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年度報告》

如何讀懂中國GDP?

如果要挑選2015年中國最熱的一組數字,答案是「7%」。再精確一點,是「7%左右」。

今年3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期間將全年經濟增速調整爲成長「7%左右」,開啓一整年的「小數點」論戰:國家統計局數據和市場預期若有落差,總有大量聲音質疑官方數字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數據紛爭,糾結的並不是小數點後的表面數字,所有人更想追問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經濟增速到底放慢多少?假如看好中國經濟持續成長,官方和民間理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若產生微幅差距不是問題。但在今年,市場更多的聲音是,中國官方恐怕高估了GDP。眼前的中國正承受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投資者和經濟觀察家更需要精確的GDP數字,以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當前及未來走勢。

我們試著整理今年主要專家學者的看法和研究,從頭開始帶你理解:官方發佈數字和市場預估究竟有何差距?以及應該如何解懂中國GDP?

計算基礎不同,是民間和官方數據落差的主因。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認爲,面對今年進口價格下跌,用來衡量通貨膨脹、顯示名義和實際GDP差距的「平減指數」 (GDP deflator)被中國低估,如此會造成最終GDP實際數值高估。專家學者的懷疑不是沒理由,中國官方未公開平減指數的計算。

官方數據的支持者、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霍爾茲(Carsten Holz)也認爲,中國官方名義GDP可信賴,但GDP平減指數恐怕存在問題。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議題的東京一橋大學(Hitotsubashi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伍曉鷹(Harry Wu),站在另一個角度懷疑中國官方數據。他認爲,官方數據存有根本錯誤,高估「非物質服務業」和「工業產出成長率」。依據伍曉鷹的計算,在多數情況下,他對成長下滑(如1954、1966年)和經濟衰退(如1961、1976年)的估計數字都比官方數據更加嚴重。

雖然理解官方和民間計算基礎的差異,但假如在分析上全盤使用官方數據進行計算,又會因爲數據的模糊空間,很難透過官方口徑看到全貌。以下,我們就用幾道簡單的數學運算來展示問題點。

廣告之後 精彩繼續

官方數據的內在矛盾

數字非黑即白,但官方數據之間相互矛盾,是研究者的巨大考驗。

比方說,我們試著拿官方數據做兩道基本運算,先將各省GDP數字加總,計算結果和中國整體數據不符。再取每月數據計算年度經濟成長率,也和國家統計局的年度公告有差距。

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統計數字差異,可歸因於統計再修正,特別是中國經濟活動範圍廣,要仔細計量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至於地方和全國數據的差異,可以理解爲地方政府受經濟指標考覈壓力,上報數字有「灌水」的可能性;而中央政府會對全國數字有一個「縮水」的再調整。2007年,時任遼寧省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就曾表示,GDP數字信不得,而是要參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及銀行貸款量。這三組數據到後來被媒體稱爲」李克強指數」,一度被當作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重要指標。

但令人頭疼的是,李克強指數和中國GDP走勢也早已不合拍。

地方政府受經濟指標考覈壓力,上報數字有「灌水」的可能性;而中央政府會對全國數字有一個「縮水」的再調整。

廣告之後 精彩繼續

李克強指數仍有用嗎?

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及銀行貸款,這三組數據被媒體稱爲「李克強指數」,一度被當作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重要指標。

以下這張圖表是近年來李克強指數和官方GDP數據的走勢,很明顯,今年李克強指數已經與中國官方經濟數據出現較大偏差。

李克強指數在今年表現遜於GDP,中間的落差或許可以從指數的組成談起:指數觀察用電量、鐵路運貨量、銀行放貸,過於偏重製造業活動的計算,未能充分體現中國逐漸成長的服務行業動能。李克強日前還對外公佈自己新的經濟觀察指標:居民收入、就業率、能源消耗量,三者數據也被解讀爲,政府期待關心焦點從工業指數移轉到服務行業。

服務行業確實是中國近年經濟指標的少數亮點。從行業別來看中國國民經濟,服務業佔比正逐年增加。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資料,前三季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爲58.4%,比例遠高於投資和工業部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 R. Lardy)今年就在媒體上撰文稱,若繼續使用舊的李克強指數的用電量來觀察中國經濟成長,如同「看著後視鏡開車」。

影片:上海街頭消費調查

中國經濟下行,但對生活在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的民衆來說,較低的經濟增速並未影響到消費支出計劃。7月份,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走訪上海街頭,一探消費者反應。

的確,中國經濟結構正發生變化,但關於服務業數據,仍有兩點需要釐清。

首先,今年上半年服務行業的成長,主要透過金融業驅動。但到第三季度,面對7、8月股市下修回調,服務行業還能保持強勁成長,增速從上半年的8.3%提升到8.6%,遠高於整體經濟增速6.9%。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機構《中國投資參考》(China Confidential)在報告中坦言,數據確實讓人費解。到底服務業能否成爲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討論又再次繞回到官方原始數據的可信度上。

其次,有效投資還是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因。若因爲服務產業數字亮眼,而希望透過刺激消費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成長,恐怕倒果爲因。

其次,有效投資還是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因。若因爲服務產業數字亮眼,而希望透過刺激消費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成長,恐怕倒果爲因。

GDP是​​衡量國家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不論相信中國官方數據也好,懷疑也罷,有瑕疵的中國GDP數據仍是觀察經濟趨勢的重要方向,但很明顯的是,它已不是唯一關鍵數字。

國家統計局在今年7月15日公佈第二季GDP增速成功保住7%,當天金融市場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反應:上海證券指數翻黑,當日跌幅3%。

製作團隊

  • 編輯:史書華
  • 補充報導:蔣馨爾
  • 前端工程:倪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