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影響世界的
9件「小事」

FT中文網專題報導

毫無疑問,媒體是受技術衝擊最爲嚴重的行業之一。當20年前,門戶網站、BBS剛剛走進我們生活的時候,我有預感,未來它將成爲我們獲取資訊的重要途徑,但我沒有想到的是,在今天,一部手機、一部電腦已經能夠幫助我們瞭解這個星球上幾乎全部的資訊,而且這一切居然發生得這麼快:「網民」這個辭彙幾乎剛剛誕生,就走入了歷史——因爲如今,不上網的人,可能纔是異數。

從在報紙上讀新聞,到在網上看新聞,或許是一個不經意間的生活方式的轉變,但其背後是傳媒生態改變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宏大背景,其所帶來的是數位化媒體的興起、社會熱點話題的迅速傳播和消退,以及記者編輯工作方式的巨大轉變。

與之相似,在21世紀最初的這20年,很多領域都與媒體行業一樣,被各種各樣的「小趨勢」而改變。作爲全球經濟和社會變遷的觀察者以及促進東西方不同觀點交流討論的平臺,英國《金融時報》和FT中文網十多年來持續關注技術創新領域,爲290萬精英讀者提供有關創新企業、新興商業模式、投資動態、創業領袖等方面的資訊。此次,我們遍訪知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知名媒體人、看天下前主編林楚方,矽谷投資人、電腦科學家、科技暢銷書作家吳軍,海銀資本創辦合夥人王煜全,英國《金融時報》中國新聞主編金奇(James Kynge),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統計與機器學習中心主任John Shawe-Taylor等多名專家學者,推出《21世紀初,影響世界的9件「小事」》這一特別專題,旨在爲廣大讀者完整呈現那些被忽視,卻推動社會革命性變革的「小趨勢」,並試圖用這種方式,爲技術革新層出不窮的21世紀初,寫下屬於FT的註解。

——FT中文網出版人張延

當早期人類爲了果腹,用摔碎的鋒利石頭劃開動物皮毛的那一刻,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從此有了本質的不同……

當中華民族的先人歷經了長期的耕耘,才發現在水稻快成熟時把水放掉,稻穗上會長出幾十顆稻穀時,人類馴化農作物的大幕也就此拉開……

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爲了更精準地找到祈禱的方向,而發明了象限儀和旱羅盤,他們不會想到,鄭和、哥倫布、麥哲倫,其實是站在他們的肩上……

當德國商人布蘭德爲了提取黃金,在尿液中意外提取出了白磷,他不但搖身一變成爲第一個「化學家」,更爲火柴、煙花和化肥的發明,鋪平了道路……

今天的我們想到科技,總會充斥著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等等新概念、新提法,但其實,石器、多產水稻、羅盤和白磷,在面世之初就是各自時代最尖端的科技應用,人類的歷史進步,也就是從這一件件「點滴小事」,錘鍊而成。

正如美國西北大學羅伯特戈登教授曾經指出的那樣,很多目前司空見慣的事物原來如此具有革命性。當我們身處創新技術集中爆發的工業4.0時代,回眸本世紀最初的20年,我們不禁發現,那些我們曾經忽視的「小趨勢」,如今已經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和交往的方式,而且它們的力量,還將在21世紀繼續蔓延!

1. 給手機裝上攝影機 (2000年)

2000年,夏普首次給手機裝上攝影機,但銷量慘淡,畢竟那時,手機都是貼在耳朵上的。十幾年後,它顛覆了手機的模樣,催生了短影片、美顏、直播等現象級商業模式,也孵化了「自拍成癮」症候羣。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

「絕大部分創新都發生在極細微處和極宏大處,而發生在極細微處的機率又高於發生在極宏大處的機率,細察、細思、緊跟,方能和這些小趨勢一起改變世界。」

2. 德州石油墓地 (2001年)

