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作者「中國學者百人百訪」系列的最新一篇】
李盛兵,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育部區域與國家研究基地華南師範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會理事長,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師教育聯盟負責人。《現代教育論叢》編委會主任,曾任華南師範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阿姆斯特丹大學、英國萊斯特大學和美國波士頓學院訪問學者。廣東省政協委員。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00餘篇。研究領域:教育理論、港澳研究與教育國際化。
以下是採訪實錄。
問:中國教育強國的總體目標和內涵是什麼?
李盛兵:中國教育強國的總體目標和內涵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六個力。
1.更強的教育綜合實力
教育強國首先體現在教育自身的總體實力上,包括財政投入、入學率、辦學條件等硬性指標,以及教育品質、教育本源、本質或內在特徵等軟實力。這要求中國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
2.更高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滿意度
教育質量是教育強國的核心命題,而教育滿意度則是教育強國的基本意蘊。這意味著需要建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優質化、普及化、公平化、終身化。教育強國建設的政策主線爲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著力點爲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途徑爲中國教育現代化。
3.更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強國必須確保不同羣體適齡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確保教育機會均等。這包括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政策,完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入學保障政策,加強特殊教育服務機制等。
4.更大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教育強國還體現在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上,即教育綜合實力排在世界前列。這要求中國教育在物質、制度和人的現代化相統一,基本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穩步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推動人才結構更加優化、人才質量持續提升,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5.更強的教育治理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教育強國需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這涉及到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包括理念先進性、主體多元性、體制民主性與機制靈活性等特徵。同時,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確保教育財政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問:港澳在中國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的戰略定位如何?
李盛兵:港澳地區由於獨特的歷史淵源和制度優勢,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能夠起到戰略支點、絕對強點的功用。
1.戰略支點
港澳地區作爲「一國兩制」的實踐地,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和制度優勢,可以作爲國家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支點。港澳地區教育質量水準高、國際化程度高,在「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可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深度參與、共同推進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港澳可以作爲連接內地與國際教育的橋樑,推動內地教育國際化進程和教育現代化,同時也爲國際教育合作提供平臺和機會。
2.絕對強點
港澳地區擁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其教育質量和科研能力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譽。一方面,它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這些高校可以作爲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強點,透過與內地高校的合作,提升整體的教育質量和科研水準。
問:港澳的教育有哪些優勢和特色?
李盛兵:港澳教育的優勢和特色主要體現四個方面。
1.多樣、普惠、國際化教育體系
香港教育逐步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形成了扁平化的政府-學校關係和辦學主體多元、三種資助模式(私立、補助和官立學校)共存的學校類型。
2.實現普及、普惠的教育現代化
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和制度。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實現15年免費教育,港澳特區政府旨在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從幼兒教育到高中階段接受教育的機會。其次,港澳特區政府採取了無歧視性的財政投入並完善統一派位制度,以此縮小學校間的差距,保障教育資源均衡。在教育系統中,社會經濟文化地區對學生成績的影響較小,弱勢學生也能獲得相對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3.人才的「蓄水池」和「孵化器」
長期以來,香港高等院校以「三高」優勢著稱,即高國際排名、高質量人才、高度國際化,同時憑藉良好的教育基建,每年吸引大批海內外優秀學生報考。根據最新公佈的2025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香港5所大學繼續穩居全球百強。
在中央對香港打造爲「國際高階人才聚集高地」的期望下,特區政府提出建設香港成爲國際專上教育樞紐,2022年香港宣佈了一系列人才新政策,其中包括設立「人才服務視窗」和推出「高階人才通行證」計劃,以每年吸引3.5萬名人才。
以特區政府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爲例,首批就有24個大學研發團隊獲得資助,獲資助金額總值超過10億元。各所大學同樣致力於強化創科生態圈,深化官、產、學、研間的合作關係,孵化新創企業。以港科大爲例,截至2023年9月,港科大成員共創立了1747家至今活躍的新創公司,當中包括10家獨角獸企業和13家成功退場的公司,總共創造了逾4000億元的經濟效益。高等教育不僅能夠吸引國際高階人才,還可以持續培養和孵化本地青年人才。
問:港澳在中國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哪些作用?
