險的衝擊。

前段時間IBM公司作出決定,將收縮裁撤在中國的研發團隊規模,這一引發軒然大波的舉動與多數外企的決策思路一致;不過,也有外企高階主管諸如德國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本月高調訪華,表示將繼續向中國市場投資。中國歐盟商會也表示,有兩成多的企業佈局了撤離,但同時也有兩成多的企業試圖進入中國,這涉及到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的整體問題。

外資對中國市場前景看似矛盾的判斷,在境外對中國直接投資(FDI)數字上也有體現。在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已達到9415億元人民幣,成爲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但在四年後,中國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規模僅成長至約1.1兆元人民幣,比疫情深處的2022年還下降了8.0%。不過,在華投資的企業有減也有增,中國商務部報告稱法國和英國去年的對華投資成長都超過了80%。要是換個角度來看,實際上迄今中國獲得外商投資的規模依然處於歷史高位。

中國歐盟商會表示,最近兩年出臺的多項政策釋放了一些積極信號,表明中國政府有意解決外資企業面臨的相關挑戰。就在9月8日,中國發布了將於11月起施行的新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將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只是,外資對此行業領域是否感興趣仍有待觀察市場的反應。近來得到外企最多關注的政策,還要數2023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然而,問題恰恰在於,《意見》發佈一年至今,政策檔案中列舉的重點舉措落實進展有限。歐洲企業目前最主要的期盼,是能夠有機會進入中國政府的公共採購名單。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直言,“越來越多的公司表示其在華業務已達臨界點。誠然,中國潛力巨大,但是目前的局面亟須中國政府更加註重實際行動,而非行動方案。”

爲了解當前外資眼中對華投資的實際問題,FT中文網《i聽粉》播客專訪了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討論如何才能重建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商業信心,重塑中國作爲國際投資首選目的地的地位。以下爲採訪實錄,以饗讀者。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 彥辭(Jens Eskelund)

FT中文網:您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親眼見證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多個階段和政策變化。中國在疫情後推動恢復對外開放經濟的努力,在您看來可以如何解讀?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 彥辭:我認爲,現在中國也意識到需要全球合作來重新激發本國經濟的活力,這是毋庸置疑的。衆所周知,中國的內需相對疲軟。我們看到了房地產行業的現狀,曾經作爲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房地產如今未能像過去那樣貢獻成長,拖累了中國的經濟。因此,中國正在尋找新的經濟成長引擎,出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認爲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程度以及對全球的依賴,在疫情後相較以前有所增加。

目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尚未見到實質性的市場準入或監管壁壘的變化。我們的調查顯示,58%的會員企業表示,由於繁文縟節和市場準入限制,他們的業務遭受到損失。我們認爲,這一比例過高,令人擔憂。

過去,由於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且對未來發展充滿樂觀,歐洲企業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然而,現在我們看到國內需求成長低於預期的情況,同時製造業投資大幅增加。這意味著隨著製造業增速超前於消費成長,企業可能會面臨利潤率受壓、市場份額縮減的問題。因爲出現了大量新增產能,但並沒有相應的需求配合。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盈利能力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擔憂。事實上,只有15%的會員企業對未來兩年內的盈利能力持樂觀態度,這是我們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FT中文網:我們看到中國似乎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並在本月早些時候出臺了一些新措施,比如減少外資准入限制。但是,您是否認爲這些努力具有真正的變革性,還是說會基於以往經驗對此持謹慎態度?