七十年前,美國人喬治·蜜雪兒買下這塊沒出過一滴石油的荒地,他認爲,技術的進步終將啟用地表幾千米以下的頁岩氣。2001年,水力壓裂技術實現業巖氣規模化開採,引爆了人類能源新革命。

《看天下》前主編林楚方:

「如果你有興趣,回到今天那些大事或大勢的起點,你會發現多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漣漪,而創造小事的不都是牛頓、愛因斯坦,往往是很普通的人,只是單純地想解決一個小問題,靈機一動就開啓了歷史進程。21世紀的前20年尤其如此,普通人更有機會創造歷史,而不只是參與歷史,更有機會當主角,而不僅僅做看客。」

3. 擔保交易 (2003年)

那年,大學生焦振中在淘寶看中一款相機,賣家在日本。當時陌生人交易只敢當面進行。但他發現用「擔保交易」,自己收到貨,賣家才能收錢。他決定賭一把,從此開啓電商爆發,重塑了中國的信任機制。「擔保交易」後更名爲「支付寶」。

4. GPS民用 (2005年)

2005年衛星實現全覆蓋後,GPS開始大規模民用。GPS的發明者海蒂·拉瑪還是位知名演員,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被公認爲歐洲性感女神。她的發明在今爆發巨大產業鏈價值,甚至將改變人類文明的軌跡。比如進入自動駕駛時代,人類開車上路可能將被視爲違法。

海銀資本創辦合夥人王煜全:

「科技創新有自己的規律,本質上並不存在橫空出世的「大事件」。未來,科技趨勢的線索將會隱藏在更復雜多元化的真實世界中。那些真正改變世界的機會,需要我們帶著「活在未來」的視角,在時代潮流之下的暗趨勢裏發現。」

5. 三張氣墊牀 (2007年)

那年舊金山舉辦國際設計大會,兩個窮學生靠租三張氣墊牀賺到1000美元,Airbnb由此誕生。如今,共享經濟已席捲全球,「只求使用,不求擁有」,正成爲人們新的生活觀。

6. 中本聰論文 (2006年)

從比特幣到Libra,人類的財富觀不再只錨定物質,還錨定人的觀念。2018年,區塊鏈在醫療、司法、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加速落地,未來,區塊鏈可能將像行動支付那樣成爲我們的生活日常。

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統計與機器學習中心主任John Shawe-Taylor:

「所有的技術創新最初的目的都是解決實際問題,而後人們便想擴展技術的應用領域,這時就需要很大的想像力,人類還能如何與技術互動,從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

7. 人臉辨識 (2010年)

2010年,人臉辨識開始普及,人們出門連手機都不用帶了。過門禁、酒店入住、買買買……刷臉就行。網路曾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與物直接相連後,我們將成爲網路的一部分。

8. 行動條碼 (2011年)

那年日本人騰弘原發明瞭行動條碼,但感覺技術含量不高沒申請專利。2011年被一個中國人申請了,從此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創新的價值,不光看技術含量,還看它能多深遠地嵌入人類社會。

矽谷投資人,電腦科學家,科技暢銷書作家吳軍:

「手機從通訊工具變爲記錄工具,擔保交易讓中國的電商成爲可能,AirBnb開創了人類對價格昂貴產品的共享……科技發展不斷加速、日新月異,在文明進程中起著獨一無二的推動作用,可以說,人類歷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一個個「小創新」構建起來的科技史!」

9. 人造肉 (2019年)

2019年,BeyondMeat(人造肉)推出一款人造素食香腸,味道和真香腸幾無差別,但脂肪含量要低43%,還更便宜。作爲投資人之一,比爾·蓋茲認爲,隨著人口不斷攀升,人類上億年飲食習慣可能從此改寫。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新聞主編金奇(James Kynge)

「很多中國的科技公司已經在全球佈局,來自中國的創新可以幫助到全球各地的消費者。在21世紀,在技術領域中國將是一個引領者,將會有更多源自中國的「小事」影響並震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