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女性
技術車輪滾滾向前,不僅在重塑社會形態、產業面貌,也在改變生活方式,模糊各種邊界。
技術爲女性賦能。新一代「硬核」女性正在突破障礙,挑戰刻板印象,獲得更公平的資本與市場機會。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推出的新專題──「慧智女性」,聚焦於幾位致力於藝術、文學和教育的女性精英,請她們分享在數字時代中,將感性與理性、工作與生活、商業機遇與才思想像不斷融合的無邊界人生。
前四周,我們已陸續刊出松鼠AI合夥人梁靜、作家楊好、演員屈菁菁和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的報導。本週,我們推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採訪了最近出版新書談論人類創新簡史的清華大學兼職研究員董潔林,看她如何掌握好女性與科學生涯的平衡。
1. 梁靜:創業的女性有得也有失
成長於一家兩代女性創業的創業世家,松鼠AI合夥人梁靜對人生有不同理解。
與松鼠AI合夥人梁靜的每次會面,都讓我對她增加一層完全不同的認識。最初是去年秋天,她爲松鼠AI主辦的第二屆「全球AI+智適應教育峯會」做主持,著及膝黑裙,中英雙語無縫切換。後來一次餐聚,她說起母親創辦的快消領域的家族企業,以及她自己於松鼠AI之前在服務行業的成功創業。這一次,我們談起了她分別爲12歲和10歲的一雙兒女,她還告訴我,正在申請智慧系統方向的博士項目,未來還想再讀教育心理學的博士。
2015年,梁靜與松鼠AI創辦人慄浩洋在黑馬營的課程上結識,隨後加入松鼠AI負責戰略、品牌、市場、海外事務工作。「我當時就認爲他是一定會爆火的創業者,我自己創業了十幾年,能感覺到什麼樣的創業者是相對成功幾率比較大的。」松鼠AI使用自主研發的智適應學習(Intelligent Adaptive Learning)系統,採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由人工智慧系統主導「測─學─練─測」教學流程。栗浩洋於今年年初表示,2019 年其線下教學機構開業數量還將達到 3 倍成長,第一季度付費學生人數同比成長1500%,AI 教學正迎來爆發點。
梁靜認爲AI企業裏的女性承擔著紐帶的角色。「不管是從感性上,還是從理性的管理上,既要有專業性,又要融合生硬冰冷的技術,讓技術有溫情感。」她用自己在品牌戰略方面的深厚積累,令松鼠AI的品牌塑造高效而不落窠臼。她同樣也認爲,在松鼠AI獲得成長的同時,她「也收穫了巨大的價值滿足」。
沒有俗套地強調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喜愛探戈的梁靜承認自己每天工作15~18小時,忙到連釋放壓力的時間都沒有了。「有收穫就有缺失,我覺得這是公平的,我確實在事業上獲得了自我價值的實現,那麼我肯定會在其他地方有缺失,比如個人生活,比如對孩子的陪伴。」在這個一家兩代女性創業的創業世家裏,梁靜說自己的孩子內心更加成熟,「知道要爲自己負責任,知道自己要獨立,知道人生的一切應該是自己決定的。」
然而堅定如她也曾在五、六年前想過爲了孩子放棄創業。「畢竟還是個女人,是個媽媽。」但最終孩子給了她最需要的鼓勵,「媽媽你去做自己的事業吧!」梁靜常常對孩子說,媽媽這麼辛苦工作,不只是爲了給家庭提供很好的物質保障,也是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希望他們理解,不過更重要的,也希望自己的價值觀能影響到他們,讓他們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
以下爲部分訪談實錄......文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2. 楊好:用寫作打破性別標籤
面對性別標籤帶來的困惑,作家楊好用骨感硬核的文學來回應。
有這麼一羣用中文寫作的作家,他們受益於漸次開放的世界進行創作,也在用自己的作品打破性別、國界帶來的種種侷限,向世界展示著不同的可能性。作家楊好可能是其中之一。
「女性小說很容易走入自己的白色或者粉色的小世界。」楊好說。
的確,當得知將要採訪的是一位「青年女作家」的時候,最先聯想到的是網路文學和暢銷書的包裝套路——被粉色花瓣鋪滿的書封和一個細膩敏感的四字筆名。
採訪前,甚至準備了一些在職場取得成功的女性常常會被問到的話題——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爲了事業做出了哪些犧牲。