彥辭:的確,你所提到的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那份知名的“負面清單”。但老實說,目前負面清單並不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真正讓我們擔憂的是市場準入。與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享有的法律保護不同,歐洲企業在中國並沒有獲得合法保障的公共採購市場準入。中國尚未簽署世貿組織的政府採購協議,因此我們仍不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參與中國的公共採購。而公共採購是中國總消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無法參與其中,這將成爲一個障礙。因此,相比製造業的限制,市場準入的限制纔是我們會員企業的主要關切。當然,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最重要的擔憂仍然是中國國內的需求狀況和中國經濟的整體狀態。

FT中文網:從您的獨特視角來看,您是否認爲中國當前的開放與早期的改革階段,如加入世貿組織時,有相似之處,還是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

彥辭:中國在2001年12月11 日加入世貿組織,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爲了順應世貿組織的要求,中國修改了約20萬條地方和中央法規。我們很快見證了“全球化加速”帶來的效果,中國的貿易額連續多年以20%到30%的高雙位數成長。

FT中文網:那是個黃金時代。

彥辭:直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需求方面發生了變化,可以說全球化的紅利已經被充分利用。但我們認爲,現在需要的是與加入世貿組織時同樣大膽的改革,那時透過大規模的監管變革,真正改變了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條件。我們在2013年的三中全會公報中看到了一些方向,提出要發揮市場力量來配置資源;2017年在達沃斯論壇上,中國承諾即便全球化逆轉趨勢加劇,中國依然會保持對外開放;去年出臺的24條措施也是如此。我們需要的是全面落實這些措施,真正顯著改變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能力。

FT中文網:歐盟商會剛剛發佈2024/2025年度的立場檔案,其中強調了對中國商業環境的關切,並繼續提出了超過1000條改善建議。您能否分享一下今年立場檔案所關注的主要挑戰,以及歐洲企業最希望看到的關鍵改革是什麼?

彥辭:我之前提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政府公共採購的准入。中國商務部傳遞了令人鼓舞的資訊,稱在中國生產的歐洲企業子公司應當能夠參與公共採購。但目前我們仍不清楚“中國製造”這一標準的具體含義。此外,我們的一些會員企業反饋,即便他們已經將製造、研發和納稅轉移至中國,有時仍然被排除在公共招標之外。因此,這個問題需要明確解決,確保歐洲企業能夠真正參與公共採購。

智慧財產是另一個重要領域,儘管我們的企業普遍認可中國在法規上的改進,但在具體執行層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有時,智慧財產法院可能缺乏必要的技術專長來做出決定;而對於我們的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可能還達不到法院受理案件的門檻。

我們還觀察到,在中國的一些平臺上,假冒商品的泛濫依然存在。雖然有些平臺在確保只銷售正品方面做得比其他平臺更好,但這表明,仍然有可能採取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認爲,仍有廣泛的領域可以進一步改進,透過這些方面的努力,能夠提高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信心。

FT中文網:您認爲最近負面清單減少到 29 項,其中含有的開放製造業和醫療保健行業的計劃,是否與歐盟商會檔案中提出的期望相符?這些領域是否有可能成爲歐洲企業未來在中國發展的關鍵?

彥辭:對於您提到的這些特定領域的開放以及負面清單的削減,我們還需要觀察企業的實際反應,才能得出結論。如果這些措施在具體層面上有實質性的影響,並且能夠真正爲我們的會員企業帶來更多機會,那麼它將是有意義的。目前,相關的會員企業仍在試圖理解這些變化,以判斷這些措施是否能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不過,我認爲重要的是各方能明白,我們遞交這份檔案的初衷是積極且建設性的貢獻。我們在中國有著與中國共同繁榮發展的重大共同利益。因此,我們提出這些具體建議,是希望中國能夠採取措施,釋放歐洲企業參與中國經濟並作出貢獻的全部潛力。這些建議是建設性的,儘管數量很多。

我們今年有50個工作組、子工作組和論壇,這些建議是經過長期堅定的基層工作得來的結果。我們直接詢問了每天都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會員企業,他們認爲哪些方面需要改變,才能充分發揮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潛力。我們希望這些建議能被以積極的態度接收並看到,歐洲企業確實希望進行對話和發展,中國應該重視這些建議。

FT中文網:許多在中國成功運營多年的歐洲企業現在正在重新審視其在華戰略。哪些行業受到這種“戰略反思”的影響最大?主要原因是什麼?

