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的成功能否複製?
FT創新對話 Innovation Talk

4月10日,第2期"FT創新對話 Innovation Talk"在北京Z-Space舉行。

我們邀請到在《流浪地球》中飾演"周倩"的演員屈菁菁、《流浪地球》概念藝術總監、故事板總監張勃、首席概念設計師Nicolas Vallet以及網路熱文《流浪地球中的物理學與社會學》作者易陽春爲讀者們帶來這部科幻鉅製更多背後的故事。銀河獎、星雲獎得主科幻作者顧適、知名電影製片人袁冰濤也在活動上進行了分享。活動由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主持圓桌討論。FT中文網總裁張延全程參與交流。

「拍攝《流浪地球》的過程異常艱苦,非常考驗演員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承受能力,需要強大的信念才能完成表演。科幻電影在大熒幕上長期被西方觀念的影像佔據,但這部電影讓中國面孔在科幻題材中擁有了一席之地,導演郭帆真正實現了科幻審美的異化。」
——「周倩」飾演者屈菁菁

「科幻並不是高屋建瓴,而是普世的。沒有科幻精神,人類社會就沒有進步。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映,國內觀衆的科幻精神已經被喚醒。然而科幻電影不一定需要大製作,但一定需要好的科技情懷或好的科技理念構建科幻電影的背景和基礎。」
——和君資本資深合夥人易陽春

「電影產業中的概念設計/視覺開發(VIS-DEV)不是單向服務於電影劇本的附屬工作,而是與故事內容創作相輔相成的創作環節。在創想的同時,最重要的設計準則是「通感」和「移情」,要讓設計出的作品準確地傳達到觀衆心裏。《流浪地球》因其對概念設計/視覺開發工作的充分重視和精益求精,爲影片最終錘鍊成一部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打下重要基礎。」
——《流浪地球》概念藝術總監、故事板總監張勃

「《流浪地球》的大火和《愛,死亡,機器人》的成功,證明了科幻題材在國內觀衆中有廣泛的市場。然而,簡單地去總結《流浪地球》的成功要素,從投機視角對其加以效仿和複製,是很難產出優秀電影的。只有當創作者對科幻、對電影、對國家有由內而外的信仰,對自己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深信不疑,全身心地投入,纔有可能打動觀衆,取得成功。」
——科幻作家、星雲獎、銀河獎得主顧適