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面對的並不是一位成功學意義上的企業家或是成功人士,而是一位年紀輕但才氣橫溢,不久前才正式開始自己文學創作的作家。在那之前,她學習過編劇、比較文學和藝術史,寫過一本《細讀文藝復興》,也有過創業經歷。
採訪中,她提到了性別投射給她帶來的困惑。「當你作爲一個女性出現的時候,你聊任何的藝術、文學和歷史,會天然地被人蒙上一層『知識付費』的標籤,因爲大家會覺得你在教給他們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去思考一個東西。」而她自己則是希望透過寫作打破這種標籤。
她的第一部小說剛剛出版,書名爲《黑色小說》,和她自己的名字一樣幹練。小說描繪的是兩位留學英國的主人公「M」和「W」不斷面臨關於生存哲學、文藝追求、身份認同上的困境。這種冷調的寫作讓人對作者本人的文學觀感產生好奇。
整個採訪中,除了提到對楊好的文學氣質產生深刻影響的父親之外,我們沒有談論她的個人生活。我想,如果拋開事前準備的採訪提綱,僅僅是小說內容和文學觀感就足以撐起我們一整個下午的討論。畢竟,文學是作家的永恆追求,而打破性別標籤可能只是這個過程副產品。
以下爲部分訪談實錄......文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3. 屈菁菁:在銀幕上演繹「硬核」
甜美和溫柔不是中國女性演員的唯一標籤。
提到科幻電影中的「硬核」女性形象,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正義聯盟中的「神奇女俠」,或是漫威所創造的「黑寡婦」、「驚奇隊長」的角色。
在中國近年來科幻作品的創作和改編熱潮中,類似的角色也越來越受人關注。電影《流浪地球》就呈現了兩種不同的女性形象——一邊是在影片臨近結束時感性的疾呼團結了救援力量的初中生「韓朵朵」,另一邊是身披厚重機械外骨骼執行救援任務的中國救援隊隊員「周倩」。儘管這部電影對女性角色的刻畫有限,但「周倩」的扮演者屈菁菁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表示,從《流浪地球》開始,國產電影中的「硬核」女性角色會越來越多。
由於在拍攝過程中需要穿戴特殊道具和外骨骼,科幻電影對演員體力和心力也是極大的考驗。屈菁菁在採訪中表示,她在拍攝之前進行了嚴格的體能訓練,軍人家庭出身的背景也讓她對於演員的信念感有著獨特的理解。
出於各種考量,商業電影常常會刻意塑造溫柔、甜美的女性形象,屈菁菁也曾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但在她看來,這種現象正在改善。
「現在的市場中,關於一個女性成長、一步步變得很堅毅,然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這種類型的女性角色越來越多地在電影、電視劇和網劇中出現,鼓勵更多的女孩子去獨立思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勇敢地去面對生活的困難。 」
以下爲我們與屈菁菁的部分訪談實錄......文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4. 陳心穎:看美劇解壓的金融女高階主管
身爲平安集團聯席CEO,她爲繁忙的空中飛人生活定下原則:孩子最重要,週末不工作。
出生於1977年的新加坡人陳心穎,是本系列中唯一一位始終在「企業階梯」上攀爬的職業經理人。從麻省理工大學拿到電器工程和電腦碩士後,她曾爲諮詢公司麥肯錫服務13年,做到全球董事。2013年她加入中國平安集團,一路晉升至聯席首席執行長(CO-CEO)。40歲那年,她成爲平安集團年薪最高的三位高階主管之一,年薪甚至超過創辦人馬明哲。
陳心穎與平安結緣,始於2003年。還在麥肯錫工作的她,在回到亞洲工作後接手的第一個中國項目,就是幫助當時還只是一家小型保險商的平安,在上海張江建立後援中心,而那時中國的金融機構幾乎完全沒有建立後援的經驗。陳心穎回憶:「當時幾十個人討論,大家都有非常反對的意見,我也覺得非常困難。馬(明哲)總說,我請大家來,不是來討論是否要集中,而是如何來集中。我覺得他非常有魄力,非常難得,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被馬明哲稱爲平安「統一廚房」的後援中心,爲平安日後成長爲金融大鱷提供了巨大助力,被寫進商學院教材。這次合作讓陳心穎對平安留下了深刻印象。10年後,在馬明哲的再次感召下,她把自己「貢獻」給了這家中國金融公司,出任平安科技板塊的女掌門。
同在2013年,馬明哲喊出「科技引領金融」的口號,這在當時的中國金融界顯得十分超前,因爲通常而言都是IT服務於金融。最初對此感到「有趣又好奇」的陳心穎,成爲這一戰略忠誠而有力的執行者。在此後六七年裏,平安的技術團隊從三千人快速膨脹至如今的三萬人,孵化出11家科技公司,平安也已成爲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研發最多、技術最前沿的企業。
