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答記者問摘錄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音檔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答記者問摘錄

爲期四天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10月29日閉幕,審議透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次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解釋精神。
00:00

中國中共中央10月30日上午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了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有關情況。爲期四天的全會於10月29日閉幕,會議審議透過了“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峯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中等收入羣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

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準,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成長和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準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準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全會強調,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下爲此次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上的部分媒體問答環節: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中國提出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請問這是不是爲了應對國際的壓力?在“十四五”期間以及到2035年,中國是不是會把更多重點放在發展國內循環上,對外開放的地位會不會因此而下降?

韓文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準、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在規劃《建議》當中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我們看到,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甚至是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也有利於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同時,大國經濟一個共同特徵是國內可循環。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其他的大國經濟是一樣的,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對於經濟循環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比如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已經由2007年時候大約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我們的外貿依存度,也就是外貿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例,也由過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多一點。所以,經濟成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

大家應該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國內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所以國內大循環的動能明顯增強。因此可以說,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這是主動作爲,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

需要說明的是,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說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爲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堵點。打通堵點要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實現重大突破。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還要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樣就既能夠拉動國內經濟,又爲世界各國創造更大市場機會。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入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準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市場是全球的稀缺資源,我們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託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爲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爲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來,我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地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持續地提升,這也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謝謝。

日本朝日新聞:五中全會的公報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但是在中美對立的嚴峻情況下,中美經濟存在脫鉤的可能性。那麼,中國如何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

韓文秀: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15年的時間,3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啓航”規劃,規劃《建議》把“十四五”發展作爲重點,同時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這有利於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協調統一起來,增強戰略一致性。1995年,中央制定“九五”計劃《建議》的時候,也曾經對2010年遠景目標作過展望。

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確實需要適宜的外部環境。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嚴峻性、挑戰性的一面在上升。但是我們認爲,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是人心所向。經濟全球化雖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後還會在曲折中深入發展。在“地球村”越來越小的當今時代,中美作爲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間的經濟聯繫是由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和全球經濟的開放性所決定的,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對於中美兩國來說,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也沒有好處。其實,真正想脫鉤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今年第三季度,在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中美雙邊貿易額同比成長了16%。我們要“不畏浮雲遮望眼”,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積極塑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還是要練好內功,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著力辦好中國自己的事。當然我們要辦的事很多,千頭萬緒,有三件事情特別重要,就是改革、開放、創新。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透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會使14億中國人民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邁向共同富裕。這種推動現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的。

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重大啓示。所以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絕不動搖。透過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中國將爲世界各國提供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機會,這既有利於中國自身發展,也有利於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將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有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高品質生活。

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在這些方面已經作了全面系統部署。我們相信,只要做好改革、開放、創新這幾件關鍵大事,就一定能夠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謝謝。

俄通塔斯社記者:請問中國經濟在疫情防控情況下是如何發展的?遇到什麼問題?在就業和應對通貨膨脹方面情況怎麼樣?謝謝。

寧吉喆:很現實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造成了巨大沖擊,中國也不例外。大家也都看到,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統攬全域性,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決策部署抗疫發展和“六穩”“六保”工作任務,帶領全黨全國取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成果,不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率先恢復了經濟正成長。中國疫情防控下的經濟發展主要有六個特點:

一是及時控制新冠疫情創造了發展的正常環境。動態優化疫情防控的策略舉措,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區域性地區聚集性疫情的殲滅戰,狠抓“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在全國範圍內恢復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秩序,使發展成爲可能。

二是迅速組織復工復產推動了產業穩步復甦。短期內推出了八個方面90多項復工復產政策措施,打通了卡點難點和堵點,保持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三是果斷出臺規模性政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新增減稅降費,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大幅壓縮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利用降準降息、再貸款、推遲還貸、普惠金融、銀行讓利等手段,運用“直達機制工具”,宏觀經濟和助企紓困的政策有力有效,促進了上億市場主體的生存發展。

四是優先穩就業保民生穩定了經濟社會大局。把穩就業、保民生、保就業放在政策的首位,積極應對疫情、汛情對民生帶來的影響,著力加強農業生產,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準,保障了14億人民的基本生活,穩定了經濟基本盤,也穩定了社會大局。

五是持續發展新動能推進了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應對疫情中,創業創新的成效不斷顯現,以網路經濟爲代表的新業態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商購物、快遞配送、在線辦公、網路教育、遠距醫療供需兩旺,新基建新消費快速發展。

六是堅定深化改革開放調動了國內外生產要素。不斷加快“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擴大對外開放,達到了穩預期、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資的效果。前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成長0.8%,進出口總額同比成長0.7%,實際利用外資同比成長5.2%,均實現了正成長,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資金持續增加。

疫情影響下,當然也遇到了農民工就業、食品價格一度上升的問題,經過採取抗疫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舉措,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緩解。前三季度,中國城鎮新增就業的全年目標任務已基本完成,城鎮調查失業率從年初的6.2%降到9月的5.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平均爲3.3%,其中9月當月回落到1.7%。豬肉等食品保供穩價也見到了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不放鬆,更加註重穩政策穩預期,更加註重暢通經濟循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把握好調控的方向、重點、力度和節奏,把合理成長與增加就業、穩定物價更好地結合起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謝謝。

音檔會員討論羣

掃描下方行動條碼新增音檔助理“小麥”(也可搜尋微信名ML_English_Service)爲好友,可以進入音檔會員討論羣,與其他讀者一起討論時事話題。

掃碼加“小麥”進羣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Lex專欄:人造鑽石令鑽石市場出現嚴重裂痕

人造鑽石因價格低廉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導致天然鑽石需求大跌,鑽石礦商們正努力控制天然鑽石供過於求。

俄軍的到來意味著美國在尼日軍事存在的結束

尼日軍政府加入沙赫爾地區鄰國的行列,遠離西方,轉向俄羅斯。俄羅斯取得了又一次戰略勝利。

Lex專欄:機器人計程車並不能幫助特斯拉走出困境

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傳達了令人困惑的資訊。

價格飆升促使拉美可可種植農爭相擴大種植

在非洲產量下降和需求飆升的情況下,巧克力原料的價格達到創紀錄水準。

川普戴上「溫順」面具應對「封口費」案庭審

川普涉嫌向成人影星支付封口費的案件在紐約開庭。在這場可能危及人身自由的刑事審判中,他大部分時間都很沉默。

Lex專欄:電車銷售放緩對歐洲車企而言並非壞事

歐洲汽車製造商應利用市場放緩的機會,追趕中國競爭對手。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