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緒論
「稀缺」(scarcity)是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資源相對於需要總是稀缺的,因此如何使用和分配資源,來滿足人的需要,就成了一門學問。 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問題,「成本與收益」或說「投入與產出」的分析與衡量,就由此而來。
任何社會,不論它是完全集體化的共產主義國家,太平洋的一個島嶼部落,資本主義的工業國家,道教羣體,甚至是一羣蜜蜂,都必然要遇到三個基本的和相互關聯的經濟問題,不同的經濟制度,對它們有不同的回答。
·生產什麼財富,生產多少?
·如何生產?
·爲誰生產?
經濟投入,或說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而產出,就是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一個社會在一定時間內的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都是有限的,因此存在一個它所能生產的各種物品的最大限度。簡化爲「黃油與大砲」的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生產可能性曲線。要多得到一些大砲,就必須放棄一些黃油,反之亦然。
在圖中,A點意味著一個社會並未發揮自己最大的經濟產出能力,BCD三點是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X點則是目前無法實現的水準。
類似「黃油與大砲」關係的問題還有很多,從個人生活到國家的大政方針,都需要考慮很多這樣的取捨。比如消費與儲蓄,工作與休閒,大政府與小政府等等。
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我們每做出一種選擇都意味著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機會,而那些所放棄的選擇就被稱爲你該項決策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相應的所放棄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
分享
讀者評論
提示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