如今的陳心穎,忙碌於部署平安數字戰略的「3.0階段」,要讓孵化的科技公司變得更加開放,不只服務平安和自己的客戶,而要服務於「五大生態區」——金融、醫療、汽車、房產和智慧城市這些領域的所有合作伙伴。「已經有590家銀行,72家保險公司,兩千多家非營機構,三千多個醫院,一百多個城市,在使用我們的技術,」她說。
有兩個孩子的陳心穎,家還在新加坡,每週週末回家過,雷打不動,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在極度繁忙的日程中,她給自己定下幾個原則:孩子最重要,週末不工作。她的解壓方式很接「地氣」,就是看美劇,不論忙到多晚,「每天至少看一集才睡覺」。她說,她對下屬很嚴肅,「但是我不會去盯你的input,我盯你的是output。我不會要求996,但工作質量是不可以犧牲的。你是不是要早點走,要接孩子,這些我不管,我不是你保姆,也不是你爸媽,只要你結果是好。」
以下是我們的訪談實錄......文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5. 董潔林:做天才的朋友
她是80年代中國最早一批留美物理博士生,畢業後卻以興趣和家庭爲重,「隨心所欲」地擇業。最近,她以一本人類創新史新書,回望初心,向科技致敬。
年過半百、有著一張娃娃臉的董潔林哈哈笑著,稱自己是位「斜槓老年」——在我向她解釋了「斜槓」的含義,並指出似乎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她豐富的人生經歷之後。
這位在1980年代初就赴美留學的物理學博士,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走出國門的學子。畢業後,她在美國從事過金融、市場行銷、出版,做過企業的首席財務長,也在矽谷創過業。但兜兜轉轉之間,科學始終是讓她心懷敬意的一種牽掛。2011年回國後,她開始潛心於對科技創新史的研究,先在蘇州大學教授創新課程,後又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擔任兼職研究員。最近,她將多年思考凝結成文字,新書《人類科技創新簡史:慾望的力量》即將付梓上架。
爲這本書,董潔林創設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裡麵包含了人類有史以來三千多項重大科學技術成就。她的獨特視角在於運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將最重要的科技創新成就,根據人不同層次的「慾望」加以分類梳理。比如,對應馬斯洛的「愛/歸屬」需求,書中設有「情感篇:交流與娛樂」,下又分「文字與文明」、「享受性愛與追求娛樂」、「從烽煙四起到全球互聯」等章節,講述歷史上的科技創新小故事。她說,人類的科技成就是一個混合物,就好像一道白光,而她希望這本書就像一個棱鏡,能將這道白光折射出繽紛的色彩。
這本書的寫作,讓她對自己的使命,以及她與科學的關係,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她的身份,她說,「我想做天才的觀察者。我沒有真正的從事科學研究,但我熱愛科學,我對科學家、發明家們非常崇拜,我願意去理解他們,去傳播他們的思想。」
當年,從湘西古城走出的董潔林在美國名校拿到博士學位後,卻沒有按尋常路繼續學術研究,因爲她覺得實驗室生涯過於枯燥,並不適合自己。她笑言,自從畢業,她的「主 要任務就是轉行」。細細回顧她的每一次轉行、搬家、轉換軌道、變換節奏,似乎都是個人興趣或家庭際遇驅動,始終有一種隨心所欲、一切都在自己掌握的感覺,與時下束縛職場人的「社畜」心態迥異,在東方女性之中尤其顯得超然灑脫。
她說,她的祕訣就在於,懂得捨棄。「當賺錢的過程太過痛苦,你寧願要自由的時候,你就要果斷選擇自由。你不能既要自由,又要那一個億。」
而且,人生足夠漫長,即使一時捨棄了的東西,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也總有機會重拾。對董潔林來說,在人生的後半程,透過研究和講述科技史,讓她「對熱愛科學的初心做了一個回望,也用這種方式,向科技致敬。」
以下是我們的訪談實錄......文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製作團隊
- 文字報導:劉皓琳、李繼威、王昉、王豐
- 攝影影像:李偉
- 影片:王爍
- 製作:史書華
- 採訪場地協力:北京B+修車鋪 / 我與地壇精品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