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中國經濟

中國退出海外煤電的實際和象徵意義

譚浩:由於對統計口徑的可能誤解,中國資金在海外煤電項目中作用或被高估。儘管如此,中國退出海外煤電項目還是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和重要的引導作用。

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大會議的影片講話中承諾中國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的訊息立即引起了國際輿論的極大關注並得到高度評價。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稱之爲「一個偉大的貢獻 」(「great contribution」)。英國高級氣候官員、COP26候任主席夏爾馬認爲中國的這一決定「爲煤電的命運劃上了句號( 「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 for coal power」)。半島電視臺報導這一新聞時引述專家評論稱這一新承諾「改變遊戲進程」(「real game-changer」) 。《衛報》引述專家評論稱這一行動爲全球煤電項目「劃出重要紅線」 (「a big line in the sand」)。《時代週刊》的評論也認爲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a really big deal」)。

這一承諾之所以激起國際社會的重大反響,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因爲一個廣爲流傳的說法認爲,目前全球超過70%的燃煤電廠依賴中國的資金。就筆者看到的資料而言,這一說法似乎最早出現在美國財經網站qz.com 在2019年12月的一篇分析文章中。在習近平主席的聯大講話後,這一說法也頻頻出現在包括彭博社、經濟學人等媒體的分析報導中,作爲中國這一最新承諾可能產生巨大影響的佐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讀者評論

用戶名: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用戶名
密碼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