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中國需要一場親子關係的革命(上)

彭小華: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孩子的問題、親子關係問題根本上都是父母的問題,需要檢討的是父母。同美國家庭相比,我們的養育問題嚴重太多,反思與改變已經迫在眉睫。
2018年9月2日

延禧攻略擊中軟階層社會癢點

徐瑾:軟階層社會,如何安撫下沉階層將是巨大產業;無論是《黑鏡》中比賽還是抖音延禧攻略,已暗示消費降級無可避免,而文娛行業先行一步。
2018年8月28日

中國的精神衛生、強制收治和任意拘留

殷馳、孔傑榮:在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強制收治方面,任意拘留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在保護公民人身自由方面仍大有可爲。
2018年8月26日

中國社會需要更多的「存疑主義」

嶽源:培養公衆的「存疑」意識,不僅能夠減少個人損失和社會成本,也能形成多元的意見環境,讓真理越辯越明。
2018年8月23日

MeToo之後,爲什麼有必要在中國大談女權?

袁漪琳:不能認爲只要實現「人人平等」的夢想便可坐等歲月靜好,女權主義和女權運動有其獨立存在的正當性。
2018年8月21日

頑強的深圳城中村

受到低廉租金的吸引,深圳的1200萬人口中,約一半住在城中村,雖然政府早有拆遷改造計劃,卻一直進展不順。
2018年8月21日

「米兔」——中國版的MeToo

中國近期一波名人被曝涉嫌性騷擾,此事在網上引發熱火朝天的討論,而爲應付網路審查,各種隱晦詞語應運而生。
2018年8月21日

當美國千禧代遇上中國「草莓族」

劉裘蒂:正當美國年輕人對同齡的中國千禧代感到好奇,並有深入瞭解的慾望之時,貿易戰是否會扭曲他們的認識?
2018年8月17日

中國社會新階級分析

鄧聿文:儘管中國不提倡階級分析了,但在當下大轉折時期,要看清社會未來走向,有必要重新撿起這一認識工具。
2018年8月15日

中國千禧一代將面臨養老金短缺

富達國際與螞蟻財富合作進行的研究表明,中國僅有44%的千禧一代開始爲養老進行儲蓄,缺乏退休規劃的問題很突出。
2018年8月15日

要不要放過「師生戀」?

李繼威:西方限制師生戀的出發點在於制約教師權力,保護學生權利。近期中國的MeToo運動也讓人關注這一話題。
2018年8月15日

歲月靜好,民怨積聚:尋找方向感的轉型中國

王江雨:中國面臨的問題已經不能簡單地透過「發展」來解決,更不可能透過消滅不同聲音的手段來使其銷聲匿跡。
2018年8月13日

中國社會孕育的潛在「鉅變」

鄧聿文:儘管「中國崩潰論」已近絕跡,但從長週期看,今年將會成爲中國轉折點,中國將面臨內外交困的嚴重挑戰。
2018年8月9日

需要給Me Too設「紗窗」嗎?

劉波:假如出現惡意誹謗或誣告他人的情況,不能讓合法的Me Too承擔責任,這只是誹謗或誣告者自己犯下違法行爲。
2018年8月2日

中國學生在線聲援深圳被捕工人

上週深圳佳士科技的工人因抗議公司阻止他們組建工會而被捕。來自中國頂尖高校的學生們正違抗政府限制,在線對被捕工人發起聲援。
2018年8月2日

中國Me Too運動中的性權力與性政治

鄧聿文:儘管Me Too運動不可能深入政治領域,也無法改變中國社會深厚的男權結構,但總體來說應對它持肯定態度。
2018年7月31日

尊重弱者是做一個強者的基本條件

張千帆:我絕不會認可「公知」圈和公益圈一片漆黑的判斷,但我確實認爲有必要革除權力文化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殘餘。
2018年7月30日

疫苗危機與治理潰敗

笑蜀:正常的社會絕不會容忍悲劇的重複。悲劇發生一次,便應集全社會之力反思問責,刨根究底,建章立制。
2018年7月27日

謹防將問題疫苗的板子打在民資身上

鄧聿文:在社會誠信、政府監管和輿論監督均不理想的情況下,把解決疫苗問題寄託在國企和公有制上,是開錯藥方。
2018年7月27日

中國Me Too:從涓滴到洪流

劉波:媒體、公益等領域裏的女性成爲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的突破口,本來就在情理之中,她們也急需得到社會支援。
2018年7月27日

美國駐華大使館附近發生爆炸

北京警方稱一名來自內蒙古的26歲男子點燃疑似爆竹裝置,導致其手部受傷。美國大使館確認這名襲擊者是唯一受傷人員。
2018年7月26日

改變疫苗的現狀,絕不能靠刷朋友圈

周健:每一次爆發「疫苗問題」,整個社會都義憤填膺,之後又等待下一次的爆發和義憤填膺,這不能帶來根本改變。
2018年7月25日

發現民間力量中的「藥神」

嶽源:發現民間社會中的各方力量,讓直接或間接利益相關者在法律框架下自發解決問題,是一條緩解社會痛點的道路。
2018年7月24日

災難之後,我們該如何言說?

劉遠舉:此次事件中真正的深度討論不多,本該有的恰當聯想都被自我閹割,然後聚焦於事件的討論,又再次迅速轉爲貌似專業的新聞倫理討論。
2018年7月3日
|‹上一頁‹‹1617181920212223242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