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價格與政府
市場是一種物品的買主和賣主互相作用,以決定其價格和數量的過程。因此,存在兩種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以及要素市場。
那麼,價格機制,或說市場機制,是如何回答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爲誰生產這三個問題的?
對一個家庭來說,它會在就業市場上出售自己的工作,換取工資,在資本市場上出售自己資本(或土地)的使用權,換取利息(或房租等收入)。然後以這些收入在商品和服務市場上購買商品和服務,滿足衣食住行用等需要。
對一個生產商來說,它在就業市場上購買員工的工作,在要素市場上購買資源(比如原材料),在資本市場上融資。然後把它產出在商品和服務市場上出售——滿足消費者的衣食住行等需要,得到的收入來支付工資、租金、利息等。
經濟學中基石性的「經濟人假設」,就是假設所有經濟單位,都會盡自己可能追求對自己最有利的價格。顯然,當其他條件不變,如某物價格上漲,買方減少購買,賣方增加供給,一段時間後將價格穩定下來;如價格下跌,買方增加購買,賣方減少供給,直至達成一個均衡的水準。。
要素和產品都有價格,任何一種要素或產品的供需,都會以價格的形式體現出來。因此,廠商根據產品的價格升降來追逐和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增加和減少某些生產;家庭根據生產者的需求(出價)調整自己的工作(比如從夕陽產業跳槽到朝陽產業),根據要素購買者的需求(出價)調整自己擁有的要素的用途(比如拋掉煤炭股票,轉買網路公司的股票)。
如前面所說,一個經濟體往往是市場機制和命令機制的組合,在市場經濟中,政府也發揮著不小的作用。除了提供國防、治安、打擊欺詐等「守夜人政府」的服務外,政府往往還以效率、平等和穩定三個方面介入經濟。
(這裏的「政府」是美國英語意義上的政府,是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的總稱。)當然,政府與市場一樣,同樣會出現失靈,稱爲「政府失靈」。
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和公衆健康,可以提供這些私人企業不能或很難提供的公共產品,促進經濟發展。
政府徵收累進所得稅、向失業者和老年人等發放社會福利,有助於緩和社會的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社會。
政府透過增減稅率和透過央行調節利率等手段,來「消峯平谷」,減緩經濟週期波動的幅度。
·使用和積累大量的資本。包括機器設備,路橋,存貨等有形資本,以及技術,智慧財產,品牌等無形資本。 「市場經濟」常被稱爲「資本主義」,正是因爲各種各樣的資本在經濟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財產私有權所派生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具有精密到今人難以置信的專業化和複雜的分工。因此研究經濟組織方式與交易是經濟學的主要課題。 亞當·斯密舉了著名的制針廠的例子,來說明分工如何能促進生產率,同樣的工作時間,工人們每人負責一部分工序,比每個工人完整的執行所有工序,產量可以高出上百上千倍。
·廣泛使用貨幣。貨幣的流通是經濟的血液。由於一個社會成員不大可能以一己之力提供所有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必然需要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換,也就需要貨幣作爲衡量價值的尺度。 現代的貨幣通常是政府發行的信用貨幣。因此貨幣也可能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當它成長速度太快,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的使用被認爲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標誌之一,想想看,未來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消滅貨幣(價值尺度)的社會?爲什麼?
分享
讀者評論
提示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