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香港股市

港股部分板塊過熱 宜分散配置資產

陳惠仁:以目前港股的市場條件來看,說泡沫爆破還言之過早,但投資者可在先行獲利部分急升股份,並考慮採用槓鈴投資方法。

2020年3月經歷短暫的股市震盪後,港股市場出現了所謂「二八分化」局面,即科技及生物醫藥相關股份漲幅驚人,其餘板塊均表現大幅落後。與此同時,新經濟相關股份亦響起了過熱的警號——沒有盈利的股份飆升、新股凍資逾千倍、新入場的投資者非常樂觀——這不禁令人聯想到2000年科網股災的類似劇情。雖然以目前港股的市場條件來看,說泡沫爆破還言之過早,但投資者可在先行獲利部分急升股份,並考慮採用槓鈴投資方法:除繼續持有高成長股外,宜將部分資產配置在估值較低、基本面穩健以及高息股,做好風險控制,既可享受市場追逐落後板塊的高回報,又可保證市場逆轉時的收益。

港股中的新經濟板塊的估值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逐漸遠離基本面。目前恆生科技指數成分股的市盈率(p/e)普遍已接近5年最高水準。更甚者,電商巨擘美團的市盈率已經高達917倍。大部分醫療科技股無任何營利基礎但股價飆升,阿里健康於2020年10月後始有市盈率,但迅即飆升至912倍。相應的,恆生指數2020年末下跌3%,但恆生科技指數2020年大幅上漲78.7%,領漲全球主要股指(那指同期升幅43.7%)。恆指成分股中的唯三倍升股均來自新經濟股,漲幅均近兩倍。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讀者評論

用戶名: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用戶名
密碼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