彥辭:我認爲,疫情讓一些企業真正意識到它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要知道,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出口來自中國,而中國出口的三分之一又來自長三角地區。2022年春季,上海封城80天,對供應鏈產生了巨大影響。我認爲,這一經歷讓大家更加關注供應鏈的韌性,有時將所有資源集中在一個市場上是有風險的。因此,我們看到76%的會員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都在評估供應鏈的韌性。如果發現問題,就會著手解決。

另一個問題當然是貿易摩擦、關稅等問題。企業預期這些問題在好轉之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因此,企業的應對措施之一是在中國的企業逐漸加強中國本地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可能將一些製造環節從歐洲或其他地方遷移到中國,以便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可能會考慮將依賴中國的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移出中國。因此,我們現在看到一種“分割效應”,企業根據其脆弱性,在不同地區實現供應鏈的本地化或外遷化。我們可以說這已經成爲一種趨勢,即出現了更加明確的供應鏈,一部分專注於中國市場,另一部分則服務於全球市場。

當前使這種情況更加複雜的是,許多企業開始質疑中國是否能繼續保持其利潤競爭力。在我們三個月前的《商業信心調查》中,僅有15%的會員企業對在中國的利潤持樂觀態度,而71%的會員企業認爲它們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獲得的回報會更好。當市場準入問題困擾存在和其他市場的回報競爭力提升時,企業就開始問自己:中國是否仍然是我們的首選市場,或者我們應該考慮其他市場?儘管中國仍然是對歐洲企業具有吸引力的市場,但它不再是歐洲外商直接投資的無可爭議的首選目的地。我們開始看到其他競爭國家正在變得更具吸引力,中國的這一地位正在被逐漸削弱。

FT中文網:如果中國靜觀其變,情況會不會惡化?

彥辭:按照目前的趨勢,情況可能會惡化,但我們也認爲中國政府有能力與歐洲企業、歐盟以及相關監管機構合作,找到緩和這些負面影響的方法。

此外,我們認爲中國政府本身也有一些工具可以使用。我們現在看到,製造業投資的成長速度超過了消費的成長。需要重新審視這些製造業投資是否真實合理,是否有市場需求來支撐。這些問題值得關注並採取行動。

FT中文網:您認爲中國要採取哪些政策變化,才足以顯著改變當前的趨勢?

彥辭:我們認爲,應該更加關注支援需求側,並確保資本分配的方式不會進一步加劇我們會員企業反映的產能過剩問題。42%的會員企業表示,他們正面臨中國產能過剩的影響,另有20%預計未來將出現行業過剩的問題。因此,問題在於,爲什麼在消費成長尚未跟上時,繼續向已經在多個行業中出現產能過剩的領域投入資本?這涉及到供需兩方面的平衡。

我們還認爲,在市場準入和減少繁文縟節方面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做出改進。58%的會員企業表示,他們因爲遇到監管障礙而在中國市場上失去了商業機會。這個比例相當高,這表明在去監管和市場準入方面,中國還有更多可爲之處,以釋放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發展的潛力。

FT中文網:我們知道今天的企業都廣泛面臨一些難題,諸如嚴格的網路安全法、數據流動限制以及政治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如何影響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意願,尤其是當中國的准入開放更多面向自身所需的行業時?

彥辭: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企業所處的行業。我們已經在某些領域看到,中國的安全法規爲企業,特別是在高科技和數字硬體領域,帶來了挑戰,越來越多的外國組件和設備正被國產替代。如果你所在的行業與中國的國家安全相關,企業會越來越多地問自己,我在這個市場上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我是否還能繼續在中國市場上銷售我的產品?如果不能,那麼在中國進行額外投資是否是正確的決策?許多企業現在處於觀望狀態,試圖評估他們在中國市場上的未來機會到底有多大風險,尤其是當他們所在的領域被中國政府視爲戰略性行業時。我們向中國政府的建議當然是,越早建立清晰的政策方向,越能讓企業有明確的前景,儘早做出是否繼續在中國投資的決定,理想情況下,是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FT中文網:中國正在積極尋求新的投資,您如何評估中國對歐洲投資,特別是對那些新流入資金的真實態度?