李盛兵:港澳地區能夠發揮的作用是三個「優質」。一是提供可參照的優質範本;二是集聚優質的科教資源;三是拓寬優質的升學就業管道。
1.爲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可參照的範本。
港澳地區的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成都是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遍認可的。港澳的高等教育機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在全球大學排名中表現優異,尤其在工程技術、人文社科等學科領域排名較前。這些高等教育機構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爲內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參考,特別是在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以及推動教育國際化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鑑。
2.以國際化集聚全球優質科教資源。
港澳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擁有高度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吸引了全球的優秀學者和學生。今年,1534名香港學者入選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港澳高校與世界各地的高校和教育機構保持密切聯繫與合作,不斷在科研成果上突破創新,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港澳高校參與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助推了港澳科技力量進一步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發展大局。港澳地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特色,使之成爲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後髮型大學跨越式發展的成功典範,爲國家集聚全球優質科教資源提供了平臺。
3.透過教育合作拓寬升學和就業管道。
港澳與內地的教育合作不斷深化,爲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升學和就業機會。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澳門教青局合作,推動了內地與港澳中小學、幼稚園的「姊妹學校」平臺建設,以及高校師生交流計劃。此外,港澳高校與內地高校的合作辦學項目,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爲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和更多的升學選擇。同時,港澳高校的畢業生在內地的就業市場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爲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透過這些教育合作項目,不僅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也爲兩地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拓寬了管道。
問:如何有效發揮這些作用?
李盛兵:發揮這些作用的具體措施包括:開展教師和校長培訓、鼓勵港澳來內地辦學、大灣區教育「一體化」建設、開展愛國教育、參與「一帶一路」教育合作。
1.開展教師和校長培訓
港澳已經實現了教育現代化,因此有一套完備的教育治理和管理經驗。鑑於此,港澳地區可以成爲教師和校長培訓的重要基地,透過與內地的合作,共同提升教育質量。例如,香港教育大學成立的「校長與教師協同創新培訓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旨在構建內地與港澳教師隊伍協同發展的常態化機制,增進各地教師互相理解,增強國家認同。此外,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澳門教青局合作,每年選派內地優秀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赴港澳開展業務交流協作,累計選派教師1081名,先後與港澳900餘所學校建立交流關係。
2.鼓勵港澳來內地辦學
港澳高校在內地辦學,可以帶來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內地教育的多元化發展。目前,已有多所港澳高校在內地設立校區,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這些合作辦學項目不僅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人才流動,也爲兩地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學選擇。
3.大灣區「一體化」建設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教育一體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透過推動教育資源的共享、教育制度的銜接和教育合作的深化,可以提升大灣區的教育水準,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例如,支援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4.愛國教育
港澳地區加強開展愛國教育非常必要,它有助於發揮香港的優勢。透過加強國情教育、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等,可以增強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愛國精神。例如,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舉辦多場愛國專題培訓,至今已有超過750所學校逾4萬名教師參加學習。此外,透過組織港澳學生赴內地交流,可以讓他們更直觀地瞭解國家的發展,增強國家意識。
5.「一帶一路」教育合作
「一帶一路」教育合作是中國高水準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透過與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可以促進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例如,中國院校與亞非歐三大洲的20多個共建國家院校合作建設一批魯班工坊,爲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當前港澳在參與「一帶一路」教育合作方面的作用發揮得還不突出,優勢還不明顯,港澳高校應當意識到世界教育合作的趨勢將從「以南北合作爲中心」逐步轉變爲「以南北合作爲重點、南南合作爲補充」,到最終實現「全球普遍的、常態化合作」的終極形態。
(注: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FT中文網「資本與國家」專欄作家,目前正在推動「中國學者百人百訪」欄目。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