彥辭:是的,我們看到,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層面,我們常常感受到他們非常熱情地歡迎投資。我們的會員企業也反饋說,如果在市級層面提出任何能夠創造稅收、經濟活動或就業的項目,通常都會受到熱烈歡迎。我認爲我們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在國家層面,尤其是在涉及安全法規等方面,這讓一些企業對是否選擇中國心存疑慮。但在地方層面,確實有一種被歡迎的感覺,主要是一些國家層面的擔憂影響了基層決策過程。

FT中文網:我們也看到,歐盟最近在其經濟戰略上轉向“去風險”,並且像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等人還倡導對歐盟的產業政策進行全面改革。您如何在歐洲在華商業界的長期利益與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內部呼聲之間取得平衡?

彥辭:首先,現在歐洲和中國之間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賴,尤其是歐洲對中國產品的依賴,這一點多年來都非常明顯。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二十大之後已經明確提出,自主可控是中國的一個重要關注點,無論是技術、食品還是能源領域,中國都希望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我認爲歐洲不會走得像中國在自給自足方面那麼遠。歐洲可能會參考美國和中國的做法,但我不認爲歐洲會採取像中國那樣的措施。我們認爲中歐之間應該進行討論,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越來越關注自身的自給自足,歐洲是否還應繼續向中國提供不受限制的市場準入?

FT中文網:現實是,許多西方國家繼續限制外國投資進入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等領域,您認爲中國的做法是否反而可以說是在向全球標準靠攏,還是對歐洲企業構成了獨特的挑戰?

彥辭:目前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我們看到各類限制性法規的泛濫,而我們希望看到的其實是更高程度的法規趨同。這不僅是我們與中國朋友的對話,也是我們與歐洲和其他地方政策制定者的討論。如果全球各地不斷出現不同的法規,這對生產效率是極大的毒害。因此,您會發現,外國企業可能是監管協調最強有力的倡導者之一。這不僅是給中國的建議,也是給全球各地監管機構的建議。

FT中文網:最後一個問題,展望未來,您認爲歐洲企業在中國的哪些領域最有機會?

彥辭:實際上,我們認爲中國在多個方面都存在廣泛的潛力。衆所周知,中國在去碳化和清潔技術領域的努力爲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此外,中國規模龐大,在多個工業領域實現了效率提升,因此在談到中國時,很難只侷限於某些細分行業。我們認爲,幾乎任何行業都應該認真考慮在中國的發展機會。

編輯郵箱dong.lin@ft.com

邀您加入音檔讀者討論羣

會員讀者及其朋友可以掃描下方行動條碼新增音檔助理“i聽粉”/“小麥”(也可搜尋微信名audio_FTChinese)爲好友,加入“i聽粉”音檔讀者討論羣,羣內環境由羣友共同維護,請遵守羣規和法律法規,FT中文網不承擔任何相關責任。

掃碼入羣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Lex專欄:保險公司無法與自動駕駛汽車共享前途

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得到廣泛應用,司機不再對事故負責,責任將轉移到製造商身上,傳統保險的作用將僅限於盜竊和與駕駛無關的損失。

英國大學核心理科課程減少,引發對產業戰略的擔憂

在過去5年中,化學課程減少了四分之一,生物科學課程減少了15%。

輝達2024年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10億美元

該集團成爲尋求從其晶片驅動的技術革命中獲益的新創企業的關鍵投資者。

比利時禁售一次性電子煙

專家稱打擊一次性產品對不斷成長的電子煙行業影響有限 。

俄羅斯天然氣停止流經烏克蘭

經由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過境協議到期,且沒有後續協議。

基爾•斯塔默承諾2025年將是英國的「重建」之年

斯塔默重申了他的中心目標,即新建150萬套住房、建立更安全的能源系統、改善學前教育支援、縮短醫療等候名單、減少移民和解決社區中的反社會行爲。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